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 December 2023

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●第八十卷

第80卷●二000年九月二十七日

诸位同学,大家好!请看《十善业道经》第十一面倒数第二行,从当中看起:
  
【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。后成佛时。速证一切佛法。成就自在神通。】

这是说「离邪见」,不但是「成就十功德法」,更殊胜的是能回向无上菩提。我们从前面讲来总共十个小段里面,每一段都是以这个为结语,此地可以说是总结。什么叫做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』?这一句话是梵语,古时候翻经,在体例里面有五种不翻,这一句在五不翻里面属于「尊重不翻」。事实上,这一句是可以翻的。学佛终极的目标是什么?我们最后希求得到的是些什么?就是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。这一句的意思,翻译成华文是「无上正等正觉」。「阿」翻作「无」,「耨多罗」翻作「上」,印度的「三」是中国「正」的意思,「藐」是「等」,「菩提」是「觉」。为了尊重,所以保持音译。在这一句中,它有三个层次,就是「正觉」、「正等正觉」、「无上正等正觉」,这是学佛人所希求的。
  
如果得到正觉了,在佛法里面就称之为证阿罗汉果,小乘阿罗汉、辟支佛,都是得到「正觉」。佛跟我们说,世间人天也有很聪明的人,他对于宇宙人生有相当的觉悟,但是不称「正」,这个「正」字招牌很难取得。佛家讲「正」的标准是什么?必须是我执破了才叫做正。要用《金刚经》的话来讲,大家的概念就会很清楚,「无我相」才称之为正觉。世间人很聪明,我们知道现在许多科学家、哲学家、宗教家,他们还有「我」,还有我执、还有法执,这虽然称「觉」,不能称为「正觉」;一定要到「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」,才叫「正觉」。四相虽然破了,并没有彻底破尽,这个四相是有差等的。譬如说「我相」百分之百没有了,「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」还没有破尽。为什么?「我相」是属于我执(就是执着),执着是没有了;「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」是属于法执(就是分别、妄想),这个还没有断尽。

因此,佛家觉悟分三个阶段。分别断尽了,妄想还没有尽,这个阶层叫做「正等正觉」。「等」是等于佛,诸位要晓得,「等于佛」不是佛,只是等于而已。必须分别、妄想都断尽了,这个时候才叫做「无上正等正觉」。所以,无上正等正觉只有一个阶位,是圆教里面圆满的佛果,等觉菩萨以下都属于正等正觉。但是诸位要知道,正等正觉最低的位次,是圆教初住菩萨。由此可知,四圣法界里面,虽然他们的层次有高下不同:阿罗汉、辟支佛、菩萨、佛,总而言之,都是属于正觉。四圣法界里面的佛,就是天台家所讲的藏教佛、通教佛,都是属于正觉,不能称为正等正觉。在天台大师「六即佛」判教,他们是「相似即佛」,离开十法界,到了一真法界,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,这个时候是「分证即佛」,才称之为正等正觉。

所以,诸位必须要有很清楚的概念,正等正觉是称法身菩萨(没有证得法身的,不在这里面),这是天台家讲的「分证即佛」,他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我们学佛目标在此地,不是求别的,是求对于宇宙人生究竟彻底圆满的觉悟,那就叫做「无上正等正觉」。怎么求得?断一切恶,修一切善。你看看本经,佛将一切善恶归纳为十条,十善反面就是十恶,离十恶就是十善。由此可知,善恶是一个体性,只是迷悟不同而已。
  
六道里面,迷的人多,觉悟的人少。尤其是现代的社会,不但迷的人多,而且迷得非常严重,对于圣教、对于善言不能接纳,这在佛法里面说,是业障习气太重了,虽然天天在修学,都没有办法入境界,或者我们通常讲,没有办法入佛门。我们今天都在佛门之外没有进去。什么人进去?小乘初果须陀洹、大乘圆教初信位的菩萨。这就好像念书一样,十信是小学,初信位是一年级,你已经上了一年级了。一年级的条件是什么?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尽了,这个时候是证得小乘初果位,如果是圆教菩萨,这是十信里面初信位的菩萨。圆教初信位菩萨与小乘初果断烦恼的功夫相同,但是智慧不一样。小乘初果须陀洹要与圆教初信位的菩萨相比,智慧就差别很大。
  
《华严》是圆教,显示的智慧是圆满的,圆融无碍。初信位的菩萨都如是,何况高阶位的菩萨?所以,初住菩萨就明心见性了。这是什么原因?佛在《楞严》会上所说的,烦恼障与所知障这两种障,一切众生并不相同。圆教初信位菩萨的这两种障都薄,所以他能证得大乘初信。而小乘须陀洹烦恼障轻,他能够断八十八品见惑,可是他所知障重,智慧不开,所以佛说的大乘经教,他不能够理解。

我们在楞严会上非常明显的看到,阿难尊者证的是小乘初果,他的智慧很高,佛说《楞严经》说到第三卷,他就出来赞佛,他懂了。富楼那尊者是四果阿罗汉,但是富楼那尊者听不懂,所以起来向佛请教:「阿难尊者是初果,他怎么懂得?我是四果罗汉,我怎么没有懂?」佛才跟富楼那尊者说明,阿难是烦恼障重(只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),所以只证得初果;所知障轻,因此大乘经法他能够明瞭、能够接受。而富楼那尊者与阿难恰恰相反,他是烦恼障轻,三界八十一品思惑他也断了,所以证得四果罗汉,但大乘经教他听不懂,这是由于所知障重。
  
在大乘教学里面,古来的祖师大德常常教人看破、放下。我们能放下(放下烦恼障)、看破(破所知障),这两种功夫不间断的互相去用,看破帮助放下,放下帮助看破,一定要真干。而且,在我们的境界里面,一定要先从放下下手,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着。佛在《华严》、《圆觉》说:「一切众生本来成佛」,《无量寿经》说:「一切皆成佛」,大乘经上我们常常看到:「凡有佛性,皆当作佛。」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心态处事待人接物?一定要像善财童子的修学态度。善财童子心目当中认为:凡夫只有自己一个,除自己之外,都是诸佛如来;无论顺境、逆境,善人、恶人,全是诸佛如来化身来度自己的。所以他在菩提道上一帆风顺,没有障碍。
  
我们今天修行障碍很多,障碍从哪里来的?是从我们不善的心所变现出来的。大家念《十善业道经》就应该懂,前面讲「一切法从心想生」,是我们的心不善所造成的障碍。看这个人,看得顺眼起贪爱,看不顺眼起瞋恚,这是不善的心。我们的心不真诚、不清净、不平等,所以造成菩提道上无量无边的障碍。

这个障碍怎么突破?善财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。他真的是一帆风顺,遇到文殊菩萨,在文殊会下成就了根本智;然后老师教他出去参学,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,他成就了究竟圆满的佛果。他每参访一位善知识,他的境界就提升一层。吉祥云比丘代表圆教初住菩萨(发心住),他参访初住菩萨,他自己就升到初住。参访海云菩萨,他就升到二住。参访妙住比丘,他就升到三住。境界一直往上提升,没有一点挫折。这是什么原因?做学生的态度良好。这个事情,印光法师在《文钞》说得很多,「一分诚敬,得一分利益;两分诚敬,得两分利益。」善财童子是具足圆满的诚敬,所以他得圆满利益。祖师讲得多么简单!
  
再跟诸位说,做起来也就这么简单,若是你不肯做,那就没有法子。为什么不肯做?我们自己无始劫以来,烦恼习气太重。对修行人来说,烦恼里面最大的烦恼,是贡高我慢,总觉得自己比别人高一等,别人都不如自己,我慢高山在自己菩提道上造成障碍。我们如果能把它排除,决定没有自私自利,决定不沾名闻利养,真正的离开贪瞋痴慢,我们就与善财童子一样,对人、对事、对物真诚恭敬,普贤行落实了。「礼敬诸佛」,哪些是诸佛?一切众生是诸佛,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都是诸佛,至诚恭敬对待,没有一丝毫怠慢的态度。「称赞如来」,「广修供养」,「忏悔业障」,菩提道上哪里会有障碍?所以《华严经》好,末后善财与五十三位善知识,是诸佛如来示现的。他们示现的,不管是顺境、逆境,善人、恶人,没有一个不是善知识。
  
世尊在一代时教里面,通途法门的修学,讲「一生成佛」的只有两部经:《华严经》善财表演一生成就给我们看,《法华经》里面龙女八岁成佛。这是做出来给我们看,告诉我们,世间人要一生成佛是可能的,不是不可能,只要懂得道理与方法,真正受持读诵,为人演说,就能成就。所以,过去有人问我讲经的方法,我写了一篇「内典研学要领」,附在《内典讲座之研究》这本小册子的后面。我的答复特别强调,学教能成就,百分之九十在修学的态度,至于方法,充其量不过占百分之十而已。所以方法不难,一个星期可以把你教会,你修学的态度才是决定你自己成败的关键。
  
我亲近的善知识不只一人,同学也很多,为什么许许多多的同学当中,能成就的只有两、三个人?老师同样教学,不分彼此,一样上课,为什么有的能成就,有的不能成就?这都决定在修学的态度,就是印祖所讲:「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。」我过去亲近章嘉大师、亲近李炳南老居士,乃至于亲近方东美先生,我有十分的诚敬,所以能得到一点东西。没有这样的恭敬心,你所得到的只是皮毛。

由此可知,能不能成就,是不是老师的指导?不是。释迦牟尼佛度化众生,自己不居功。为什么?成佛是自己成佛的,不是佛有能力帮我们成佛。佛有能力帮我们成佛,我们何必要修行?若是佛不帮助我们成佛,他就不慈悲了。实际上,这是佛都办不到的,完全靠我们自己诚心诚意的修学。佛法从缘生,在四种缘里面,我们自己具足的是亲因缘、所缘缘、无间缘,佛对我们的,只是增上缘而已。增上缘再好,我们前面三个缘要是不具足,也是不能成就,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得。
  
此地的『回向』,是把自己修学的功德不要了,与一切众生分享。自己若还要有一点「我与一切众生共享」的念头,就是「我」还没有舍掉,还有我执在里头,我们要把功德与一切众生分享,里面没有「我」,才能够走上菩提道。
  
『后成佛时,速证一切佛法』。你要懂得什么叫「佛法」。「法」就是一切法。对于一切法无所不知、无所不能,就叫做「佛」。「佛」是觉悟的意思,对于一切法都觉而不迷。

『成就自在神通』,这是德用。你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,都能够觉而不迷、正而不邪、净而不染,你就得大自在。神通不是自受用,神通是他受用。自受用是「自在」,他受用是「神通」,你有能力教化一切众生。

这是一个大段落。后面这一段,佛很慈悲,以离十恶(修十善)来行布施做例子,说明把十善落实到「六波罗蜜」,六波罗蜜才会圆满。好,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。

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:第八十一卷

资料来自:
《佛说十善业道经大意》,净空法师主讲,印赠处:(台湾)了凡弘法学会,承印处:福峰图书光碟有限公司, 流通处:马来西亚净宗学会(No. 90 & 92, Jalan Pahang, 53000 Kuala Lumpur, Malaysia.),2003年6月印刷
***  备注:
以上的内容每一字一句皆来自《佛说十善业道经大意》一书,完全不含个人意见。
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