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 July 2018

【不彰人短,不炫己长。】

【解释】不要彰扬别人的短处,不要炫耀自己的长处。
【分析】别人有缺点,就像是听到自己父母的名字,耳朵可以听,嘴巴不能讲。然而嘴巴本就不可说人短处,而耳朵也不愿听闻,那就更好了。大概说来,谁没有缺点,如果彰扬就不免传播,会降低他人声望,更会使他操守堕落,这种罪过应该归谁呢?如果不是肆无忌惮的小人,是不会去做的。自己有长处,应像擅于经营的商人,能深藏不露最好;如果露了出来,那就会危险。人一生必定都有他的长处,重要的在于韬光养晦、涵养德性、日新又新,然后才可成就德行。
【故事】唐朝永淳年间,卢照邻、骆宾王、王勃、杨炯等四个人,都因为工于文章而享有盛名,人们都希望他们将来都很显贵。当时裴行俭看见以后说:‘读书人想要有远大的成就,首先要看他的器度和才识,而后才是文学或艺能。王勃等人文章虽好,却是浮躁浅薄,没有深厚的涵养,这哪是享有爵禄的才器。杨炯的个性稍微沉静,如果能够善终,就算是幸运了。’后来果然如他所说。


以上资料来自:
《太上感应篇白话精简本》,承印处:福峰图书光碟有限公司, 流通处:莲池净宗学会(No.16, Jalan Temenggung 19/9, Bandar Mahkota Cheras, 43200 Batu 9 Cheras, Selangor),2008年12月恭印

***  备注:
以上的内容每一字一句皆来自《太上感应篇白话精简本》一书,完全不含个人意见。


净空老法师讲述

这句是老生常谈,却与做人、修养的关系很大。
“不彰人短”。世人一生中最大的过失,就是喜欢批评人,喜欢攻击别人的短处,这样做最损阴德。造口业时,只图一时快意,没有想到将来果报的惨烈。《地藏经》中讲的“拔舌地狱”、“火镬地狱”,就是这类罪业的果报。古代人心淳厚,一般人都有教养,注意口德。现代人往往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,加上社会风气的影响,内有恶因,外有恶缘,因此容易造下这种罪业。
注解说:“人之有短,如闻父母之名,耳可得闻,口不可得言也。”这是古代的社会体制,现代人很难体会。古人对于称呼非常讲求,错乱不得,这是伦理的基础。中国从汉朝到清朝,始终维持礼制,“以礼治天下”。
中国古人的名字很复杂,有名、字、号等。古礼,男子二十岁行“冠礼”,表示成年了。他的同辈~~兄弟、朋友、同学,为他祝贺,同时送给他一个“字”。从这天起,只有父母和老师,才能称他的名。常人不能称他的名,而称字,以表尊敬。如果他在朝廷作官,连皇帝对他也称字,而不称名。如果皇帝称他的名,必是他有罪了,皇帝不尊敬他了。普通人的名,一般人都不能随便称,何况父母之名。别人称自己父母之名,只可以听,绝不能称。如果称父母之名,是大不孝。
对一个人称字,是一般的尊敬。对有道德,有学问,有贡献于国家、社会的人,大家连字也不称,另外给他起个“号”。称号表示更加尊敬。对最受尊敬的人,人们连他的号也不称,而称他的家乡或住所的地名。例如李鸿章,鸿章是他的名。他做到宰相,受到社会大众的特别尊敬。人们连他名、字、号都不称,而称“李合肥”。合肥是他家乡的地名。这表示不仅对他尊敬,而且对他的家乡也尊敬。合肥出了这样的大人物,是全体合肥人的光荣。古代对出家人,也用这种称法。隋朝智者大师的法名是智顗。人们不称智顗,而称“智者”,这已经是很尊敬了。如果表示极尊敬,则称他为“天台大师”,因为他住在天台山。
批评别人是造口业。为什么会造这种罪业?多因听信谣言,不去查证事实真相。古人讲:“谣言止于智者”。真正有智慧的人,才懂得怎样辨识谣言。可是有智慧的人太少,没有智慧的人太多,以致以讹传讹,造下罪业。
人们对他人的批评,未必正确。即使正确,是事实,都不应该说。如果不正确,岂不是冤枉人吗?冤枉人所造的罪业很重。你的批评如果对社会没有什么影响,罪过尚小;如果对社会有很大的不良影响,罪过就大了。如果诽谤三宝,让信众退失道心,你就要堕地狱。随便谈谈,一时快意,就招来阿鼻地狱的罪业,岂可不慎!
评论一个人的是非、得失,相当不容易。观察一个人,即使在他的前后左右,对他的方方面面都看得很清楚,仍然不敢下断语。古人讲:“盖棺论定”,只要他还没有死,都不敢做论断。为什么?纵然他一生造恶,只要临终忏悔,改过自新,他还是好人。这样的人念佛,依旧能往生极乐,依旧能作佛、作菩萨。可见,断定一个人的是非、得失,多么困难!古人的传记,都在本人过世之后,由后人写。一个朝代的历史,都在这个朝代灭亡之后,由下个朝代的人来写,可见论断之难。
“不彰人短”,因为我们对别人知道得很有限。许多佛菩萨、圣贤在世间应化,他们的种种作为,往往有很深的意义。我们是凡夫,很难看清。《华严经》讲到的菩萨们,似乎也有很多缺点、过失。譬如甘露火王瞋恚,胜热婆罗门愚痴。然而,那是菩萨的作为,他们用某种特定的方法,度某类特定的众生。我们不知底细,怎么可以随便批评!十一面观音的面容各不相同,有的很慈祥,有的也很凶恶。那是表法,表示面孔千变万化,对什么人就现什么面孔。而菩萨的心地真诚、清净、慈悲、平等,永远不变。
修行,最重要的是修清净心。如果常常夹杂着是非、长短,心怎么能清净呢?如果常常说是非,口业就造得很重。不仅心不清净,将来的果报也很严重。佛经所讲拔舌地狱,就是口业的果报。如果所造口业对别人、对社会有大的伤害,就可能由拔舌地狱转到无间地狱去了。《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》的宗旨,就是教导一位修行人,应当深信因果,断恶修善,尤其是不造口业。常常保护自己的清净心,保住自己的厚道,这样的人即使道业不能成就,也是人天善人。
注解进一步说:“耳亦不可得闻,则更上也。”对于别人的过失,不但听了不能说,最好是连听都不要听,听了心地就会被污染。看到别人讲是非,我们要赶快离开。
也曾有人诽谤我,说我的是非。一些同修拿到录音带,或者文字记录,送给我。我从来不看、不听。录音带拿去录其他内容,文字记录丢进垃圾桶。我不希望在自己的阿赖耶识中,落下不好的种子。别人造谣生事,诽谤我们,这是冤家!冤家宜解不宜结。我们只记别人的好处,不要记别人的缺点;只听别人的善言、善行,不听别人的恶言、恶行。这不仅是修清净心,也是修自己的厚道。我愿意保持一个最佳的印象:人人都是好人,人人都是善人,人人对我都有恩德。纵然有人说我一些闲言闲语,那也是他的误会,或者是他听信了谣言,而不是他的本意。我们何必挂在心上!何必让自己的清净心中,染上一个污点!
对于无根的谣言,关乎自己利害的,一概不要理会;关乎众生利害的,如果没有什么大害,也不必去理会;如果有大的损害,要用智慧来处理,不可以感情用事。
要懂得一个大原则~~“与人为善”。佛经讲得透彻:“一切众生皆是我过去父母,未来诸佛。”既然是过去的父母,我们就要以孝顺心对待;既然是未来的诸佛,我们就要以恭敬心对待。以孝顺心、恭敬心对待一切众生,由此成就自己的善业,成就自己的清净、平等、觉,这才是真正学佛。
西方极乐世界是“诸上善人俱会一处”。说是非,造谣言,心行不善的人,怎么能去?他与西方极乐世界的大环境不相应。阿弥陀佛如果把他接引去,他天天说是非,生是非,岂不把极乐世界闹翻、毁掉。他不能往生西方,不是这个法门不灵,而是他自己不够条件。
注解引了很多史迹,例如宋朝的韩琦、王素、文征明,都有度量,能包容。
“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?”把别人的小过失,渲染成大过失,把人家一生的前途断送,这个因果背得很重。受害人心中不服,必定报复。报复或在今生,或在后世。
古人看到同学、朋友有过失,选在没有第三者时规劝。如果规劝两次、三次,对方都不听、不改,就“默摈”~~不再理他。释迦牟尼佛的学生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之多,是一个相当庞大的团体。这个团体并没有现代化的组织形式,却如此严整,原因就是每个人都遵守“六和敬”,都修“五戒十善”。弟子们虽然有过失,但由于天天听佛讲经说法,知道自新、忏悔。我们从未听说释迦牟尼佛处分哪位学生,开除哪位学生。佛陀现身说法,示现究竟圆满的智慧。
“不炫己长”。自己有长处、优点,不应炫耀,不应张扬。现代人常说:“值得骄傲”,就是炫耀自己的长处,于是那一点点福报,立刻就报掉了。自己有优点,应当韬光养晦。
人活在世间,都有本分的工作。把本分的工作做好,是应该的,有什么值得骄傲?做得不好,就是过失,就是罪业。我们学佛、行善都是自己的本分,有什么值得炫耀?
真正做好本分的工作,面面俱到,相当不容易。“人贵自知之明”,应该量力而行。遇事,自己一定要先想一想,以自己的智慧、能力,能不能做好?能不能做得圆满?能不能利益社会大众?如果能,当仁不让,应当去做;如果不能,不可强求去做。如果强求去做,就是《地藏经》上所说的“起心动念,无不是罪”。
我一生没有做过领导人。我不建道场,不做住持,不敢管人,不敢管事。为什么?我知道自己没有那种能力,也没有那种福报。如果做不好,就有罪过。我不强求,只希望寡过而已。看到别人做,我欢喜,从旁协助。俗语说:“凡做领导人,命中要有官印。”这话也不无道理。我了解自己,所以,一生服从领导,做自己本分的工作。遇到佛法之后,我感到自己非常幸运,能读自己喜欢读的书,做自己喜欢做的事。我的事业就是讲经说法,宣传佛教的教育。我自己有心、有愿,也有缘。如果没有缘,纵然有心、有愿,也做不成事业。世出世间法都要有善因、善缘,才有善果。
佛教导我们要修清净心。要想心地清净,必须省事。事情太多太繁,必定得不到清净心。“心净则佛土净”,心不清净,就不能往生。事业做得再善、再好、再辉煌,也都落在人天福报里。《坛经》说:“生死事大,福不能救。”建道场是修福,讲经说法也是修福,度众生还是修福,因为这些都不能了生死,出三界。
凡是住持道场(包括出家人和在家居士的道场)的人,有几个人能往生西方?有几个人临终时有好瑞相?大多反不如那些默默无闻,老实念佛,甚至被人瞧不起的人。据《影尘回忆录》、《念佛论》载:哈尔滨极乐寺的修无法师,没有念过书,不识字,出家之前作泥水匠,出家之后只知道念一句“阿弥陀佛”。他非常谦虚,非常和敬,只在寺院里做一些粗重的工作。他修苦行,样样享受都让给别人,别人不要的,自己才受用。他往生那么自在,那么潇洒!倓虚法师往生,谛闲法师往生,瑞相都比不上他。谛闲法师的另一位徒弟是补锅匠,也不识字,念佛三年,站着往生。往生之后,他又站了三天,等待他的师父来为他办后事。他的师父谛闲老和尚是天台宗的一代祖师,往生瑞相也不如他。为什么师父反不如徒弟呢?因为徒弟事少,省心。师父是寺院住持,每天有许多应酬,操心!论修福,徒弟不如师父;论修行的功夫,师父不如徒弟。倓虚老法师和谛闲老和尚都是佛门大德,他们尚且如此。我们的德行、修持远不如他们,临终必定更不如他们,甚至会堕落。
在佛门,领众很不容易,真正有智慧,有德行的人,才能领众。尤其是现代的大众,每人的意见都很多,很不好领导。如果自己没有真正的德行,不能令大众敬服,障碍就在所难免。


以上资料来自:
《太上感应篇讲记撷要~改过修善灾消福来》,新加坡净宗学会印赠,(净空法师于1999年在新加坡净宗学会早餐开示中讲述录音,整理成书),赠书处:新加坡净宗学会(No. 2, Lorong 35, Geylang Singapore 387934),承印者: C.W. Printing, 第页

***  备注:
以上的内容每一字一句皆来自《太上感应篇讲记撷要~改过修善灾消福来》一书,完全不含个人意见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