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 August 2018

【讪谤圣贤。】

【解释】戏侮毁谤圣贤。
【分析】有两种人会戏侮毁谤,一种是因为自己愚痴,不知圣贤对世间的深远影响,这就像瓮里的人埋怨天空渺小。另一种是仗着聪明辩才,煽动他人毁谤圣贤,这就像水中捞月一样,一点作用都没有。
【故事】高之绶不相信仙佛,总会想尽办法极力毁谤,曾经用《法华经》来糊墙壁。有人送他一尊佛像,高之绶说:‘这个佛像可以当作器具。’因此把它锯开,做成十枚环状装饰品。后来因为讥讽批评朝廷的施政,皇帝下诏发到刑部审判,被腰斩在市集上。


以上资料来自:
《太上感应篇白话精简本~集福消灾之道(精简本)》,承印处:福峰图书光碟有限公司, 流通处:莲池净宗学会(No.16, Jalan Temenggung 19/9, Bandar Mahkota Cheras, 43200 Batu 9 Cheras, Selangor),2008年12月恭印

***  备注:
以上的内容每一字一句皆来自《太上感应篇白话精简本》一书,完全不含个人意见。


净空老法师讲述

注解说:“讪是戏侮,谤是非毁。”“讪”指嘲讽、戏弄、侮辱;“谤”指诽谤。世间有两类人常会犯讪谤的过失:一类是愚痴的人;另一类是好出锋头、标新立异,喜欢在社会大众中兴风作浪的人。了凡先生修学佛法之前,也有这些习气。这两类人所造的罪业极其深重。
一个人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、理事因果,都能明瞭,中国人称之为“圣”,西方称之为“神”,佛教称之为“佛”。名称虽然不同,含义却相当接近。对宇宙人生的真相有所瞭解,而尚未彻底通达的人,中国人称之为“贤”。圣贤、佛菩萨、善知识是社会的导师,是众生的楷模。对他们嘲讽、诽谤、戏弄、侮辱所造成的影响,非常广大,非常深远。在佛法讲,这是断众生的法身慧命。断人的生命罪业尚轻,断人的慧命罪业极重。佛经讲解很多这方面的道理,我们千万不能掉以轻心。
有的学佛人,乃至出家人,批评经教,批评古大德的言论、著作,而没有深思:佛经、古德语录为什么这样说?是对什么人说的?用意何在?他们没有深刻的了解,就妄加批评,造下很重的罪业。
有的佛弟子因为门户之见,造下谤法之过。现在有些人批评夏莲居老居士编辑的《无量寿经》〈会集本〉,障碍他人修学、往生,造作的罪业太重了!
有些同修问我:要不要继续念〈会集本〉?我说:我们讲师承。我在李老师会下十年,他老人家把〈会集本〉这个法本交给我,要我弘扬这个法本,依照这个法本修学。我必须遵从李老师的教诲。我保存着这个法本的原本,你们看到的是影印本。法本上的眉注是李老师亲笔所写,不少同修看过。版权页印着民国三十九年(公元一九五0年)。李老师当年讲这个法本、写眉注,距今整整五十年了。
修学佛法必须追随一位老师,向一位老师学。选择老师时,要看自己对这位老师有没有信心?如果有信心,必须依从老师的教诲修学,“依教奉行”;如果没有信心,那么对谁有信心,就去跟随谁修学。尊师重道,修学才能有所成就。如果追随某位老师,却对他没有信心,必定学无所成。
我到台中亲近李老师的第二年,他老人家把这个法本交给我,那时,我尚未出家。我看到这个法本就非常欢喜、读诵受持。
韩馆长五十岁那年,我很想讲〈会集本〉,为她祝寿。李老师当时劝阻说:缘还不成熟。不了解净宗的人很多,误会的人很多。人们对夏莲居老居士不了解,有成见,当时如果讲〈会集本〉,会招致人们的批评。李老师又说:你年纪太轻,资历太浅,难以招架。我只好保存法本,继续读诵、受持。
李老师往生之后,我影印这个法本,回向给他老人家增高品位。大家看到后,来找我,说:“法师能不能把这部经讲一遍?”因缘成熟了,我开始讲〈会集本〉。最初讲解,我就依照李老师的这个法本。
听信诽谤〈会集本〉的人,皆因佛学水平不高。如果佛学水平高,一眼就看穿了症结,不会听信诽谤。
各家争论不休的原因是见识太浅薄,智慧太少。以这枝竹为例,假设这五片叶子是五个原译本,那片叶子是〈会集本〉,叶子与叶子争论不休。如果知识程度高一点,再往深处看一点,就可以明瞭,这些叶子原本属于同一条枝~~净宗。于是,就没有争论了。假设这条枝是净宗,那条枝是天台宗,另一条枝是禅宗,于是大家又争论不休。如果再往深处看一点,就可以明瞭,原来这些枝条属于同一竿竹~~佛教。于是,就没有争论了。假设这竿竹是佛教,那竿竹是天主教,那竿竹是基督教,那竿竹是回教,于是大家又争论不休。如果再往深处看一点,就可以明瞭,原来大家属于同一条根~~宗教,于是,就没有纷争了。
人们的智慧不开,原因在哪里?自私自利。有私、有我,起心动念就生烦恼;反之,无私、无我,起心动念就生智慧。智慧与烦恼是一体。存私心,智慧就变成烦恼;存公心,烦恼就变成智慧。同修们如果想具有如来果地上无量无边的智慧,就要把“自私”转变成“大公”。
如果智慧开了,不仅展开佛经头头是道,左右逢源;而且展开任何宗教的经典,都头头是道,左右逢源,没有矛盾,没有障碍。佛陀之所以伟大,在于他“彻法底源”。《华严经》说:“情与无情,同圆种智”,讲到了究竟圆满。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。“心”与“识”是根、是源。人法界是心现识变的;天法界也是心现识变的;菩萨法界、佛法界仍是心现识变的;魔鬼、地狱也是心现识变的。净宗是心现识变的;禅宗也是心现识变的。佛教是心现识变的;基督教也是心现识变的。一个人如果能明瞭法法皆是心现识变的,找到了这个根本,必定豁然大悟!
佛常常告诉我们:“佛无有法可说”。所谓“说法”,无非是对治众生的毛病,把众生的妄想、执着打掉而已。这个人执着空,佛菩萨就对他说有;那个人执着有,佛菩萨就对他说空。后学的人往往把佛菩萨的这些话,当作证据,妄加批评。这样做,不但自己犯了大错,生起妄想、分别、执着,还误导一些人,也生起妄想、分别、执着,罪过多么严重!
诸佛“随类化身”,没有一定的身相;“随机说法”,无有定法可说。佛在《般若经》上说:“若人言:如来有所说法,即为‘谤佛’。”
对于出家人来说,自己就是善知识。自己的思想见解、言行举止,如果随顺经教,就是社会大众的善知识;如果违背经教,就在“讪谤圣贤”。为什么?世人听说你是佛教徒,可是看到你仍旧在造作恶业,仍旧在搞自私自利,贪、瞋、痴、慢,心量窄小,不能容人。世人因你的言行举止而轻视佛教,你岂不是在讪谤圣贤。这是五逆十恶的罪业。学佛人受到他人的侮辱、诽谤、陷害,要表现出心平气和,绝不能有丝毫恶念。社会大众看到了,就会赞叹:“这位佛教徒了不起!有修养!”由于你一个人的表现,就令许多人对于佛陀的教诲生起信心,这就是你的无量功德。
哪些人是圣贤?在真正修道人的心目中,一切众生都是圣贤。善财童子绝不敢轻慢任何人。六祖惠能大师说:“若真修道人,不见世间过。”我们却是“只见他人过,不见自己过。”这正是大过失。只见他人过,就免不了要“讪谤”;不见自己过,自己的过失不但改不掉,而且每天在增长!
大势至菩萨教我们“净念相继”。净念是善念、正念。唯有不见世间过的人,善念、正念才能现前。才能永远保持不失。许多人念佛功夫不得力,修学一辈子,还是修到三途去了,什么原因呢?只见他人过,不见自己过。
佛经说:纵然是造作极重罪业的人,只要能忏悔,能改过,能回头,也是菩萨。阿阇世王造五逆十恶的重罪,临终忏悔,念佛求生净土。世尊说,他得上品中生。因此,我们不能轻视造作恶业之人,轻视他也是讪谤,因为,他一旦回头,勇猛精进,或许往生的品位高于我们。我们尚且远远落在他的后面,怎么能轻视、讪谤他呢?普贤菩萨教我们,用一颗真诚、恭敬的心,对待一切众生。别人可以轻慢我、侮辱我,我绝不敢轻慢他、侮辱他。
纵然看到别人的过失,你知道那真的是过失吗?菩萨、善知识接引众生,方便多门。《华严经》讲到甘露火王,我们看起来,似乎这个人有过失,瞋恨心那么大,用严酷的刑罚对待众生。其实,他是菩萨,他用那种手段,度那一类众生。我们凡夫哪里知道?错认那是过失。胜热婆罗门的愚痴,伐苏蜜多女的贪爱,都是菩萨用贪、瞋、痴种种方法度众生。我们没有智慧,没有法眼,看不出菩萨的用意,如果随便批评,就会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。众生根性不同,习气不同,菩萨接引众生的方式、手段也就不同。这是四摄法中的“同事摄”,我们不能轻易批评。
佛提醒我们:修行人证得阿罗汉果位之前,见思烦恼没有断,绝不要相信自己的见解、判断。因为对是非、善恶,还没有能力彻底辨明,往往只能看到表面的事相。
学佛人要用什么方法处事、待人、接物?如果我们看到别人行善法,对社会、对众生有正面影响,就赞叹他;如果我们看到别人行恶法,好像对社会、对众生有负面影响,但不能确知他的用意,就礼敬他而不赞叹他,合掌念:“阿弥陀佛”。普贤菩萨教我们:“礼敬诸佛,赞叹如来。”善财童子参访善知识,对胜热婆罗门、甘露火王等,有礼敬而没有赞叹,实在高明。我们要学习。
修行人看到别人的过失,就应该想:“我有没有这类过失?”如果有,自己赶快改正;如果没有,警诫自己别犯这类过失。《华严经》说,在真正修行人的眼中,只有自己一个人是凡夫,其他人都是诸佛菩萨,都是自己的善知识。善财童子是这样成就的。这个理念是不是所谓“阿Q精神”呢?不是。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“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。”无论男女老少,各行各业,乃至于树木花草、山河大地,一切现象,统统是诸佛如来慈悲示现,来度化我。用这种心态修学,才是真正的大乘学人。
注解最后说:“崇信圣贤者,未有不获圣贤之报者也。”我们只要崇敬、信仰圣贤的教诲,就能得到如圣贤所说的真实果报。
佛法殊胜,其他宗教也殊胜,只是教化的对象不同而已。我们不但对佛菩萨、祖师大德要尊师重道,对其他宗教也要平等的尊重,对一切众生都要当作诸佛菩萨礼敬。
早年,北京“中央印经院”出版的《十善业道经》,以雍正皇帝的一段开示作为序文。文中说:儒、释、道三教教化众生,“理同出于一源,道并行而不悖。”各行其道,不相违背,相辅相成。可惜的是,一些信众不能通晓经典的义理,以很深的成见,狭小的心量,自赞毁他,违背了圣人的本意。信仰道教的人说:佛没有道尊贵。皈依佛门的人说:道虽然尊贵,却不如佛伟大。儒家学者说:佛与道都是异端,不是正法。三教信众不能通达三教教理,各是其是,各非其非,彼此不能相容。他们不但不能了解别人,连自己所信仰的经教,都没深入。雍正皇帝这段话的含义就是我们所讲的多元文化的理念。
宗教与宗教能不能和睦相处?族群与族群能不能团结?依佛法的理论,只要大家觉悟,肯定是可能的。世间不同的宗教,不同的学说,正如大家站在不同的方位,看同一事物。由于各自的方位不同,所见就不同。譬如这个茶杯盖,这边人看到凸出来,那边人看到凹进去,双方于是争论不休,谁也不服谁。其实,双方都没有看得完整。大家如果站到对方的位置上再看一看,问题岂不就解决了!不同宗教崇奉的神、上帝,其实是同一位。争论不休的原因是,大家都只看到局部,而没有看到圆满。以世间讲是“误解”,依佛法讲是“偏见”。佛法的教学讲求圆满,唯有不偏于任何一边,才能化解纷争。
世界原本就是多元的,如果想把世界变成一元,是不可能成功的。怎么知道?我们这个身体是小宇宙,外面环境是大宇宙。大宇宙与小宇宙的道理完全相同。大宇宙如何复杂,我们身体这个小宇宙也如何复杂。眼睛不是耳朵,耳朵不是鼻子,鼻子不是舌头,怎么能统一?我们只要眼睛,其他都不要了,行不行?当然不行,必须多元。不仅多元,而且个个第一。眼见第一,耳听第一,鼻嗅第一,……统统是第一,没有第二。一旦有第二,就难免纷争。其实,整个宇宙万事万法,个个都是第一。
我会见其他宗教的领袖时,常常谈到:“大家都是‘第一’。我们佛教第一,你们基督教也第一,他们回教同样第一,……我们的佛经第一,你们的《圣经》也第一,他们的《可兰经》同样第一,……”这样,一切问题就都化解了,大家就能和睦相处。反之,如果说:“我是真的!你是假的!”怎么可能和睦?
凡圣就在迷悟之间,悟什么?悟“万法平等”,个个“第一”。《华严经》自始至终有没有居第二的呢?找不到。《楞严经》中的二十五位菩萨,也是个个第一,佛没有说哪位居第二。悟入“法法平等”,个个“第一”,尊重别人的心,敬爱别人的心,自然就生起来了。唯有这样,才能解决宗教纷争,才能真正带给社会安定,世界和平。一切众生才能过幸福美满的生活。
《华严经》讲:“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。”“一”不破坏“多”,“多”也不破坏“一”。我听说有位法师很“慈悲”,要把其他宗教的信众都变成佛教徒。这个观念错了,错在哪里?假设佛教是眼睛,基督教是耳朵,回教是鼻子,如果把鼻子、耳朵都变成眼睛,这个人能不能生存?当然不能!不同宗教各有各的功能,不同宗教的信众,各人有各自的机缘。这个错误观念是执着、分别。
什么是大乘佛法?“多元一体”是大乘佛法。止于多元,不能契入一体,就是凡夫。如果能从多元证得一体,就修行成就了,就入了不思议解脱境界。超凡入圣,关键在此。
佛法讲到圆满,讲到透彻,讲到最究竟处,就是:“十方三世佛,共同一法身”,都是同一理体,同样智慧。佛教中有佛,基督教中也有佛,佛现基督身。佛在各宗教中现身,在各行各业中现身。
《华严经》说:虚空法界一切众生,“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。”“心”是自己的心,“识”是自己的识。离开“心识”,无有一法可得。因此,佛法讲到真谛,都讲“自性”。皈依三宝讲自性三宝,念佛讲自性弥陀。推而广之,岂不是自性娑婆,自性释迦。延伸到其他宗教,岂不是自性上帝,自性基督。明白这个道理,我们的一切妄想、分别、执着就都放下了,对各宗教的圣贤、神明,就不会讪谤了。
为人民服务,为社会服务,为众生服务,为世界服务,没有私心,没有希求,没有任何条件,这样的人就是圣贤。这是任何宗教公认的。我们以这样的心态,求佛菩萨,求一切神明,都会得到帮助。
“你要信我这个宗教,神才帮助你,才保佑你。如果你不信我这个宗教,神就不保佑你。”这是人的观念,是错误的观念。许多宗教的经典中,没有这种说法。舍己为人的人有福,并没有说,一定要信特定宗教的人才有福。
各宗教的典籍中都有很多精采的论述、教诲,但流传的年代久了,后人难免把自己的意思加进去,连佛法也不能避免。我们要有智慧,要能鉴别。以什么标准鉴别?以“大公无私”作标准。如果带有私心的内容,可能是后人加进去的,而不是佛菩萨、神明的教诲。
过去社会闭塞,人们不容易看到其他宗教的典籍,不同宗教的领袖,彼此也难得见面、开会。现在资讯发达,我们有缘接触到许多不同的宗教。大家互相瞭解了,我们才知道,各宗教都持有类似的见解,采行类似的作法;我们才肯定,古今中外大圣大贤的教诲是相通的。
天主教要求信徒做社会的好榜样,与我们提出的“学为人师,行为世范”,完全相同。
净宗讲“信、愿、行”。天主教讲“三德”~~信德、望德、爱德。信德讲“信”;望德指希望,讲“愿”;爱德讲爱天主、爱人如己,讲“行”。
天主教的经典《感谢经》中有一段话:“主扶救我”,人们很容易被一切人、事、物迷惑,丧失了理性,祈求上帝救助;“俾知痛悔改过,专心忆主”,我们念佛,他们念上帝,要专念,专念才能产生效果;“我心已足”,知足;“不图外物”,对一切人、事、物,都放下;“主原教我:毋听淫声,毋视邪色,毋道非礼之言,毋取非义之物,毋践非礼之地,心毋妄思,意毋妄动。”这些是世出世间圣贤的教诲。他们的信徒如果能依教奉行,就是世间的大圣大贤。
佛教导我们断恶修善、破迷开悟、转凡成圣。如果读其他宗教的书,就会发现,几乎每个宗教都如此教导自己的信徒。虽然他们所讲的言词不尽相同,但含义是相同的。依佛法看,每个宗教的教主,都是诸佛如来示现,如同《华严经》上的许多神明一样。
如果问:佛教与其他宗教的区别在哪里?其他宗教的修学没有离开四相,没有离开分别、执着;佛教的修学离一切分别、执着。我们要反问自己:“我有没有离分别、执着?”如果没有离分别、执着,我们就和其他宗教信徒的修学完全一样。他们如果随顺上帝的教诫,随顺《新旧约》的教诲,而我们虽然学佛读经,如果仍旧随顺自己的妄想习气,我们反不如他们。只要没有离开分别、执着,就必定离不开欲界,离不开六道。人家确确实实升天堂,我们的所作所为却难免堕地狱。
其他宗教通常尊奉一尊神,肯定神是造物主,神主宰一切,所以把敬神摆在第一位,一切仰赖于神。在佛法讲,这是“他力法门”。佛法的修行证果靠自力。唯有净宗与密宗既靠自力,也靠佛力,是“二力法门”。虽是二力,仍以自力为主。自己一定要认真努力,如理如法的修行,才能得到佛菩萨威神的加持。我们如果下一分功夫,佛就会对我们加持一分;我们如果下两分功夫,佛的加持也是两分;我们如果下十分功夫,佛的加持也是十分;自己如果不下功夫,就不能得到佛菩萨的威神加持。这样合情、合理、合法。不完全仰赖神明,是佛法与其他宗教的不同之处。


以上资料来自:
《太上感应篇讲记撷要~改过修善灾消福来》,新加坡净宗学会印赠,(净空法师于1999年在新加坡净宗学会早餐开示中讲述录音,整理成书),赠书处:新加坡净宗学会(No. 2, Lorong 35, Geylang Singapore 387934),承印者: C.W. Printing

***  备注:
以上的内容每一字一句皆来自《太上感应篇讲记撷要~改过修善灾消福来》一书,完全不含个人意见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