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 January 2024

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●第112卷

第112卷●二000年十二月二十八日

诸位同学,大家好!请掀开《十善业道经》第十六面,经文第三行:

【神足庄严故。恒令身心轻安快乐。】
  
昨天跟诸位讲了四神足的第一条:「欲」。第二条是「念」,第三条是「进」,第四条是「慧」。这些名词在经论里面用得非常广泛,它应用的处所不一样,意思就不相同。这个地方是讲『神足』,神足也叫「思惟」,也叫「如意」。比较容易理解的是「如意」好懂,我们讲「称心如意」。欲望能称心如意,意思前面说过了。
  
今天跟诸位介绍第二条:「念」,在经论的注解里是「一心正住」,这是「念如意足」。从这个说法,我们念佛的人立刻就能体会到《弥陀经》上讲的「一心不乱」。一心不乱,念就如意了,念就自在了。「一心」是真心,这确实才能称得上「正住」。一部《金刚经》,须菩提向世尊请教的,就是我们的心要安住在哪里,中心的问题是在此地。安住不妥当,就不如意,就不自在,那称之为「邪住」,不叫做「正住」。正住是一心,就是《弥陀经》上讲的「一心不乱」、「心不颠倒」,这是正住。
  
我们要怎样契入这个境界?净宗法门妙,一句「阿弥陀佛」老实念,你就能契入这个境界。诸位要记住,老实念佛关键在「老实」。我们念佛念了很久,没有得到一心正住,是什么原因?我们不老实。怎么叫不老实?念佛里面有疑惑,这就是不老实。念佛里头有夹杂,就更不老实。还有间断,所以修了这么久,功夫依旧不得力。大势至菩萨在《圆通章》里面教给我们念佛,纲领是八个字,「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」。「都摄六根」是一心,「净念相继」是正住,那个「住」是佛住,菩萨也是住在佛住。通常我们说菩萨住六度,声闻住四谛,缘觉住十二因缘,天人住十善、四无量心(慈悲喜舍),这个「住」是讲存心(存的是什么心)。只有三途的众生,他的心是住在贪瞋痴里头,起心动念都是贪瞋痴。
  
所以,我们自己如果起心动念也落在自私自利,也落在贪瞋痴慢,天天搞是非人我,我们自己一定要清楚,我们走的路是地狱道、饿鬼道、畜生道,前途是三恶道。这个世间很短暂,一百年光阴,一弹指就过去了。你到哪里去?到恶道去。谁教你到恶道去?是你自作自受,没有任何一个人干涉你,也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左右你。你作佛、你下地狱,完全是你自己的事情,什么人都帮不上忙,什么人也障碍不了,佛菩萨对你也无能为力,这个一定要懂得。
  
佛菩萨对众生的慈悲、加持是教学。我们能接受教学,能够领悟,能够改过自新,回头是岸。从哪里回头?从六道回头,从十法界回头,我们向一真法界,这叫回头是岸。六道、十法界是什么?是妄想分别执着。回头,就是我们要把妄想分别执着舍掉,要舍掉六道!六道最重要的业因就是见思烦恼,见思烦恼造成六道轮回。「见惑」归纳为五大类:身见、边见、见取见、戒取见、邪见,这五种错误的想法。「思惑」也归纳为五大类: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。你把见思烦恼总共十大类统统放下,统统舍掉了,从这里回头,这一回头就是十善业道。所以,如果对于见思烦恼不能够理解,这些名相很繁琐,也不太好懂,你就记住最简单的:十善业,十善业的反面是十恶业。

从杀、盗、淫回头,不杀生,不偷盗,不淫欲。从妄语、两舌、恶口、绮语回头,我们一生不打妄语,不自欺欺人,不恶口、不两舌、不绮语,你就真的回过头来了。回头是佛菩萨,就不再作凡夫,我们要去作佛、作菩萨了。意三就是贪、瞋、痴。从贪、瞋、痴回过头来,不贪,不瞋,不痴。不但世间一切法不贪,出世间法也不贪,你的念怎么会不清净?这个时候才「一心正住」,对待一切众生,就跟诸佛菩萨一样,自己决定是「一心正住」。教化众生,众生是菩萨种性,就用六度教他;是声闻种性,就用四谛教他;是天人种性,就用十善、四无量心教他,这是教化众生的方便。与自己一心正住有没有妨碍?决定没有妨碍,这样才成就无量无边真实功德。
  
我们的心究竟安住在哪里?《金刚经》上,佛教我们:「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。」「无所住」就是正住,「无所住」就是不起心不动念、不分别不执着,这个难,不是凡夫能做得到的。我们凡夫做不到,怎么办?佛这才为我们说八万四千法门、无量法门,这是方便法。诸位要知道,所有的佛法全是方便法,真实法说不出来的,能说得出来的,全是方便法。所以,佛在经上才告诉我们:「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。」佛能说得出来的,佛能表现出来的,全是方便法。聪明人从方便里面悟入真实,这就是佛的教学真谛,从方便悟入真实。没有方便,对我们来讲,我们就无从下手,所以方便法要会用,但是不能执着。经上举的比喻很好,像过河,我们要用船,船是方便法,过了河之后,船就不要了。还能背个船上岸吗?佛法就像船一样,我们可以用它,不能执着它,执着它就错了,你就被它害了;这才说「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」,必须教心地干干净净,一尘不染。
  
禅宗六祖能大师说得很好,「本来无一物」。「本来无一物」就是《金刚经》上讲的「应无所住」,「而生其心」,是生度化众生的心。「无住」与「生心」是一不是二。我们今天困难在,我们生心就不能无住了(心就有住),要无住就不能生心了,总是搞得两边合不拢,这是凡夫。诸佛菩萨生心与无住是一不是二,生心就是无住,无住就是生心。大家慢慢从这里面去体会,然后你才能够领略一点圆教的思想与义趣。
  
空、有是同时的,这是大乘教里头常说的「不二法门」。所以欧阳竟无说:「佛法不是宗教,也不是哲学,佛法就是佛法,世间任何一法都不能够媲美的。」什么原因?世法是从意识里生的,佛法是从真性里头流露出来的,不同在这里。我们怎样能契入境界?要用「一心」。起个念头就是二心。可是这个地方要记住,我们一般人起念是妄想,不起念是无明,都不是一心,凡夫不是落在妄想这一边,就是落在无明这一边。
  
真心到底是什么样子?大乘佛法里有个名相,叫「寂而常照,照而常寂,寂照同时」。「寂」就是无住,「照」就是生心,「寂而常照,照而常寂」就是「无住生心,生心无住」。我们帮助一切苦难众生要尽心尽力,认真努力去做,做的时候、做了以后,心地清净、一尘不染,这是「寂照双融」的境界。凡夫做不到这个境界,凡夫做了一些好事帮助众生,总觉得自己做了很多好事,功德很大,居功,念念不忘,着了相,所以心就不清净。作与无作是一不是二,决定不着相,没有执着,不但没有执着,连分别妄想都没有,这才叫做「一心正住」,你的「念」就自在,「念」就如意。四神足的四条里头,「欲」与「念」这两条最重要,尤其是「念」。

实在讲,我们是非常幸运,在无量法门里面,我们遇到了净土法门。这个法门方便,是用一句佛号,教我们把心恒住佛号之中。这是不是有念?是有念。是用这一念止一切妄念,无论做什么事,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。
  
譬如说我们修六度,六度落实在生活当中,心里是阿弥陀佛。我们处事待人接物,学四摄法,心里也是阿弥陀佛。我们断十恶、修十善,心里还是阿弥陀佛。所有一切的修学,统统归到一句「阿弥陀佛」。心里头只有一个阿弥陀佛,除阿弥陀佛之外,不起第二个念头,这个人叫念佛人,这个人决定往生。不但往生,品位高,决定不是只生凡圣同居土的品位而已。其它法门里头,找不到这样的方便。修学其它法门没有那么容易成就,净土法门最容易成就。念念抓住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就是我的命根,只有阿弥陀佛是真实,其它一切都是虚妄,这才叫「老实念佛」,比什么都重要!
  
我们一心就住在「阿弥陀佛」上,没有分别,没有执着,没有间断。日常生活当中,依着经典的教导。我们今天归纳五个科目,日常生活决定不违背这五科。第一个科目是「净业三福」,第二个科目是「六和敬」,要真干!别人跟我不和,我跟他要和,我们各人走各人的路。他跟我不和,他要走六道;我要跟他和,我走西方极乐世界,我们各人走各人的路。我能帮他,我尽量帮他,实在帮不了,也不能受他的牵累,他堕三途,我不能跟他去。
  
所以,自己应当要晓得,他拼命往三途钻,拉都拉不回来,这时候不去帮助他,并不是不慈悲,如果硬是不让他去,自己就被他拉进去了。所以在这个时候一定要放手,等他什么时候回头了,再去度他。帮助一个人绝对不是在一生一世,是生生世世!什么时候他想回头,就是机缘成熟了,那个时候你可以去帮他。他不想回头的时候,诸佛菩萨都帮不上忙,这个道理一定要懂。这也是经上佛常常说的,先度自己,自己不能得度,要想度别人无有是处。
  
第三个科目是「三学」,戒、定、慧三学。《无量寿经》上有几句话,讲三学讲得非常具体:「善护三业」是戒学;「观法如化」是慧学;「三昧常寂」是定学。这个开示非常精彩!第四个科目是「六波罗蜜」。第五个科目是「普贤菩萨十愿」。我们生活、工作、处事待人接物,遵守这五个科目,这是菩萨道。别人不走,我走。我知道这是菩萨大道,我们要把心住在这个道上,这是利他,这一句「阿弥陀佛」是自利,自利与利他是同时的。自利就是利他,利他就是自利,念念不舍「阿弥陀佛」。好,今天时间到了。

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:第113卷

资料来自:
《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》,净空法师主讲,印赠处:(台湾)了凡弘法学会,承印处:福峰图书光碟有限公司, 流通处:马来西亚净宗学会(No. 90 & 92, Jalan Pahang, 53000 Kuala Lumpur, Malaysia.),2003年6月印刷
***  备注:
以上的内容每一字一句皆来自《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》一书,完全不含个人意见。
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