2 February 2024

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●第137卷

第137卷●二001年三月十八日

诸位同学,大家好!今天我们接着看七觉支的第五条「轻安觉支」,「断除身口粗重故,亦为灭除诸见烦恼故,亦名为猗柔顺而无强暴故」。这个地方将「轻安」举了三个例子,我们佛法一般讲「法喜充满」,轻安就是法喜充满。《论语》里面讲「不亦说(「说」同「悦」)乎」,不亦悦乎就是轻安的境界。经典里面也常有这样的句子:「常生欢喜心」,这都是属于轻安,都是属于功夫得力的现象。你修行功夫得力,你一定会得到,我们讲的「很快乐」,这个快乐不是从外面来的。我们中国古人用的词句是有分别的,从外面来的欢乐叫「乐」;不是从外面而是从内心里面功夫显现出来的叫「悦」。所以,「悦」与「乐」看起来像是一样,实际上它的根不一样,悦是从内心里发出来的,乐则是从外面来的。譬如好朋友聚会,乐是从外面境界上来的,这有差别。所以说:「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」志同道合的朋友,尤其是很久没有见面的来访问,是非常快乐的一桩事情,是人生的乐事,那是从境界上外来的。轻安不是的,它是从内心里面生出来,真正是常生欢喜心。
  
怎样才能得到「轻安」?此地举的三个例子都好。第一个是「身、口(三种身业、四种口业)粗重」的烦恼离开了,换句话说,口四种过失离开了,虽然没有把根断掉,至少不起现行,你就能得轻安,就能够得喜悦。真正做到「不妄语」,不欺骗别人,当然也不会欺骗自己。世间人造业最重的,无过于自欺欺人,口业的头一条就犯了。人生真正快乐的事情,司马光说得好,他老人家一生做到了:「事无不可告人言」。他心地多么光明正大,一生所做的事情,没有一桩事情是不能告人的,你就想到他有多快乐。如果我们做的事情里还有见不得人的,不敢告诉别人的,你的心里面多苦,你怎么会有喜悦?儒佛都跟我们讲这个大道理。
  
所以我们修行,头一个就不能够自欺、不能够欺骗别人~从这里下手。《无量寿经》讲的善护三业,第一句就是「善护口业」。它不从身、语、意的顺序讲,而将顺序颠倒过来,头一个讲口业,这个意思很深很深。因为身口意造业,是口业最容易造,也是造得最多、最严重的,所以佛把它摆在第一条。我们要懂得佛的意思,要知道从哪里修起,头一个是「不自欺、不欺人」。
  
第二个是「不两舌」,绝不挑拨是非。在甲的面前说乙的是非,在乙的面前说甲的是非,这决定不可以,这最伤德性,许许多多重大的罪业,都是从这个地方所生的。所以杂心闲话我们一定要防止,别人的隐私不但不可以打听,最好连听都不要听。我不要听,别人偏偏来跟我讲,你也不能叫他不讲,怎么办?这一点,大家就要学许哲的本事,许哲那一套,就是诸佛菩萨所用的,这个本事是什么?听而不闻,这个功夫高了。你讲我都听,我也点头,可是一个字都没有入进去,这是真功夫。视而不见,听而不闻,所以诸佛菩萨能够与一切众生和光同尘,跟一切众生同事(四摄法里面的「同事」),那个本事多高。
  
这个功夫到底是什么?十二因缘里面的「爱、取、有」,最后那个「有」字她没有,所以跟一切众生同事,可以有「爱」,可以有「取」,最后没有「有」,这个太高明了。六根与六尘接不接触?接触。接触里头,我们一般人看到她有爱、有取(她还有感情),但是怎么样?她心里头不落印象。那个「有」,就是阿赖耶识里头落了印象,而她没有落印象。我们很难想象这个境界,在新加坡难得,许哲居士做了个样子给我们看,我们懂得了。
  
她举的那个例子,你想想就很有趣味。李木源居士问她:「妳看见恶人、看见这些坏事,妳有什么想法?」她说:「我看到恶人,看到人做恶事,就像我天天上街走路,看到马路上那些来来往往的人一样。」她有没有见到人?是有见到。问她有没有记得哪一个?一个也没记得。走路的时候,也听到别人在旁边说闲话,说得很多,说些什么话,她一句也没记住。这就是什么?那个「有」她没有了,这是最高明的一招,我们一般人讲「不走心」,她的心多清净,她的修行方法真要学。看到人的善事,她记住,她要认真学习。看到人的不善,她完全没有放在阿赖耶识里面,连印象都没有,所以她得法喜,她得轻安。这是学佛功夫最低的成就。我们学佛,头一个得到的好处就是快乐,离苦得乐,这是得了点小乐,在人生当中真快乐。
  
人生活在快乐当中,跟诸位说,你就不会生病,你也不容易衰老。老、病是从哪里来的?从忧虑烦恼当中来的。人如果有忧虑,有牵挂,有烦恼,就容易衰老,容易生病。如果他生活在快乐轻安的境界里头,他不容易生病,他不容易衰老,这是我们学佛头一个得到的好处,跟没有学佛之前就不一样。学佛有什么好处?这就是好处,非常现实,只要你认真肯干,你决定可以得到,而且这不难得到,因为这是功夫里头最浅的。你得到之后,这就叫「法喜充满」,你自自然然会勇猛精进,为什么?甜头尝到了,真好。学佛如果觉得愈学愈苦恼,那是什么原因?没有得到法喜,没有得到轻安。换句话说,他所修学的不如法,与佛法的理论方法决定违背了。如果修学如法,无论修学哪个法门,一定得到「轻安」。我们常常要拿这个来勘验,来测验测验自己的功夫。
  
第二句讲「灭除诸见烦恼」,特别讲的是见惑。「见惑」是什么?错误的见解,错误的看法。我们这几年在新加坡,与许多不同宗教往来,这些宗教都很热心做了许多社会慈善事业,我们看到了很欢喜,也很尊重,于是我们拿一些钱去帮助他们。有许多人不以为然,这个见解就错误了。还有人来问我:「为什么要这样作法?在家的佛教徒赚钱不容易,他们供养三宝,你们为什么拿去送给外道?」来质问我。我说:「佛跟我们讲,『众生无边誓愿度』,基督教徒、天主教徒是不是众生?回教徒是不是众生?要不要度?要不要布施?要不要供养?」这佛在经上都教给我们了,怎么天天念,都念糊涂掉了,都不明白这个道理?如果我们依旧这样的执着,与社会各个族群、各个宗教对立,世界末日就会很快现前,最后导致什么结果?大家同归于尽,死路一条。
  
怎样消除这个世间的劫难?一定要大家和睦相处。我们天天讲和平,「和平」两个字的意思不懂。和是「和睦相处」,和睦相处的基础是「平等对待」。我们跟别人不平等,我高、我大,别人小、别人低,这个世界永远没有和平。为什么?你心里头有高下,你的心不平等,你与众生如何能和睦相处?又何况佛在经上讲:「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凡有佛性皆当作佛。」我们要问:这些基督教徒有没有佛性?天主教徒有没有佛性?他们有,他们统统都是未来佛。
  
在讲「三世诸佛」的时候,未来佛是指一切众生,我们今天布施供养是供养未来佛。布施现前的众生,供养未来诸佛,是一桩事情。这些经教天天读、天天念,念得都很熟,可是在境界里头完全用不上,你说冤不冤枉?境界现前,起心动念全是错的,与佛陀的教诲完全相违背,这怎么行!这怎么能成就!所以他们生活在烦恼当中,活得很苦。武则天做的开经偈说得好,「愿解如来真实义」。大家天天念经,把经的意思都错解了,没有真正懂得。真正懂得,没有不热爱一切众生的,没有不全心全力帮助一切众生的。帮助他,都感到自己做得不够圆满,怎么可能去伤害他?怎么可能去障碍他?决定不会。所以,一定要把「错误的见解」修正过来。
  
末后一句「猗柔顺而无强暴」,是说身心柔顺(柔和随顺),决定没有暴躁。我们常讲的,脾气很暴躁,很不耐烦,这个情形是永远不会发生的。功夫得力了,从前有的暴躁,现在统统都改掉了,这是「轻安」的境界。由此可知,我们很希望得到这个境界,很希望生活在法喜充满里面,就要特别注意「身口粗重」要断除。「身」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(这是对在家同修的),「口」不妄语、不两舌、不恶口、不绮语,你就得「轻安」。你不修因,这个殊胜的果报利益你就得不到。这不是佛有能力给我们的。佛法真的是合情、合理、合法,佛是把这个道理讲给我们听,把这些因果原则告诉我们,我们明白了,就知道修什么样的因,就得什么样的果报。如果口常常造妄语、两舌、恶口、绮语四种口业,身造杀、盗、淫,轻安决定得不到。常生欢喜心、法喜充满、不亦悦乎,你也没有分。你虽然听到圣人的教诲,这里面的境界、意义,你是没有办法想象得到的,你体会不到。一定要自己去做,契入境界,才知道古人这些话里头有味道。
  
「轻安」又是定的前方便,轻安得不到的话,定就没有办法成就。定是更高的一层境界,首先你会得轻安、得法喜,然后禅定境界才会现前。所以,在日常生活当中,要学菩萨行,要修菩萨道;「道」是讲存心,「行」是讲日常生活行为。无论在什么境界里头,善缘、恶缘,顺境、逆境,真正会修的人没有障碍,无论什么境界都一样,不碍事,理事无碍,事事无碍。但是初学的人没有这个功夫,必须要选择好的修学环境。新加坡这个地区、马来西亚这个地区,是一个修学弘法的好环境,真正希望自己成就,这个机会要抓住,决定不能错过。

要想自己成就,断除烦恼习气,不是一朝一夕能办得到的,一定要长时薰修。讲经是很好的方法,我们把经中的道理、佛菩萨的德行天天讲给别人听,同时也是讲给自己听。日久天长,不知不觉自己就会把这些毛病习气改过来了。为什么?薰习的时间长。儒家、道家、佛家没有不重视薰习的。连天主教的《玫瑰经》都着重薰习。真正肯干,不怕道业不成,假以时间,决定有成就。根利的,三、五年成就;根钝的,十年、二十年、三十年,决定有成就。最怕的是不用功、不肯干,那就没法子了。像我们这一类所谓是知识分子,程度不是上根也不是下根,是中根之人,从经教下手最有利,那就是决定要抓住机会,不放弃讲台。

马来西亚是个非常好的环境,他们现在已经有三十多个净宗学会,非常欢迎我们去弘法。只要他们来邀请,不要拒绝,不要错过这个机会,要去学讲。讲经总得要谦虚,我们在讲台上是学生,讲台下面是我们的老师,我们上台练习讲经,就是将我们所修学的提出来做心得报告,请诸位老师指教,要用这种心态。不可以以法师自居,以为「我讲,你们听」,那你永远不会有进步,你的傲慢高山就把你障碍住了。决定要谦虚,成了佛还是谦虚,要谦虚到底,你就会有成就。好,今天时间到了。

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:第138卷

资料来自:
《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》,净空法师主讲,印赠处:(台湾)了凡弘法学会,承印处:福峰图书光碟有限公司, 流通处:马来西亚净宗学会(No. 90 & 92, Jalan Pahang, 53000 Kuala Lumpur, Malaysia.),2003年6月印刷
***  备注:
以上的内容每一字一句皆来自《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》一书,完全不含个人意见。
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