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安士全书白话解(下卷)●万善先资集卷一》~因果劝(上)
儿辈赡养亲人,办法各有不同。下养为小孝,次养为中孝,上养为大孝,最上养为大孝之大孝。为什么呢?下养只知道满足吃喝,各种吃喝补品,不致于有所缺乏,这已经是世间难以做到了,叫作小孝。次养就能体谅亲人的心愿,父母所爱我也爱,父母所敬我也敬,使亲人心里安乐,这就叫作中孝。上养就能劝告亲人明了大道之理,善就赞成,过就规劝,使父母用高尚的道德滋润身心,这就是大孝。至于最上养就更上一层楼,常常想念父母的恩情,同于天地,父母的寿命,与日随减,应当用什么办法,可以报答亲恩,什么办法可以延长亲寿,什么办法可以使父母出离生死,什么办法可以使父母罪障消除,什么办法可以使父母进入圣人之流,最终成佛。譬如战火临头,保护亲人逃入山中,总是担心敌人来了吗?逃入水中,总是担心敌人来了吗?逃入旷野,总是担心敌人来了吗?辗转不安,一定要把父母放到最安全的地方。这就是最上养,也叫作无上养,也叫作超出一切世间养。难道不是大孝中的大孝吗?如果杀物养亲,使物类抱冤来世,父母偿债多生,不正是用腐肉救亲饥,用毒酒止亲渴吗?多么大逆不道啊!怎么可以说是孝呢?有人说:读书人功成名遂,光宗耀祖,可以叫作孝吗?我的回答是:功成名遂,当然不错。如果依靠它去做好事,当然可以为亲人增光;如果依靠它去做坏事,不反而侮辱亲人吗?樊哙①、严嵩②的父亲,是宰相亲啊。假使今天再来,人们一定会厌恶他痛恨他的。因此,就应当知道孝子尽孝,为亲人增光,莫如积德,功名是次要的啊!
注: ① 樊哙(?—前515)汉初将领。沛县(江苏省)人。少以屠狗为业。随刘邦起义,为部将,以军功封贤成君。灭秦后,在项、刘的鸿门宴上,他保护了刘邦。汉初,随刘邦平定叛乱,任左丞相,封舞阳侯。其妻吕须为吕后妹,因得后信任。哙与吕后狼狈为奸,诛杀功臣,故落下百世骂名。
② 严嵩(1480-1567)明江西分宜人,字惟中,一字介溪。弘治进士。嘉靖二十一(1542年)任武英殿大学士,入阁,专国政二十年,官至太子太师。以子世蕃和赵文华等为爪牙,操纵国政,吞没军饷,战备废弛。东南倭寇和北方鞑靼(dádá)贵族侵扰,国势危机。文武官吏与他意见不合的,如主张收复河套的大臣夏言、将领曾铣(zēng xiǎn)、抗倭有功的总督张经、指斥他罪行的谏官杨继盛等,都遭杀害。晚年渐为世宗疏远。御史邹应龙、林润相继弹劾世蕃。世蕃被杀,他也被革职,家产籍没,不久病死。
补充:这里所讲的赡养父母亲人,包括四个层次,一个比一个高。四个层次可以相继归纳为养身、养心、养道、养圣。下等养身,只能给父母提供吃穿,使父母在物质上没有缺乏。但已经是世人难以做到的了。中等养心,即讨得父母欢心,不违背他们的心愿,使他们在精神上愉快。上等养道,使父母明了大道之理,提高道德修养水平。最上等是养圣,使父母滋养圣胎,走上解脱道路,最终成佛。这四个层次,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。对于下等来说,只要稍加注意还能做到。对于后者来说,要真正赡养好父母,就要能使父母从根本上得到解脱。
业钱养亲
(见《好生录》)
嘉兴一个老妇的儿子,以捕蟹为业,常用草绳缚卖,卖后买回柴米供养母亲。有一天,老妇生病,把草绳吞进肚中,吞后,又一节一节抽出,出后再吞,吞后再抽,肠肺间的血秽,都从口里牵出来。她说,儿子用杀生的钱奉养我,所以得到这个报应。如果不这样做,更加痛苦。观看的人,越来越多,几天后,老妇死去。
从前,世尊在王舍城中,看见捕在网里的一条大鱼,身上有很多头,每个头都长得不同。世尊看见后,进入慈心①三昧②,就喊此鱼,鱼即答应。世尊问道:“你的母亲在哪里?”鱼回答说:“母亲在厕所中作虫。”佛对各比丘说,这一条大鱼,在迦叶佛时,作三藏比丘,因为常常骂人,所以得多头报应,他的母亲这时受他供养,所以现在落在厕所中为虫。这样看来,用有罪的钱供养亲人,都不是孝子所应当做的,何况随从世俗偏见,杀生来供养呢?
注: ① 慈心,即慈无量心,四无量心之一。与一切众生乐,名慈无量心;拔一切众生苦,名悲无量心;见人行善或离苦得乐,深生欢喜,名喜无量心;如上三心,舍之而不执着,或怨亲平等,不起爱憎,名舍无量心。因此四心普缘无量众生,引生无量之福,故名无量心。又此四心若依禅定而修,则生色界梵天,故又名四梵行。
② 旧称三昧,三摩提,三摩帝。译言定,正受,调直定,正心行处,息虑凝心。心定于一处而不动,故说定。正受所观之法,故说受。调心之暴,直心之曲,定心之散,故说调直定。正心之行动,使合于法之依处,故说正心行处。息止缘虑,凝结心念,故说息虑凝心。《智度论》五说:“善心一处住不动,是名三昧。”
贪食业报
(出自《观感录》)
常熟人顾顺之,住在无锡,一向吃素。康熙庚戌(1670)二月初一开始,昏睡七昼夜才苏醒。醒后说:“有个道人约我去听经。来到听经的地方,前法堂讲《金刚经》,后法堂讲《报恩经》。讲经完毕后说:‘吃素的人要坚心念佛,食肉的人要戒杀放生。这样做,一可超度自己的父母,二可消除自己的罪业。’一会儿,忽然看见母亲在血池中哭泣,螺蛳蚯蚓缠绕身体。道人说:‘你今生的母亲已经超度,这是你过去世的亲母。因为她贪食肥鸭,所以得到这个报应,必须念往生咒超度她。’于是就醒过来了。”
世俗尽孝,只有一世,佛门尽孝,广利多生,所以是最大的孝。
注: ① 樊哙(?—前515)汉初将领。沛县(江苏省)人。少以屠狗为业。随刘邦起义,为部将,以军功封贤成君。灭秦后,在项、刘的鸿门宴上,他保护了刘邦。汉初,随刘邦平定叛乱,任左丞相,封舞阳侯。其妻吕须为吕后妹,因得后信任。哙与吕后狼狈为奸,诛杀功臣,故落下百世骂名。
② 严嵩(1480-1567)明江西分宜人,字惟中,一字介溪。弘治进士。嘉靖二十一(1542年)任武英殿大学士,入阁,专国政二十年,官至太子太师。以子世蕃和赵文华等为爪牙,操纵国政,吞没军饷,战备废弛。东南倭寇和北方鞑靼(dádá)贵族侵扰,国势危机。文武官吏与他意见不合的,如主张收复河套的大臣夏言、将领曾铣(zēng xiǎn)、抗倭有功的总督张经、指斥他罪行的谏官杨继盛等,都遭杀害。晚年渐为世宗疏远。御史邹应龙、林润相继弹劾世蕃。世蕃被杀,他也被革职,家产籍没,不久病死。
补充:这里所讲的赡养父母亲人,包括四个层次,一个比一个高。四个层次可以相继归纳为养身、养心、养道、养圣。下等养身,只能给父母提供吃穿,使父母在物质上没有缺乏。但已经是世人难以做到的了。中等养心,即讨得父母欢心,不违背他们的心愿,使他们在精神上愉快。上等养道,使父母明了大道之理,提高道德修养水平。最上等是养圣,使父母滋养圣胎,走上解脱道路,最终成佛。这四个层次,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。对于下等来说,只要稍加注意还能做到。对于后者来说,要真正赡养好父母,就要能使父母从根本上得到解脱。
业钱养亲
(见《好生录》)
嘉兴一个老妇的儿子,以捕蟹为业,常用草绳缚卖,卖后买回柴米供养母亲。有一天,老妇生病,把草绳吞进肚中,吞后,又一节一节抽出,出后再吞,吞后再抽,肠肺间的血秽,都从口里牵出来。她说,儿子用杀生的钱奉养我,所以得到这个报应。如果不这样做,更加痛苦。观看的人,越来越多,几天后,老妇死去。
从前,世尊在王舍城中,看见捕在网里的一条大鱼,身上有很多头,每个头都长得不同。世尊看见后,进入慈心①三昧②,就喊此鱼,鱼即答应。世尊问道:“你的母亲在哪里?”鱼回答说:“母亲在厕所中作虫。”佛对各比丘说,这一条大鱼,在迦叶佛时,作三藏比丘,因为常常骂人,所以得多头报应,他的母亲这时受他供养,所以现在落在厕所中为虫。这样看来,用有罪的钱供养亲人,都不是孝子所应当做的,何况随从世俗偏见,杀生来供养呢?
注: ① 慈心,即慈无量心,四无量心之一。与一切众生乐,名慈无量心;拔一切众生苦,名悲无量心;见人行善或离苦得乐,深生欢喜,名喜无量心;如上三心,舍之而不执着,或怨亲平等,不起爱憎,名舍无量心。因此四心普缘无量众生,引生无量之福,故名无量心。又此四心若依禅定而修,则生色界梵天,故又名四梵行。
② 旧称三昧,三摩提,三摩帝。译言定,正受,调直定,正心行处,息虑凝心。心定于一处而不动,故说定。正受所观之法,故说受。调心之暴,直心之曲,定心之散,故说调直定。正心之行动,使合于法之依处,故说正心行处。息止缘虑,凝结心念,故说息虑凝心。《智度论》五说:“善心一处住不动,是名三昧。”
贪食业报
(出自《观感录》)
常熟人顾顺之,住在无锡,一向吃素。康熙庚戌(1670)二月初一开始,昏睡七昼夜才苏醒。醒后说:“有个道人约我去听经。来到听经的地方,前法堂讲《金刚经》,后法堂讲《报恩经》。讲经完毕后说:‘吃素的人要坚心念佛,食肉的人要戒杀放生。这样做,一可超度自己的父母,二可消除自己的罪业。’一会儿,忽然看见母亲在血池中哭泣,螺蛳蚯蚓缠绕身体。道人说:‘你今生的母亲已经超度,这是你过去世的亲母。因为她贪食肥鸭,所以得到这个报应,必须念往生咒超度她。’于是就醒过来了。”
世俗尽孝,只有一世,佛门尽孝,广利多生,所以是最大的孝。
以上资料来自:
《安士全书白话解(下卷)~万善先资集卷一●因果劝上》,承印处:福峰图书光碟有限公司, 印赠处:阿弥陀佛净宗学会 Amitabha Buddhist Society(No. 51A & 52A, Jalan Pandan Indah 4/6B, Pandan Indah, 55100 Kuala Lumpur, Malaysia),流通处:莲池净宗学会(No.16, Jalan Temenggung 19/9, Bandar Mahkota Cheras, Batu 9, 43200 Cheras, Selangor, Malaysia),2010年7月印刷
*** 备注:
以上的内容每一字一句皆来自《安士全书白话解(下卷)~万善先资集卷一●因果劝上》一书,完全不含个人意见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