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 March 2019

释佛理难信之疑(五辨)

《安士全书白话解(下卷)~万善先资集卷三》

【问】您论述戒杀之道,动不动就引用佛经,那么佛理似乎可信了。但楚王英最先奉沙门①法,为何反而遇祸呢?
【答】楚王遇祸,正因为不奉法的原故。人既然归心佛门,就当敬顺佛语。佛对为子的教以孝,为臣的教以忠。煌煌圣训,遍载大藏。楚王既敬佛法,反谋不轨之事,就是佛门的罪人了,怎能获得佛的保佑呢?不合正道的言论,君子尚且不说,何况天中天,圣中圣的佛陀,反因私党而背叛自己的法吗?浅陋的人借以谤佛,恰恰可以看出他的见识短浅。

注: ① 华译勤息,即勤修佛道和息诸烦恼的意思,为出家修道者的通称。

【问】楚王遇祸,已经听说了。但梁武帝奉佛,最后饿死台城,为什么呢?
【答】饿死台城是迂腐的说法。考证史籍,侯景攻陷台城,见武帝在太极东宫,神色不变,侯景不敢仰视,退告王僧贵,说有天威难犯,不敢再见。后来武帝每有所求,多不如意,饮食也被侯景所裁减,王纶奉上鸡蛋数百枚,武帝口苦求蜜,不得,很生气地说:“荷荷!”①就去世了。帝说口苦,则非饥饿可知,帝要吃蜜,则非疗饥可知,饮食仅说裁节,则非全无可知。帝王之家,虽残羹余粒,也足以供数人之饱。哪能像灶间奴婢,一旦裁节就饿肚子呢?鸡蛋至数百枚,其他食物也必定于此相称。哪有数百枚鸡蛋在旁,可称为饿死呢?唉!天下古今须眉丈夫,自以为是的很多。但是,只此一段史文,却以道听途说代替自己的眼睛,不去看看原文,何况其他深经奥义的大藏呢?

注: ① 怒恨声。《南史》梁武帝纪太清三年(549):“疾久口苦,索蜜不得,再曰:‘荷荷!’遂崩。”

【问】后来的史论,都说武帝舍身,连带他的天下也一并舍,我认为不可取?
【答】古往今来,不管圣愚,从未有不舍身的人。三寸气在千般用,一日无常万事休。后人虽笑武帝舍身,不知自己的身体,也早已舍了。只如自己今日健在,就以武帝舍身为非,不知将来自己也必有一天舍身于六道。毁谤佛者,舍身于地狱道;毁谤法者,舍身于饿鬼道;毁谤僧者,舍身于旁生道。此时,恐怕要想舍身于同泰寺已经不可能了。

(按)旧鉴、僧史、金汤编等书,都记载大通元年(527),雄伟的同泰寺建成,帝入寺,舍身三日,群臣都布施财帛赎回。中大通元年(529),帝再入同泰寺,讲《涅槃经》题,并非再舍身。世传三次舍身,错了。又加“为奴”二字,又说群臣用金帛赎出,未免夸张过分,矫揉造作,蓄意诋毁。噫!孔子之世,作史的人已无直笔,怎能希望末世史官,不随俗为毁誉呢?

【问】梁武帝饿死的错谬,已经清楚。但诸佛菩萨,救苦寻声。武帝如此舍身奉佛,为何不救呢?
【答】舍在于心,不在于身。武帝身虽舍,但心未舍。若一心出世,则弃天下如敝屣。为何还在垂暮之年,招纳侯景,企图夺取中原?如此看来,就知道三日舍身,未免求福之念,并非一心出世。尽管如此,可他写经造寺,种种功德,已不可磨灭。所以虽遇叛逆,还能以高寿辞世,不可以说非福力所致。春秋时,最恨孔子的,莫如盗跖(zhí,直)、桓魋(huán tuí环颓)。但他二人,一个寿终正寝,一个做了司马。敬信孔子的,莫若颜渊、冉伯牛、子路,但此三人,或短命、恶疾,或遇难、菹醢(zū hǎi租海)①,这又怎么说呢?定业难转,佛典中已经说得很详细。台城之变,无容置疑。
志公禅师将要辞世,到内殿告别武帝。帝大惊,就问今后国运长短。禅师不答,只指着他的喉和颈暗示,实际就是指侯景。帝不悟,又问。师曰:“老僧塔坏,则陛下天下也坏。”禅师圆寂,帝在钟山建塔。工程已经完毕,帝忽然想到:“木塔怎能长久呢?”命令重建,改以石头,希望久远不坏。拆塔未完,侯景的兵已经打进来了(见《护法论》、《金汤编》及旧通鉴)。命数所定,难以逃脱。

注: ① 古代刑罚,将人剁成肉酱。

补充:佛说一切唯心造,怎么梁武帝不能改造自己的命运呢?佛法认为,人是有定命,这是由三世因果来决定的。一个人一生要致力于改造自己的命运,这是佛教的本质。但是,没有意志的人,往往都在跟着命运跑。特别是短期的大劫难,没有大雄之力,是难以改变的。志公禅师入灭之前,已经看到梁武帝的劫难就在眼前,势难改变,已成定局,所以能够肯定在塔坏之时,武帝的江山即坏。

【问】我们读书人既然既效法孔子,当以排斥异端为己任,您反而袒护,为什么呢?
【答】您并未知道什么叫做异端。异端的大方向是与圣人背道而驰的。例如,恻隐为仁之端,无恻隐就是异端了;羞恶为义之端,无羞恶就是异端了。圣心无意必固我①,有就是异端了。吾道一以贯之②,不一贯,就是异端了。宋孝宗曰:“佛家五戒就是儒家五常③。”仲尼之道,离我们很近啊!今人不加辨别,一听慈悲之说,出于佛氏,就一定要反对。而我儒之仁,就在此丧失了;一听盗淫之戒,出于佛氏,就一定要反对,而我儒之义,就在此消亡了;一听妄言之禁,出于佛氏,就一定要反对,而我儒之忠信,就在此而灭亡了。难道不是想要卫道反而害道吗?何况圣贤之道,大公无私,尧则允恭克让④,舜则舍己从人⑤,夏禹不矜不伐⑥,文王望道未见,何曾互相排挤?孟子摒除批驳杨墨⑦,出于万不得已。譬如大黄巴豆,良医偶然用它,不是天天必需之物。如果说孟子的功劳,全在摒除批驳杨墨,那么当年若无杨墨,孟子就没有功劳了,孟子也就不会流芳百世了。如此来看,孟氏薪火相传,孟氏家庙历代香火旺盛,永不衰落,不正是杨墨的福荫吗?宋儒比不上孟子,可他们愤愤之气,反而超过孟子。今人又比不上宋儒,今人愤愤之气,又超过宋儒。自今以后,不知还将怎样堕落下去?我为此而恐惧,不觉说到这里,了解我厌恶我,我又怎能计较呢!

注: ① 《论语》子罕第九:“子绝四,毋意,毋必,毋固,毋我。”(孔子没有四种毛病:不凭空揣测,不绝对肯定,不拘泥固执,不唯我独是。)
   ② 《论语》里仁第四:子曰:“参乎!吾道一以贯之。”曾子曰:“唯。”子出,门人问曰:“何谓也?”曾子曰:“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矣。”(孔子说:“曾参啊!我的道有一根线贯串。”曾子说:“是!”孔子出来,别的学生就问曾子:“夫子刚才说的是什么意思?”曾子说:“他老人家的学说,只是忠和恕罢了。”
   ③ 仁义礼智信。
   ④ 《尚书》尧典:“曰若稽古,帝尧曰放勋,钦明文思安安,允恭克让,光被四表,格于上下。”(查考往事,帝尧名叫放勋,他处理政务敬慎节俭,明察四方,善于治理天下,思虑通达,宽容温和,他确实对人恭敬,能够让贤,他的光辉普照四方,至于上下。)允:的确。恭:恭谨。克:能够。让:让贤。
   ⑤ 《尚书》大禹谟:帝曰:“俞!允若兹,嘉言罔攸伏,野无遗贤,万邦咸宁。稽于众,舍己从人,不虐无告,不废困穷,惟帝时克。”(舜帝说:“是啊!如果真是这样,好的意见就不致被埋没,贤德的人也不会隐居在民间,万国都会太平。参考众人的意见,抛弃自己的错误部分,采纳别人的正确部分,不虐待鳏寡孤独没有依靠的人,不抛弃困苦贫穷的人,只有尧帝能够这样做。)舍己从人:抛弃自己的错误部分,采纳别人的正确部分。
   ⑥ 帝曰:“来,禹!降水儆予,成允成功,惟汝贤。克勤于邦,克俭于家,不自满假,惟汝贤。汝惟不矜,天下莫与汝争能。汝惟不伐,天下莫与汝争功。予懋乃德,嘉乃丕绩,天之历数在汝躬,汝终陟元后。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,惟精惟一,允执厥中。无稽之言勿听,弗询之谋勿庸。可爱非君?可畏非民?众非元后,何戴?后非众,罔与守邦?钦哉!慎乃有位,敬修其可愿,四海困穷,天禄永终。惟口出好兴戎,朕言不再。”(舜帝说:“来吧,禹啊!洪水警告我们,你言行一致,完成了治水大业,这是你的贤能。能为国家大事不辞辛劳,居家生活俭朴,不自满、不浮夸,也是你的贤能。你不夸耀自己的才能,因此,天下的人没有谁与你争能,你不夸耀自己的功绩,因此,天下的人没有谁与你争功。我认为你有大德,赞美你的大功,帝王相继的次序应在你身上,你终当登上大君之位。现在人心动荡不安,道心幽昧难明,只有精诚专一,实实在在地实行中正之道。没有经过验证的话不轻信,没有征询过众人意见的谋略不轻用。百姓所爱戴的不是君王吗?君王所畏惧的不是百姓吗?百姓没有君王,还拥戴什么人?君王没有百姓,就没有谁来保卫国家。君王同百姓的关系这密切,你要谨慎啊!谨慎行使你的职守,恭敬地施行你希望做的事,如果天下的百姓困苦贫穷,你的禄位就会永远终结,至于口能赞扬善良言行,也能引起兵争,您很清楚,我就不再重复了。”)
    ⑦ 即杨朱和墨翟。战国时期杨墨两派学说都很盛行,《孟子》滕文公下:“天下之言,不归杨则归墨。” 


延伸阅读:
万善先资集卷三~疑问解答(全文)

以上资料来自:
《安士全书白话解(下卷)~万善先资集卷三●疑问解答》,承印处:福峰图书光碟有限公司, 印赠处:阿弥陀佛净宗学会 Amitabha Buddhist Society(No. 51A & 52A, Jalan Pandan Indah 4/6B, Pandan Indah, 55100 Kuala Lumpur, Malaysia),流通处:莲池净宗学会(No.16, Jalan Temenggung 19/9, Bandar Mahkota Cheras, Batu 9, 43200 Cheras, Selangor, Malaysia),2010年7月印刷

***  备注:
以上的内容每一字一句皆来自《安士全书白话解(下卷)~万善先资集卷三●疑问解答》一书,完全不含个人意见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