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3 October 2023

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●第二十七卷

第27卷●二000年六月二十六日

诸位同学,大家好!请掀开《十善业道经》第五面,经文第三行,我们从头念起:

【龙王当知。菩萨有一法。能断一切诸恶道苦。何等为一。谓於昼夜常念思惟。观察善法。令诸善法。念念增长。不容毫分。不善间杂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。善法圆满。】

我们念到这里。昨天跟诸位说过,『一切诸恶道』范围包括得非常广。昨天晚上,我们听巴哈伊教朱先生的简介,了解这个宗教的一般理论与修学的方法。其中许多都是佛法里面说到的,若要讲得精微、透彻,无过於佛法。今天佛法之所以衰,不是衰在法,是衰在我们这一些佛弟子没有能够依教奉行,衰在这个地方。普贤菩萨教我们的第一条,「礼敬诸佛」,我们就没有做到。古人所谓「听其言而观其行」,他说的是没错,但是做的不是他所说的那样,这就是夹杂不善。佛度一切众生,教化众生,是从本身做起。我们学佛,最重要的也是要从本身做起。试问:我们走进基督教堂,见到耶稣的像会不会去拜他?走进印度教,看到印度教供的大梵天王、神像,我们有没有去拜他?没有,那你讲的话不算话。

「礼敬诸佛」,「诸佛」是什么?过去佛、现在佛、未来佛,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,所有不同宗教里面的神圣全是未来佛,也可能是过去、现在佛应化的,我们不懂,所以我们没有做到礼敬。我们对他行礼,不是用佛教的礼节,而应该是入境随俗,他们的教徒用什么样的礼节对他们的教主致敬,我们就要学习,单单凭口说不行,一定要入境随俗。这个在形式上,而内心决定是平等的恭敬。世出世间教学,第一课就是「敬」。《礼记菁华录》第一句话「曲礼曰:毋不敬」,普贤十愿第一条「礼敬诸佛」,从哪里学起?人与人之交往,人与一切物的交往,就是敬。这一条没有做到,其他都是空话。所以我们一定要记住,一定要认真去学习,这是「善法」。不但是善法,是大善。

今天我们接著看底下这一段经文,『昼夜常念善法』,心善。我们净宗学会成立时,我写了个缘起,提出日常生活当中应当修学的五个科目:第一个科目是《观经》里面的「三福」,第二个科目是「六和」,第三个科目是戒定慧「三学」,第四个科目是菩萨的「六度」,第五个科目是「普贤十愿」,这五个科目大家好记,这是善法,比此地讲的善法高。此地讲的善法是基础,没有基础,高的就不必谈。再高的善法,都要从基础上扎根。这五个科目,我们应该常常放在心上~「常念」,这个不难。

五个科目我在此地重说一遍,「三福」,第一条「孝养父母」,我们有没有这个心?有没有落实?父母在,要常常关怀,时刻照顾:第一、「养父母之身」,这是物质生活不让父母缺乏,生活照顾周到。第二、「养父母之心」,是要让父母欢喜,不要让父母忧虑,父母要是忧虑,儿女就是不孝。佛在经上常常教导我们「常生欢喜心」,我们如何令父母常生欢喜心,这是尽孝。第三、「养父母之志」,是父母对我们的期望,对子女的期望,要不辜负父母的期望,不能叫父母失望,这叫「孝养父母」。从这个地方开始去做,展开来,大乘经论里面常说:「一切男子是我父,一切女人是我母」,要把这个孝养推广到一切众生。这是佛教导我们,其他宗教没听说过。换句话说,我们对於一切众生有供养的义务,尽心尽力去照顾、帮助一切众生,要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,这是孝顺之道。我们跟别人相处,人家对我们不欢喜了,是我们对不起人,应当要检讨,应当要反省,我们不能叫一切众生对我失望。由此可知佛家教育的博大精深!

「奉事师长」,师长跟父母一样,我们也要照顾老师的物质生活,不辜负老师的教诲,不辜负老师的期望。佛法从这里开始,佛法也到这个地方圆满。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」这两句是根本,其余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是方便,以方便法落实这个根本,圆满这个根本,这叫佛道。从哪里做起?培养自己的慈悲心做起。能够孝养父母师长之心,孝养父母师长之志,这个人才具足慈悲心。慈悲心就是大菩提心,落实在修十善业。父母希望我们在社会上是一个好人、是个善人,老师也期望我们在社会上是个善人;我们能以全心全力帮助社会,特别是帮助一切苦难众生,这是父母师长对我们的期望。这是教学的基本,是根本教学。从这里再提升,就是第二条「受持三皈,具足众戒,不犯威仪」,这是升了一级。再提升一级,是第三条「发菩提心,深信因果,读诵大乘,劝进行者」。「深信因果」我讲得很多,这不是普通因果,是「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」,相信这个因果。这三条十一句,世尊跟我们讲得很清楚,这是「三世诸佛,净业正因」,要从十善业道落实。

与人相处,范围最小的是夫妻,同在一个房间。如何相处?修「六和敬」。跟一切人相处,六和敬不是要求别人做到,是要求自己做到。佛法高明、令人赞叹的地方,就在此地。佛法从来不要求别人,都是要求自己。我自己要做到六和敬,对方做不到没有关系,没有障碍,障碍永远在自己这一方,决定不会在对方。现在人颠倒、错误,认为所有障碍都是在对方,不在我这方,错在这里。许哲居士一生修行能成功,她明白这个道理,她一生总是责备自己、检讨自己,绝对没有说对方有过失,这是她成功之道。

「见和同解」怎么修法?我有私心,我的见解就不同。「见和同解」,是跟谁同?不是跟对方、跟别人同,那你就搞错了;是跟佛同、跟菩萨同、跟真如本性同,是这个意思。佛没有私心,菩萨没有私心,心现依正庄严没有私心,是跟这个同。「戒和同修」,这是随缘,就是「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」,这是从事上讲。「身和同住、口和无诤、意和同悦」,这三条落实在十善业道。凡是不能跟大众相处的,你决定在造十恶业,不是修十善。你修十善业,哪一个人不欢迎你?哪一个人不尊敬你?哪一个人不喜欢亲近你?十善是行门的基础,是行门的根本。最后是「利和同均」。真正觉悟的人,舍己为人,一切利养总是别人多一点,自己可以减少一分,自己欢喜过最低的物质生活,欢喜!释迦牟尼佛日中一食,三衣一钵,过最低的物质生活,欢喜!利养给别人。看到别人物质生活过得很好,快乐!决不是嫉妒,是快乐。

「三学」,就是觉而不迷,正而不邪,净而不染,这是戒定慧三学。「戒学」是清净,净而不染;「定学」是正知正见,正而不邪;「慧学」是觉而不迷,这是三学。「六度」、「十愿」都要落实在生活当中,都要落实在起心动念之处。净宗法门是这样修法的,然后念佛求生净土,决定得生。这五个科目,我们常常放在心上,常常落实在行为上,这就是断恶修善,跟这里讲的「常念善法」就相应。

「思惟善法」是念头善,起心动念我们就思惟这五个科目,这五个科目是净宗学人的根本依据。「观察善法」是行为善。昨天巴哈伊教也讲,他举的比喻很好:人有十个好的地方,有一个缺点,我们看他十个好处,不看他那一个缺点;如果人有十个缺点,有一个好处,我们只看他那一个好处,不看他十个缺点,这就是「观察善法」,巴哈伊教也讲。只要我们多听、多接触就可以明瞭,还是佛法讲得圆满,当然,佛教经典多,在经典分量上来说,是任何宗教都不能相比的,所以佛经能够讲得详细、讲得透彻。这三千年当中,祖师大德注解、造论,发挥佛陀的教诲,给我们后人留下真实的宝藏,帮助我们开发自性的珍宝,这样才『令诸善法,念念增长』。

下面这一句非常非常重要,『不容毫分,不善间杂』,毫分不善都不可以夹杂,那要是大量的不善夹杂,就不能成就了。我们每一个学佛的同修,哪一个不想成就自己的圆满善法?为什么成就不了?因为修善法里面夹杂不善。所谓「不善」,在本经具体而言,是杀生、偷盗、邪行、妄语、两舌、恶口、绮语、贪、瞋、痴。这个东西夹杂在我们修善里头,於是把我们的善行全部毁掉了,所以我们不能成功。记住,毫分不善都不可以夹杂,若是夹杂多,还得了吗?我说过很多很多遍,不善的根是自私自利,凡是起心动念有「我」,我总比别人强一点,我有优越感,我要站在前面,这就夹杂了,这不是少分的夹杂,是多分的夹杂,所以你不能成就。

这一段经文里面,「昼夜常念、思惟、观察善法,令诸善法,念念增长,不容毫分,不善间杂」,这一段讲的是善因;「是即能令诸恶永断,善法圆满」,这一句是讲善果;末后,「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及余圣众」,这是善缘;因、缘、果。今天时间到了,底下这两句,我们留著明天再讲。

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:第二十八卷

资料来自:
《佛说十善业道经大意》,净空法师主讲,印赠处:(台湾)了凡弘法学会,承印处:福峰图书光碟有限公司, 流通处:马来西亚净宗学会(No. 90 & 92, Jalan Pahang, 53000 Kuala Lumpur, Malaysia.),2003年6月印刷
***  备注:
以上的内容每一字一句皆来自《佛说十善业道经大意》一书,完全不含个人意见。
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