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9集●2001年2月17日
开示:理得心安
诸位同学,大家好!《十善业道经》我们讲到了将十善行落实在五根。在这一段里面,特别是在现前这个时代,我们学习有很深的感触。世出世间法如果没有根,就决定不能够成就。植物没有根不能生长,我们修道的人没有根,怎么可能成就道业?现前的世界,无论是东方、西方,中国、外国,我们冷静观察思惟,现在的人心没有根,所以社会动乱,灾祸频繁,人心没有依靠,可以说是人心惶惶。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,过著什么样的生活,居什么样的地位,都没有安全感,世出世法都如是,这是很值得忧虑的。
我们生在这个动乱不安的时代,如何求得自己的心安,这是最重要的一条。心怎么能够安?谚语说得很好,「心安理得」,道理得到了,你的心就安了。无论社会怎么动乱,你的心不动,大家不安,你会安稳。为什么?你明理,在我们佛法术语讲,你得道了。道就是理,理就是道,你得道了,你心才安。「道理」是什么?简单的讲,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,佛法《般若经》里头常讲的「诸法实相」。只要你把诸法实相看清楚、看明白,你的心就安,无论在什么地方,你是安定的。安定的心生智慧,唯有智慧能解决问题。
在佛门护法天王里,西方是广目天王,他左手上拿的是龙或者是蛇,龙、蛇是代表变化。右手拿著珠,珠就是理、是道,他掌握到了。所以,西方广目天王表法的意思,就是在动荡当中能保持著如如不动,自己能做得了主宰。广目天王教我们学习这个。我们如何能够见到理、见到事实真相?实在讲,事实真相是我们本来明瞭的。佛法称为「明心」,不明就叫「无明」。本来应该要明瞭的,现在为什么不明瞭?佛是这样讲法,儒也是这样的讲法。你看儒家讲的「明明德」。本来是「明德」,明德现在上面还要加个「明」,就是说你本有的明德现在不明了,必须恢复你的明德,叫「明明德」。由此可知,儒、佛之道是一不是二。其他宗教里面也有讲到,没有讲得这么清楚,没有讲得这么明显,意思都有,我们要能看得出来。所以,我们今天用功夫,真正要破迷开悟,离苦得乐,我们才算是有成就。如果到不了这个境界,就不算成就。要想到这个境界,要想了生死、出三界,只有念佛求生净土。除这个法门之外,没有第二条路可走。
但是,念佛一生成就的,绝不是偶然,经上讲得很清楚: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。」由此可知,这一生当中虽然他什么都不懂,迷迷糊糊,但是念佛往生了,这是他过去生中,多生多劫累积的善根福德因缘多,他才能成就。善根福德因缘少的人,遇到这个法门,他不相信,他怀疑,不能接受,依旧空过。所以我们晓得,接受这个法门,欢喜这个法门,这个人是个了不起的人,不是普通人。这个话不是我说的,是佛在经上讲的。所以,一生遇到净宗,念佛往生,也不是偶然的。纵然我们遇到、见到、听到不相信的,甚至於毁谤、排斥的,我们心里很清楚,是什么原因?他的善根福德因缘不够,他还得要修很多劫。
我们在《无量寿经》上读到的,阿阇王子与五百大长者,佛说他们过去生中曾经供养四百亿佛。这个善根福德已经相当深厚了,但是还没有资格往生净土。因为听佛讲《无量寿经》,他们不排斥,生欢喜心,但是没有意愿求往生,只希望将来作佛能跟阿弥陀佛一样,不发往生的愿。然后你才晓得,连过去生中供养四百亿佛,善根福德因缘都没成熟。因此,这一生当中就算是愚夫愚妇,不认识字的乡下人,听到这个法门生欢喜心,立刻就想求生极乐世界,他们的善根福德因缘超过阿阇王子。我们心里就知道了,必须过去生中供佛超过四百亿,他的缘才能成熟。所以世出世法哪有偶然的事情?我们这一生遇到了,要知道珍惜。
至於夏老居士会集本的问题,这个时代,楞严会上讲得很好:「邪师说法,如恒河沙。」会集本当然会被排斥,当然会被毁谤,我们说它是正常现象。如果不是这样的话,这是善法,在佛法最兴旺的时代,它不会这么衰微。所以我们看它是正常的现象,一点都不奇怪。只要我们的种子不灭,必定能发扬光大。为什么?这是正法,纯正之法。有些人说:「这是会集的,居士会集的。」错了,这个观念就错了,这就是妄想分别执著。
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,两尊佛住世,一位示现出家,一位示现在家,释迦牟尼佛是出家佛,维摩诘居士是在家佛,这我们在经上都看到的。你们去读《维摩诘经》,维摩诘居士示现生病,释迦牟尼佛派他的弟子去问候他,目犍连、舍利弗,这些都是出家人,都是佛的大弟子,见到维摩诘居士,顶礼三拜、右绕三匝,这是经上有记载的。佛当年这些出家大弟子,对维摩诘居士看作释迦牟尼佛一样,听他讲经,听他教诲,决定没有分别。而我们将出家、在家的界限分得这么清,执著这么重,出不了三界!佛在一切经上讲的,执著没有了就超越六道轮回,分别没有了就超越十法界。你还有这么严重的分别执著,你出不了轮回。修得再好,也不过是三界有漏福报而已。我们学佛学了这么多年,这一点浅显的道理要懂。「我们的心为什么不安?」就是因为妄想分别执著太重,假如真能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,心就安了,心安理就得,就这么个道理。
所以,解决今天整个世界安危的问题,关键是在教育。我在讲席里头常常提到,政治不能解决,武力不能解决,经济也不能解决,科技还是不能解决。什么东西能解决?圣贤教育。所以我常常想起古人常讲:「不听老人言,吃亏在眼前。」哪些是老人?古圣先贤是老人,孔老夫子是老人,释迦牟尼佛是老人,你不听他们的话,你眼前就吃大亏了,非常有道理。所以,居士当中,不少是诸佛如来化身的,我们肉眼凡夫见不到。
说个实在话,释迦牟尼佛讲经讲了四十九年,他老人家也是会集的。清凉大师在《华严经●四十华严玄义》里面说的,释迦佛一生没有说过一句佛法,他所说的,是过去古佛所说的,与孔老夫子一样,「述而不作」,没有自己的意思。换句话说,他所叙说的,是会集古佛所说的。孔老夫子所说的,是会集古圣先贤所说的,没有掺杂丝毫自己的意思在里头。
世尊灭度之后,教导我们后人的「四依法」,非常非常重要,四依法能帮助后人断疑生信。第一是「依法不依人」,法是经典。第二是「依义不依语」,这一句重要。也就是说意思对了就行,言语长说短说没有关系,深说浅说也没有关系。佛不要求字字句句要与他一样,因此会集可以,只要意思对了就行。
又何况会集不是从夏莲居居士开始,宋朝王龙舒居士是第一位会集《无量寿经》的。这个本子收在《龙藏》里头,你要说他不应该会集,他是错误的,又怎么可以收在《大藏经》里?凡是佛门四众弟子的注疏,能够被收在《大藏经》,都是为当代的高僧大德所肯定承认的。那个时候还要上奏皇帝,皇帝批准才可以入藏。入藏是代表肯定,这就是说会集是可以做的。
如果说会集不能,会集一定要把它废除,那也是好事情。为什么?我们佛门的早晚功课是会集的,你们想想对不对?现在许多道场里面的忏仪是会集的:《水陆忏仪》是会集的,《梁皇忏》也是会集的,就统统都不能要了。这样也很好,和尚没事干了,好好的念佛、参禅、打坐,好!一切是非就没有了。既然这些全都是会集的,所以你们想想,怎么可以把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废除?人家会连带一想,将来所有的忏仪统统都要废弃掉,因为都是会集的。我们的法会很少,我们净宗提倡的,是每年只有祭祖。中元、冬至,我们打佛七祭祖,最后一天我们作一场三时系念。《三时系念》也是会集的,是中峰禅师会集的。
所以,你仔细想想,不是个单纯的问题。如果说会集一定要把它废除,中国佛门里所有的寺院庵堂都没事情做了,真的是清净道场,连早晚课都没有了,因为早晚课诵本也都是会集的。所以,我们说话不能不小心,不能不多想想。会集是可以的,会集的标准是在能不能信守原译,所会集的确实保存经本里面的原译,这就是正确的。
诸位常常看到莲池大师的《弥陀经疏钞》,《疏钞》里面引用《无量寿经》的经文,一半以上是采取王龙舒的会集本。由此可知,莲池大师对这个本子很熟,引经据典一半之上都采取它。龙舒居士往生是站著走的。第二次会集《无量寿经》的是清朝魏默深居士,他是咸丰年间人。印光大师批评这两个本子,并不是说不可以会集,而是说他们会集得不好。最反对的地方,是他们把原文的字改动。这是非常不好的例子。他们来改没有问题,改得确实比原译本好。但是这个例子不能开,这个例子一旦开了之后,将来一般人看到会认为,他们都可以随便改动经文,我们看句子不通,我们也来改一下。你来改一下,他来改一下,到后来这个经本不就面目全非了?所以不可以改动经文。
纵然看到古本里有错字,不能改,可以注在旁边:这个字可能是错字,注在旁边,不可以改。希望代代相传,能保持经本的原来面目,用意在此地。夏莲居老居士这才花了十年的时间!过去会集的人都没有用这么长的时间,用心没有这么专,时间没有这么长。又何况夏老自己修行的功力,他确确实实显、密、宗、教都通达,不是一个平常人。梅光羲那么长的一篇序文里面讲得多清楚,介绍得多明白,我们要深信不疑。
李炳南老居士一生念佛、弘经,讲经说法五十多年,他一生心之专,所以他有成就。他在早年(好像是四八年还是四九年),得到这个会集本。尤其看到老师梅光羲(李老师的教是跟梅光羲学的,念佛是跟印光大师学的)的序文,无量的欢喜,梅居士与夏老是非常好的朋友,他们的关系非常密切。这个会集本传到台中之后,李老师自己就讲了一遍,做了一个简单的眉注,是用毛笔亲自写的,写得很规矩。这个本子我们印出来了,供养大众。原本我放在楼上,你们许多同学都看过了。李老师把这个本子交给我,我有使命依照这个本子修学,弘扬光大。我有使命,我有责任。所以我常说,天下人都反对这个会集本,我还是会修学这个会集本,我绝对不会动摇。
这十几年来,依照这个会集本修行的人,许许多多往生的瑞相我们都看到了。不要说别的地方,就是在此地(新加坡)、在马来西亚这些很近的地区,我们就看到了依会集本修行而往生的人,瑞相都很殊胜。同学们大家看到的,是我们居士林的老林长,他就是依会集本修行的,三个月之前预知时至,瑞相这么多、这么清楚。这在佛法叫「作证转」,这些人来给我们做证明,所以我们一丝毫的疑惑都没有。全心全力,没有怀疑,没有夹杂,没有间断的受持此会集本。我们要有信根,「信、进、念、定、慧」要扎根,我们就有成就了。世间不管怎么动乱,我不动;危机再多,它危我不危。我死了之后,我知道到哪里去,我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我没有恐惧,没有畏怖,这叫「理得心安」。道理搞不清楚,你的心就决定安定不下来。搞清楚、搞明白,心自然就安定了。定能生慧,慧才能够常生欢喜心,懂得怎样处事待人接物,知道如何修行证果。好,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讲到此地。
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:第130卷
资料来自:
《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》,净空法师主讲,印赠处:(台湾)了凡弘法学会,承印处:福峰图书光碟有限公司, 流通处:马来西亚净宗学会(No. 90 & 92, Jalan Pahang, 53000 Kuala Lumpur, Malaysia.),2003年6月印刷
*** 备注:
以上的内容每一字一句皆来自《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》一书,完全不含个人意见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