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叙述了三十则印光大师的小故事,大师的伟大是在极平凡的生活小事中,显现出极不平凡的圣者风范。从这些小故事中可以窥见大师随机度众、正直敢言、虚怀若谷、清廉俭朴、习劳惜福的身行风范,其一生所作所为不啻为后世佛弟子的模范。
印光大师略传
印光大师的俗名叫赵丹桂,字绍伊,号子任。陕西省郃阳县赤城东村人。家里一共有三个兄弟,大师排行老么,生性聪明,领悟力强。从小跟随着大哥学习儒家的治学之道。
二十一岁出家为僧,法名圣量,字印光。出家后因为一心效法净土宗初祖庐山慧远大师结莲社提倡念佛之志,故取号“继庐行者”。其一生用惭愧庄严自己的道行,又号“常惭”、“常惭愧僧”。
三十三岁后,在浙江普陀山法雨寺隐居潜修。晚年在上海创办佛经流通处弘法社,在苏州吴县灵岩山寺开创十方专修净土道场。民国二十九年十二月二日圆寂于苏州灵岩山寺。后人奉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。
原文见《印光法师年谱》页三七
出家的决心
光绪七年,大师二十一岁。趁兄长不在家时,自行前往终南山南五台莲华洞寺出家,礼拜道纯长老为师父。长老以为大师出家前一定有积蓄,所以对他说:“你可以出家,但是衣服必须自备。”之后,只送大师一件大衫,一双鞋子,只差住房、吃饭不用钱罢了。莲华洞寺的生活相当清苦,烧饭、挑水等种种苦役,都要自己作。
过了三个月出家修行的生活,大师的哥哥找到了莲华洞寺,告诉他:“母亲病得很严重,你跟随我回家吧!”
大师心理虽然知道这是哥哥骗他回家的谎言,但也不好违背,仍然跟他回去。路途中,大哥拿出一套在家人的衣服,严厉的说:
”脱下僧服换上它!你如果不脱,我就死在这里!”
大师无奈,只好脱下僧服换上了俗衣。回到家里,母亲果然无恙,而且对他出家也没什么意见。不过,哥哥却对他严厉指责、警告:
“谁教你擅自出家?你想出家就可以出家吗?从今以后放下出家的念头,否则一定痛加责罚!”
大师只好暂时住下来,在家里住了八十几天,家人怕大师再次逃家,严厉防范,让他没有任何机会可以出去。有一次,亲戚办喜事,大师同兄长去祝贺。酒席中有肉肴,大师故意大口大口的吃,兄长看了很高兴,以为他不再想出家了,对大师的防范之心也就松懈了。
有一天,大哥去远地探亲,二哥在晒谷子,大师知道机会来了,就偷偷拿着僧服及两百文钱离家,先去莲华洞寺找道纯长老,但是怕大哥会再次追来,不敢久住,过了一夜就离开了,临行前,长老送了一圆洋钱给他,大师以此为路费到了湖北竹溪莲华寺挂单,从领最苦的执事开始,展开了一生出家修行的生活。
原文见《印光法师年谱》页四二
《印光法师文钞三编》页四九九
领执供众 专修净土
印光大师出家后,发心苦役,供养僧众。在湖北莲华寺领柴头兼水头的执事,每天要烧四十几人的开水及用水,所用之水必须自己一人去河边挑,烧开水的煤渣也要自己一人清出,日夜不断,不能有失误。
大师领这样劳苦的执事,直到库头师生病,和尚看见大师为人老实、忠厚,做事勤劳、谨慎,所以就请他代理库头师的执事。有一次,在晒经的时候,大师看到了《龙舒净土文》的残本,知道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是这一生要了脱生死的最上妙法,因而对净土法门产生了信心。
大师自幼即擅长文书,在双溪寺受戒时,戒期中所有的文书都请他负责。后因写字过多,大师眼睛旧疾复发,肿痛难忍。因对净土法门有信心,生病期间,仍一心念佛。夜间,大家都睡了,他就静坐念佛;白天写字,也心不离佛。虽然写字时,眼睛仍有些吃力,但勉强可以维持。等到戒期结束,任务完成了,大师眼睛肿痛的毛病也好了。大师因此体验到念佛功德不可思议,从此自行化他,都以净土法门为依归。
原文见《印光法师年谱》页四四
缺乏善根的少年
印光大师三十一岁的时候,在北京圆广寺挂单,有一天他跟一位法师到寺院的附近散步,看见一个年约十五、六岁的少年,在路上行乞。这位少年看见了他们,就走过来向印光大师说:
“师父行行好,布施我一点钱吧!”
“你念一句‘南无阿弥陀佛’,我就给你一文钱。”大师说。
少年瞪大眼睛看着大师,不念!
大师看到这个情形,又告诉他:“你念十句‘南无阿弥陀佛’我就给你十文钱。”
少年目瞪口呆,用难以置信的表情看着大师,仍然不念。于是大师将身上所有的钱都掏出来,大概有四百多文钱。他再次对少年说:
“你念一句佛号,我就给你一文钱。你尽管一直念下去,直到这袋钱都给了你为止。”
少年听到大师这么说,突然大哭起来,因为他非常想要钱,却仍然不肯念佛。
大师体会到一句佛号要从缺乏善根的孩子口中念出来,竟然是那么地困难,他摇摇头,叹了一口气:
“唉!这孩子实在太缺乏善根了!”
大师从钱袋中拿出一文钱,给了这位少年,然后就回去了。
印光大师略传
印光大师的俗名叫赵丹桂,字绍伊,号子任。陕西省郃阳县赤城东村人。家里一共有三个兄弟,大师排行老么,生性聪明,领悟力强。从小跟随着大哥学习儒家的治学之道。
二十一岁出家为僧,法名圣量,字印光。出家后因为一心效法净土宗初祖庐山慧远大师结莲社提倡念佛之志,故取号“继庐行者”。其一生用惭愧庄严自己的道行,又号“常惭”、“常惭愧僧”。
三十三岁后,在浙江普陀山法雨寺隐居潜修。晚年在上海创办佛经流通处弘法社,在苏州吴县灵岩山寺开创十方专修净土道场。民国二十九年十二月二日圆寂于苏州灵岩山寺。后人奉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。
原文见《印光法师年谱》页三七
出家的决心
光绪七年,大师二十一岁。趁兄长不在家时,自行前往终南山南五台莲华洞寺出家,礼拜道纯长老为师父。长老以为大师出家前一定有积蓄,所以对他说:“你可以出家,但是衣服必须自备。”之后,只送大师一件大衫,一双鞋子,只差住房、吃饭不用钱罢了。莲华洞寺的生活相当清苦,烧饭、挑水等种种苦役,都要自己作。
过了三个月出家修行的生活,大师的哥哥找到了莲华洞寺,告诉他:“母亲病得很严重,你跟随我回家吧!”
大师心理虽然知道这是哥哥骗他回家的谎言,但也不好违背,仍然跟他回去。路途中,大哥拿出一套在家人的衣服,严厉的说:
”脱下僧服换上它!你如果不脱,我就死在这里!”
大师无奈,只好脱下僧服换上了俗衣。回到家里,母亲果然无恙,而且对他出家也没什么意见。不过,哥哥却对他严厉指责、警告:
“谁教你擅自出家?你想出家就可以出家吗?从今以后放下出家的念头,否则一定痛加责罚!”
大师只好暂时住下来,在家里住了八十几天,家人怕大师再次逃家,严厉防范,让他没有任何机会可以出去。有一次,亲戚办喜事,大师同兄长去祝贺。酒席中有肉肴,大师故意大口大口的吃,兄长看了很高兴,以为他不再想出家了,对大师的防范之心也就松懈了。
有一天,大哥去远地探亲,二哥在晒谷子,大师知道机会来了,就偷偷拿着僧服及两百文钱离家,先去莲华洞寺找道纯长老,但是怕大哥会再次追来,不敢久住,过了一夜就离开了,临行前,长老送了一圆洋钱给他,大师以此为路费到了湖北竹溪莲华寺挂单,从领最苦的执事开始,展开了一生出家修行的生活。
原文见《印光法师年谱》页四二
《印光法师文钞三编》页四九九
领执供众 专修净土
印光大师出家后,发心苦役,供养僧众。在湖北莲华寺领柴头兼水头的执事,每天要烧四十几人的开水及用水,所用之水必须自己一人去河边挑,烧开水的煤渣也要自己一人清出,日夜不断,不能有失误。
大师领这样劳苦的执事,直到库头师生病,和尚看见大师为人老实、忠厚,做事勤劳、谨慎,所以就请他代理库头师的执事。有一次,在晒经的时候,大师看到了《龙舒净土文》的残本,知道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是这一生要了脱生死的最上妙法,因而对净土法门产生了信心。
大师自幼即擅长文书,在双溪寺受戒时,戒期中所有的文书都请他负责。后因写字过多,大师眼睛旧疾复发,肿痛难忍。因对净土法门有信心,生病期间,仍一心念佛。夜间,大家都睡了,他就静坐念佛;白天写字,也心不离佛。虽然写字时,眼睛仍有些吃力,但勉强可以维持。等到戒期结束,任务完成了,大师眼睛肿痛的毛病也好了。大师因此体验到念佛功德不可思议,从此自行化他,都以净土法门为依归。
原文见《印光法师年谱》页四四
缺乏善根的少年
印光大师三十一岁的时候,在北京圆广寺挂单,有一天他跟一位法师到寺院的附近散步,看见一个年约十五、六岁的少年,在路上行乞。这位少年看见了他们,就走过来向印光大师说:
“师父行行好,布施我一点钱吧!”
“你念一句‘南无阿弥陀佛’,我就给你一文钱。”大师说。
少年瞪大眼睛看着大师,不念!
大师看到这个情形,又告诉他:“你念十句‘南无阿弥陀佛’我就给你十文钱。”
少年目瞪口呆,用难以置信的表情看着大师,仍然不念。于是大师将身上所有的钱都掏出来,大概有四百多文钱。他再次对少年说:
“你念一句佛号,我就给你一文钱。你尽管一直念下去,直到这袋钱都给了你为止。”
少年听到大师这么说,突然大哭起来,因为他非常想要钱,却仍然不肯念佛。
大师体会到一句佛号要从缺乏善根的孩子口中念出来,竟然是那么地困难,他摇摇头,叹了一口气:
“唉!这孩子实在太缺乏善根了!”
大师从钱袋中拿出一文钱,给了这位少年,然后就回去了。
- 净土宗第二代祖师善导大师曾经用金钱引导邻里的小孩念佛,使得善导大师所居之城人人念佛,后来很多人念佛成就。但是要引导人人念一句佛号并不是那么容易,有些人听到佛号感到欢喜,有些人听到佛号却很厌恶。《无量寿经》说这种差别全看前世是否曾种善根、福德。所以一句佛号虽然念起来很简单,但并非每个人都有念佛的善根。当事人念不出佛号时,即使是菩萨再来的高僧大德也只能摇头兴叹了!
原文见《永思集·印光大师轶事》
调教调皮僧
有一位年幼出家的小沙弥,非常调皮,不惧怕任何人,他的师父对他无可奈何,将他带到印光大师的住处,请求大师亲自化导。
当这位小沙弥送来时,大师和颜悦色为他说明规矩,并告诫不要违反规矩,否则绝不轻易宽恕。小沙弥虽然有些害怕,终究还没有尝试到大师的严厉。第二天,小沙弥就违犯了规矩,大师严厉责罚,用香板打他,并对他说:
“打香板时不许动,不许哭!”
大师香板尚未落下,小沙弥的手已经缩回了。大师说:
“这是第一次,不加罚你,如果你再避一次,一定加罚。”
再打的时候,沙弥一动也不敢动。从此,半年来不用大师高声说他一句,他就很守规矩,何需再用如此严厉的责罚呢?
调教调皮僧
有一位年幼出家的小沙弥,非常调皮,不惧怕任何人,他的师父对他无可奈何,将他带到印光大师的住处,请求大师亲自化导。
当这位小沙弥送来时,大师和颜悦色为他说明规矩,并告诫不要违反规矩,否则绝不轻易宽恕。小沙弥虽然有些害怕,终究还没有尝试到大师的严厉。第二天,小沙弥就违犯了规矩,大师严厉责罚,用香板打他,并对他说:
“打香板时不许动,不许哭!”
大师香板尚未落下,小沙弥的手已经缩回了。大师说:
“这是第一次,不加罚你,如果你再避一次,一定加罚。”
再打的时候,沙弥一动也不敢动。从此,半年来不用大师高声说他一句,他就很守规矩,何需再用如此严厉的责罚呢?
- 遇到难以调伏的众生,平日慈眉善目的菩萨只得现怒目金刚相加以调伏。菩萨虽现金刚怒相,但慈悲心依旧不失。
原文见《印光法师文钞三编》下册,页一〇二二
舍利子的省思
一位居士向印光大师请教有关于舍利子的灵验事迹,大师说:
“光绪二十一年春天,我到阿育王寺礼拜舍利,在那里居住了将近三个月。那段期间,我常常随着朝拜者观看舍利。当时舍利子的颜色就像菩提子念珠念久了变红一样,数十天都是同样的颜色;但是舍利子的大小变化却是每次看都不一样,有时候像绿豆这么大,有时候则比绿豆小三分之一。
光绪三十一年,我又去了一次阿育王寺,再次观看舍利子,又变得像黑豆一样大,颜色就像黑豆长白霉一样,舍利子紧紧靠着底座不动。我想自己看到的舍利颜色是黑色加上发霉,这是不祥的预兆,以为今年就会死,然而却没有发生什么吉凶的事情。后来我才知道,原来一般人看到的舍利子也是这样子,并没有什么感应奇特之事。这件事将它特别刊录出来,并没有什么助益。千万不要谎造谣言,以没有感应说有感应,则罪过不小矣!”
舍利子的省思
一位居士向印光大师请教有关于舍利子的灵验事迹,大师说:
“光绪二十一年春天,我到阿育王寺礼拜舍利,在那里居住了将近三个月。那段期间,我常常随着朝拜者观看舍利。当时舍利子的颜色就像菩提子念珠念久了变红一样,数十天都是同样的颜色;但是舍利子的大小变化却是每次看都不一样,有时候像绿豆这么大,有时候则比绿豆小三分之一。
光绪三十一年,我又去了一次阿育王寺,再次观看舍利子,又变得像黑豆一样大,颜色就像黑豆长白霉一样,舍利子紧紧靠着底座不动。我想自己看到的舍利颜色是黑色加上发霉,这是不祥的预兆,以为今年就会死,然而却没有发生什么吉凶的事情。后来我才知道,原来一般人看到的舍利子也是这样子,并没有什么感应奇特之事。这件事将它特别刊录出来,并没有什么助益。千万不要谎造谣言,以没有感应说有感应,则罪过不小矣!”
- 很多人喜欢藉由观看舍利卜凶问吉、谈玄说妙。大师平实地道出对舍利子的看法,也劝勉大众勿以无感应说有感应,如果妄言惑众,罪过不小。
原文见《印光法师文钞三编》下册,页七三六
诲人不倦
民国十九年,印光大师移居苏州报国寺修行,有位王居士常常到报国寺拜访大师。
王居士每回到报国寺,总是可以看到从各地来请求皈依的男女老少。大师总是不厌其烦对他们开示念佛的方法、三归、五戒、八苦、十善诸法,每次都说得很详尽,唯恐他们有不明白的地方,并鼓励他们要好好修行。
有一次,王居士跟大师开玩笑:
“大师对人开示的这些道理,我都已经熟得快能背了。”
“你虽然听得很熟了,但是别人很可能都是第一次来,也可能这一生仅此一次听闻佛法,所以我不能不为他们详细的说明啊!”
原文见《印光法师年谱》页八六
不戴高帽子
民国九年,住在常州的庄蕴宽居士,到普陀山法雨寺拜见印光大师。因崇仰大师的德行,所以作了一首诗赞叹大师。
一天晚上,大师前往庄居士的寮房谈话,庄居士将这首诗送给大师,大师看了,笑一笑,把诗放回原处。庄居士问大师说:
“这是送给师父的,为什么师父不拿走呢?”
“因为这顶帽子太高了,我万不敢戴!这世间有很多好名之人,他们去求别人为自己做高帽子,我的想法与他们不一样,他们将戴这些高帽子引以为荣,我却引以为辱!这就是我印光的想法,也是我不拿走这首诗的原因。”
原文见《印光法师文钞三编》页七三八
清廉俭朴
有一次印光大师离开普陀山,去跟一位丁居士洽谈印行《安士全书》的事情。洽谈完毕,大师要回普陀山,临走前几天,去向丁居士辞行,并向丁居士借银币二元,以作为回普陀山的船费。丁居士当场拿出五元供养大师,并请大师不必归还。大师却说:
“两元就足够了!我回普陀山之后,两三天之内一定归还!”
丁居士只得顺大师之意,但是并未将这件事放在心上。
到了大师要搭船回普陀山的那天早上,丁居士突然想到还有一件印书的事情要当面与大师商讨,于是赶往大师所搭乘的轮船去找大师。丁居士先到普通大房舱去找,没有找到大师。再到头等的船舱去找,依然不见大师的踪影。后来在舱炉的附近找到了大师,炉子附近的座位,空间狭小,空气燥热,这样简陋狭小的座位,别人看到了都会引以为苦。而大师却因为这样的船位价格比较便宜,所以怡然自得,毫不介意。丁居士与大师洽谈完毕,就离开了。
过了三五天,丁居士接到了大师的信,并汇还了所借的银币两元。
诲人不倦
民国十九年,印光大师移居苏州报国寺修行,有位王居士常常到报国寺拜访大师。
王居士每回到报国寺,总是可以看到从各地来请求皈依的男女老少。大师总是不厌其烦对他们开示念佛的方法、三归、五戒、八苦、十善诸法,每次都说得很详尽,唯恐他们有不明白的地方,并鼓励他们要好好修行。
有一次,王居士跟大师开玩笑:
“大师对人开示的这些道理,我都已经熟得快能背了。”
“你虽然听得很熟了,但是别人很可能都是第一次来,也可能这一生仅此一次听闻佛法,所以我不能不为他们详细的说明啊!”
原文见《印光法师年谱》页八六
不戴高帽子
民国九年,住在常州的庄蕴宽居士,到普陀山法雨寺拜见印光大师。因崇仰大师的德行,所以作了一首诗赞叹大师。
一天晚上,大师前往庄居士的寮房谈话,庄居士将这首诗送给大师,大师看了,笑一笑,把诗放回原处。庄居士问大师说:
“这是送给师父的,为什么师父不拿走呢?”
“因为这顶帽子太高了,我万不敢戴!这世间有很多好名之人,他们去求别人为自己做高帽子,我的想法与他们不一样,他们将戴这些高帽子引以为荣,我却引以为辱!这就是我印光的想法,也是我不拿走这首诗的原因。”
原文见《印光法师文钞三编》页七三八
清廉俭朴
有一次印光大师离开普陀山,去跟一位丁居士洽谈印行《安士全书》的事情。洽谈完毕,大师要回普陀山,临走前几天,去向丁居士辞行,并向丁居士借银币二元,以作为回普陀山的船费。丁居士当场拿出五元供养大师,并请大师不必归还。大师却说:
“两元就足够了!我回普陀山之后,两三天之内一定归还!”
丁居士只得顺大师之意,但是并未将这件事放在心上。
到了大师要搭船回普陀山的那天早上,丁居士突然想到还有一件印书的事情要当面与大师商讨,于是赶往大师所搭乘的轮船去找大师。丁居士先到普通大房舱去找,没有找到大师。再到头等的船舱去找,依然不见大师的踪影。后来在舱炉的附近找到了大师,炉子附近的座位,空间狭小,空气燥热,这样简陋狭小的座位,别人看到了都会引以为苦。而大师却因为这样的船位价格比较便宜,所以怡然自得,毫不介意。丁居士与大师洽谈完毕,就离开了。
过了三五天,丁居士接到了大师的信,并汇还了所借的银币两元。
- 据丁居士所言:大师为人丝毫不苟取,由于不敢作欺因瞒果的事情,所以信众供养的钱,一经指定用途,大师绝不会自行更改、变动,更不会把这些钱挪作自己的生活所需。其一生清廉俭朴,由以上的事迹,即可窥见。
原文见《印光法师年谱》页一一一
虚怀若谷
民国十一年,印光大师六十一岁,定海县的知事陶在东先生等人,收集印光大师的道行事迹,呈给徐大总统。总统阅后,题赐“悟彻圆明”匾额一方,风风光光地送到普陀山。大家知道这件事情之后,争先到普陀山法雨寺供养,盛况空前。
大师获得了总统的褒美题匾,令当时所有在家、出家弟子都非常欣羡。有人来问大师对这件事情的想法,大师说:
“这样的赞誉,就像虚空楼阁一样的不切实际,我没有实德,这件事只让我感到万分惭愧,光荣之心要从何生起呢?”
原文见《印光法师年谱》页一一三
以身作则
大师有位弟子名叫做业芴。他原是一位学问广博的知识分子。民国二年,归心学佛,专修净土。
有一次,业芴拜见印光大师,大师问他:“你吃素吗?”
“仅吃花素!”业芴老实回答。
“倒架子!如此大通家,尚不以身作则吃长素,如何能感化他人呢?”
业芴面对大师的厉声大吼,不但毫不介意,反而诚心悦服。
隔天,业芴写了一封信来,表示愿意赞助大师编辑《净土圣贤录》,并对于昨日见面时大师严正的慈训,表示受益良多,万分感激,赞叹大师果然名不虚传。大师看到这样一封信,知道业芴知见纯正,虚怀若谷,且文笔超然、微妙,为末法时代难得的人才,于是请他编辑《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》。从此两人书信往来密切,业芴执持弟子礼,请求大师为他皈依,大师为他皈依,法名止净。
原文见《印光法师文钞续编·附录·许止净居士记并颂》下册,页五六〇
自在念佛
有一次,印光大师为了放生的事情,到外地去,张一留居士就近前往皈依。
大师要回寺的时候,张居士前来送大师。因为车子还未到,候车时,两人露地而坐。车站很热闹,人声鼎沸,他却隐约听见大师的念佛声,就跟平常没有两样。虽然夏天的夜里,蚊虫很多,而大师正襟端坐,念念佛号,任由蚊虫干扰而无动于衷。他由此观察到,无论在什么环境之下,大师总能安住身心自在念佛。
原文见《印光法师年谱》页一二八
慎行
有一位刘柏荪居士,想请大师跟苏州某位有钱人一起到莫干山避暑。大师一口回绝说:
“我住在普陀山,气候越热,越喜欢做事。天天执笔写信时间都不够用,哪里有时间学人时髦去避暑呢?何况那位某某有钱人,曾经将《金刚经》随手放在座椅上,他把经书看做跟一般诗书一样,那样不尊重经典的人,我是不会跟他一起同行的。”
原文见《印光大师年谱》页一四三
你的志向太高尚了!
有位女居士,已经五十多岁了,学问很好。有一天,经由亲友的引见,她拜见印光大师,见面时大师劝她:
“妳年纪大了,应该赶快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。”
“我不求生西方,我要生娑婆世界!”女居士说。
“妳这样的志向太下劣了!”大师回应她。
“我是要即身成佛的。”女居士辩解。
“妳这样的志向又太高尚了!为什么像极乐世界这样清净的世界妳不肯求生,偏偏要选择生在如此浊恶的娑婆世界?你要知道,即身成佛的道理是有的,可是现在没有这样的人,也不是像妳、我这样的人可以做得到的。”
虚怀若谷
民国十一年,印光大师六十一岁,定海县的知事陶在东先生等人,收集印光大师的道行事迹,呈给徐大总统。总统阅后,题赐“悟彻圆明”匾额一方,风风光光地送到普陀山。大家知道这件事情之后,争先到普陀山法雨寺供养,盛况空前。
大师获得了总统的褒美题匾,令当时所有在家、出家弟子都非常欣羡。有人来问大师对这件事情的想法,大师说:
“这样的赞誉,就像虚空楼阁一样的不切实际,我没有实德,这件事只让我感到万分惭愧,光荣之心要从何生起呢?”
原文见《印光法师年谱》页一一三
以身作则
大师有位弟子名叫做业芴。他原是一位学问广博的知识分子。民国二年,归心学佛,专修净土。
有一次,业芴拜见印光大师,大师问他:“你吃素吗?”
“仅吃花素!”业芴老实回答。
“倒架子!如此大通家,尚不以身作则吃长素,如何能感化他人呢?”
业芴面对大师的厉声大吼,不但毫不介意,反而诚心悦服。
隔天,业芴写了一封信来,表示愿意赞助大师编辑《净土圣贤录》,并对于昨日见面时大师严正的慈训,表示受益良多,万分感激,赞叹大师果然名不虚传。大师看到这样一封信,知道业芴知见纯正,虚怀若谷,且文笔超然、微妙,为末法时代难得的人才,于是请他编辑《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》。从此两人书信往来密切,业芴执持弟子礼,请求大师为他皈依,大师为他皈依,法名止净。
原文见《印光法师文钞续编·附录·许止净居士记并颂》下册,页五六〇
自在念佛
有一次,印光大师为了放生的事情,到外地去,张一留居士就近前往皈依。
大师要回寺的时候,张居士前来送大师。因为车子还未到,候车时,两人露地而坐。车站很热闹,人声鼎沸,他却隐约听见大师的念佛声,就跟平常没有两样。虽然夏天的夜里,蚊虫很多,而大师正襟端坐,念念佛号,任由蚊虫干扰而无动于衷。他由此观察到,无论在什么环境之下,大师总能安住身心自在念佛。
原文见《印光法师年谱》页一二八
慎行
有一位刘柏荪居士,想请大师跟苏州某位有钱人一起到莫干山避暑。大师一口回绝说:
“我住在普陀山,气候越热,越喜欢做事。天天执笔写信时间都不够用,哪里有时间学人时髦去避暑呢?何况那位某某有钱人,曾经将《金刚经》随手放在座椅上,他把经书看做跟一般诗书一样,那样不尊重经典的人,我是不会跟他一起同行的。”
原文见《印光大师年谱》页一四三
你的志向太高尚了!
有位女居士,已经五十多岁了,学问很好。有一天,经由亲友的引见,她拜见印光大师,见面时大师劝她:
“妳年纪大了,应该赶快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。”
“我不求生西方,我要生娑婆世界!”女居士说。
“妳这样的志向太下劣了!”大师回应她。
“我是要即身成佛的。”女居士辩解。
“妳这样的志向又太高尚了!为什么像极乐世界这样清净的世界妳不肯求生,偏偏要选择生在如此浊恶的娑婆世界?你要知道,即身成佛的道理是有的,可是现在没有这样的人,也不是像妳、我这样的人可以做得到的。”
- 学佛应观自己的根机。所谓应病与药,方能药到病除。
原文见《印光法师文钞三编》卷四页一一一九
不夹杂
有次,某位年轻僧众远从四川前来拜见印光大师,随身带着一本他师父的手稿,请求大师代为修改并写序文,以便流通。大师详阅后,对他说:
“令师对佛法倒是有所领悟,但是书中对于修禅或修净土的宗旨并不明确,以修禅就是修净土,以修净土就同修禅,会使得念佛人不坚定自己对净土的信愿,而把重点放在修禅,这样纵使有所领悟,也不能仗佛力往生西方。因为没断惑,又不能凭自己的力量了脱生死,将来难以成就。
你要流通这本书,我也无法阻止,你凭自己的力量去做。我不为你修改,也不写序。书如果印了出来也不要送我,我不愿意为你流通这本书。”
这位僧众听大师如此回应,也不便强求,于是就回去了。
后来,这本书由大中书局出版,书名是《禅净言行录》,书局老板送两本给大师,大师阅读之后说:
“这本书的偈文所说禅净的道理各居一半,看起来好像很有道理,但是宗旨已经混淆;它是可以让对佛法没有真实了解的人种善根,但也会让已经在念佛的人舍弃对净土的信愿。这种书,我是不会干预、流通的。”
原文见《印光法师文钞三编》卷二页三〇八
圣量会
民国十九年,大师听说家乡闹旱灾,因此寄了一千六百圆赈灾。隔年正月,大师的亲戚赵永贵与赵福云,专程到苏州报国寺拜望大师。他们向大师提起一件事:
“赤城东西两村的保长赵秀山和韩荣先私自动用赈灾款一百六十圆,在您家的祠堂内立学堂,取名‘印光学校’,赤城东西两村学生都在这里读书;另外又在祠堂新蓋三间房,名‘圣量会’,两村如果要开会,会议都在这里举行。”
大师听了这件事,不禁叹息道:
“什么时候开始,我们村庄发生这种规程?我用一千六百元赈灾两村,两村抽出我赈灾款十分之一,在我祠堂盖房,作宴客议事之用,还说是他们自己蓋的房子,又以我的法名为名,取名为‘圣量会’。我竟是以一千六百圆,引发东、西两村占用祠堂,我罪过大了!”
随后,大师提笔给两村保长、乡亲父老、叔伯兄弟写信,信中写道:
“我准备了两百圆给你们另盖房子用,请你们立即取消‘圣量会’这个名目,除两村学生读书可以在祠堂之外,其余的事都不可以占用祠堂……否则,我将不惜殉身以作告诫!”
大师托两人将此信带回村庄,并按大师之意,召集两村的民众,到城隍庙议事。当众宣读印光大师的信函,并将两百圆交给村保长作为另蓋房子的费用。这件事得到两村乡老与民众的肯定与赞扬。
事后,福云写信将此情况告诉大师。大师回信告诉他:
“你来信之前三天,保长及乡老已寄来公函,说已经取消‘圣量会’,两百圆作学校基金,之前所蓋的三间房子归祠堂所有。如果不是你们来告诉我这件事,祠堂将成为供众吃酒肉之场所!”
不夹杂
有次,某位年轻僧众远从四川前来拜见印光大师,随身带着一本他师父的手稿,请求大师代为修改并写序文,以便流通。大师详阅后,对他说:
“令师对佛法倒是有所领悟,但是书中对于修禅或修净土的宗旨并不明确,以修禅就是修净土,以修净土就同修禅,会使得念佛人不坚定自己对净土的信愿,而把重点放在修禅,这样纵使有所领悟,也不能仗佛力往生西方。因为没断惑,又不能凭自己的力量了脱生死,将来难以成就。
你要流通这本书,我也无法阻止,你凭自己的力量去做。我不为你修改,也不写序。书如果印了出来也不要送我,我不愿意为你流通这本书。”
这位僧众听大师如此回应,也不便强求,于是就回去了。
后来,这本书由大中书局出版,书名是《禅净言行录》,书局老板送两本给大师,大师阅读之后说:
“这本书的偈文所说禅净的道理各居一半,看起来好像很有道理,但是宗旨已经混淆;它是可以让对佛法没有真实了解的人种善根,但也会让已经在念佛的人舍弃对净土的信愿。这种书,我是不会干预、流通的。”
原文见《印光法师文钞三编》卷二页三〇八
圣量会
民国十九年,大师听说家乡闹旱灾,因此寄了一千六百圆赈灾。隔年正月,大师的亲戚赵永贵与赵福云,专程到苏州报国寺拜望大师。他们向大师提起一件事:
“赤城东西两村的保长赵秀山和韩荣先私自动用赈灾款一百六十圆,在您家的祠堂内立学堂,取名‘印光学校’,赤城东西两村学生都在这里读书;另外又在祠堂新蓋三间房,名‘圣量会’,两村如果要开会,会议都在这里举行。”
大师听了这件事,不禁叹息道:
“什么时候开始,我们村庄发生这种规程?我用一千六百元赈灾两村,两村抽出我赈灾款十分之一,在我祠堂盖房,作宴客议事之用,还说是他们自己蓋的房子,又以我的法名为名,取名为‘圣量会’。我竟是以一千六百圆,引发东、西两村占用祠堂,我罪过大了!”
随后,大师提笔给两村保长、乡亲父老、叔伯兄弟写信,信中写道:
“我准备了两百圆给你们另盖房子用,请你们立即取消‘圣量会’这个名目,除两村学生读书可以在祠堂之外,其余的事都不可以占用祠堂……否则,我将不惜殉身以作告诫!”
大师托两人将此信带回村庄,并按大师之意,召集两村的民众,到城隍庙议事。当众宣读印光大师的信函,并将两百圆交给村保长作为另蓋房子的费用。这件事得到两村乡老与民众的肯定与赞扬。
事后,福云写信将此情况告诉大师。大师回信告诉他:
“你来信之前三天,保长及乡老已寄来公函,说已经取消‘圣量会’,两百圆作学校基金,之前所蓋的三间房子归祠堂所有。如果不是你们来告诉我这件事,祠堂将成为供众吃酒肉之场所!”
- 大师生平最不喜假公济私的假善人,也最忌务虚名之人。所以虽是行善事,也要有智慧,所谓悲智双运,方能真正利益别人。
原文见《印光大师年谱》页二一八
教育儿女最重要
有位居士,经常请经书送给别人。印光大师对他说:
“你有这份心很好,因为请佛书送给别人是一件好事。但是有一件事比请佛书送人还重要。”
这位居士听了,用很疑惑、好奇的眼光看着大师。大师加强语气继续说:
“你要教育儿女!因为把儿女教育好,功德比请经书送人还要殊胜。现在这个世界,世道不好,人心险恶,都是因为大家没有好好教育儿女所产生的结果。有些人的儿女资质本来很好,却被父母教坏了,说起来很令人心痛。所以你要把教育儿女看得很重要,不要学别人那个样子。”
教育儿女最重要
有位居士,经常请经书送给别人。印光大师对他说:
“你有这份心很好,因为请佛书送给别人是一件好事。但是有一件事比请佛书送人还重要。”
这位居士听了,用很疑惑、好奇的眼光看着大师。大师加强语气继续说:
“你要教育儿女!因为把儿女教育好,功德比请经书送人还要殊胜。现在这个世界,世道不好,人心险恶,都是因为大家没有好好教育儿女所产生的结果。有些人的儿女资质本来很好,却被父母教坏了,说起来很令人心痛。所以你要把教育儿女看得很重要,不要学别人那个样子。”
- 大师一生不断劝导“人之成败关键,全在幼时。”“家庭教育为改造社会,培植新人之根本途径”,这些诲谕,值得现代的学佛弟子省思。很多在家学佛弟子,整天忙着做佛教、慈善事业,却忽略家人儿女的照顾。儿童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,教育好儿女是改善世道人心的根本,所以大师说:“把儿女教育好就是最殊胜的功德!”
原文见《纪念文集·追忆十年前的师训》
慈悲无障碍
大师刚到苏州报国寺的时候,关房中臭虫随处可见。大师的侍者担心大师年纪已大,恐不堪臭虫的干扰,好几次向大师请求,让他进入关房清除打扫,把臭虫彻底清出。但是大师坚决拒绝:
“臭虫之多,只能怪自己无道无德。古代高僧,有耐不住臭虫的侵扰,于是对它们说:
‘畜生!你来打岔,当迁你的单!’
这些虫就相继离去了。我因为修持功夫还不够,无法感应臭虫迁单,又能说什么呢?”
面对臭虫的干扰,大师始终处之泰然,毫不介意,也不起任何伤害它们的心念。
三年过去了,臭虫消失无踪,从此不出现在大师的关房。大师对此现象,也不对他人说起。有一天,德森法师关心地问大师:
“臭虫还来打扰吗?”
“没有了!”大师口气淡淡地。
德森法师不太相信,臭虫怎么可能自然绝迹,也许是老和尚眼花,看不清楚吧!德森要求亲自进入关房察看。
进入关房后,果然一只臭虫也没看到。臭虫已消失无踪了。
原文见《印光法师文钞三编·附录·印光大师行业记》页一一三九
你的信愿坚定吗?
有位居士叫做赵茂林,他曾经在苏州报国寺皈依印光大师,大师勉励他要坚定自己的信愿,好好念佛。两年后,他偕同家人来拜见印光大师,大师第一句话就问他:
“两年来,你的信愿坚定吗?念佛的功课有订定吗?”
这位居士紧张得说不出话来,许久才结结巴巴地说:
“我……因为要管理饭店及工厂的事,非常繁忙,所以并没有定念佛功课。但是我对净土法门的信愿是深切、坚定不移的。”
大师听了,脸色严正地说:
“要订定念佛功课,这样才是真正地信愿坚定不移;不定念佛功课,表示对念佛的信愿还没有坚定,你还要痛切地用功念佛!”
慈悲无障碍
大师刚到苏州报国寺的时候,关房中臭虫随处可见。大师的侍者担心大师年纪已大,恐不堪臭虫的干扰,好几次向大师请求,让他进入关房清除打扫,把臭虫彻底清出。但是大师坚决拒绝:
“臭虫之多,只能怪自己无道无德。古代高僧,有耐不住臭虫的侵扰,于是对它们说:
‘畜生!你来打岔,当迁你的单!’
这些虫就相继离去了。我因为修持功夫还不够,无法感应臭虫迁单,又能说什么呢?”
面对臭虫的干扰,大师始终处之泰然,毫不介意,也不起任何伤害它们的心念。
三年过去了,臭虫消失无踪,从此不出现在大师的关房。大师对此现象,也不对他人说起。有一天,德森法师关心地问大师:
“臭虫还来打扰吗?”
“没有了!”大师口气淡淡地。
德森法师不太相信,臭虫怎么可能自然绝迹,也许是老和尚眼花,看不清楚吧!德森要求亲自进入关房察看。
进入关房后,果然一只臭虫也没看到。臭虫已消失无踪了。
原文见《印光法师文钞三编·附录·印光大师行业记》页一一三九
你的信愿坚定吗?
有位居士叫做赵茂林,他曾经在苏州报国寺皈依印光大师,大师勉励他要坚定自己的信愿,好好念佛。两年后,他偕同家人来拜见印光大师,大师第一句话就问他:
“两年来,你的信愿坚定吗?念佛的功课有订定吗?”
这位居士紧张得说不出话来,许久才结结巴巴地说:
“我……因为要管理饭店及工厂的事,非常繁忙,所以并没有定念佛功课。但是我对净土法门的信愿是深切、坚定不移的。”
大师听了,脸色严正地说:
“要订定念佛功课,这样才是真正地信愿坚定不移;不定念佛功课,表示对念佛的信愿还没有坚定,你还要痛切地用功念佛!”
- 很多人学佛都患有一种毛病,认为自己对念佛的信心很坚定,也想求生极乐世界,但是因为很忙,所以没有时间念佛。大师告诉我们,如果不能订定念佛功课,真切实行,就表示对念佛的信愿还没有坚定。这是检核自己对念佛是否真有坚定信愿的方法,我们真的信愿坚定不移吗?就看我们有没有把每天念佛的定课落实了。
原文见《永思集续编·追述学佛因缘并以纪念印公恩师》
灵验的大悲水
有位居士,带着他的太太、小孩一起去拜见印光大师。这位小孩名字叫做达观,才七岁。他们坐火车由上海到苏州。达观因为第一次坐火车,非常兴奋。他面对窗外,一路看着风景。那时候正是梅雨季节,风雨不断地从窗口渗进来,达观好像着了凉。还好车程只有两个小时,他们很快就到了报国寺。
当他们一行人见到印光大师,请求大师为他们证明皈依时,达观突然大哭大叫,喊着肚子痛,不但腹泻不止,还开始发烧。达观的父母见状非常担心,因为夏天到了,到处流行霍乱,达观刚刚又受了风寒,接下去不知道会变的多严重!
大师在关房内听到了达观的哭声,向窗外探首。他对达观的父亲说:
“那个小孩有病,把他抱来我这里。”
印光大师透过窗口,摸摸小孩的头,然后从一个罐子中倒出大半碗冷水,叫达观喝下去。达观的父亲心想:“这小孩受了风寒,又腹泻,怎么能再喝冰水呢?”所以他低头偷偷地叫达观少喝一点。谁知道,达观一接到那碗水,两只小手紧紧地捧着,整碗水一饮而尽。达观喝完水,马上挣脱爸爸的怀抱,一下到地面,又开始顽皮地到处奔跑玩耍,就跟平常健康的时候,没有两样。达观的父母,这才松一口气。一直处在大师身旁的明道法师说:
“这是师父加持的大悲水,真灵验啊!不知治好了多少的危难病症呢!”
灵验的大悲水
有位居士,带着他的太太、小孩一起去拜见印光大师。这位小孩名字叫做达观,才七岁。他们坐火车由上海到苏州。达观因为第一次坐火车,非常兴奋。他面对窗外,一路看着风景。那时候正是梅雨季节,风雨不断地从窗口渗进来,达观好像着了凉。还好车程只有两个小时,他们很快就到了报国寺。
当他们一行人见到印光大师,请求大师为他们证明皈依时,达观突然大哭大叫,喊着肚子痛,不但腹泻不止,还开始发烧。达观的父母见状非常担心,因为夏天到了,到处流行霍乱,达观刚刚又受了风寒,接下去不知道会变的多严重!
大师在关房内听到了达观的哭声,向窗外探首。他对达观的父亲说:
“那个小孩有病,把他抱来我这里。”
印光大师透过窗口,摸摸小孩的头,然后从一个罐子中倒出大半碗冷水,叫达观喝下去。达观的父亲心想:“这小孩受了风寒,又腹泻,怎么能再喝冰水呢?”所以他低头偷偷地叫达观少喝一点。谁知道,达观一接到那碗水,两只小手紧紧地捧着,整碗水一饮而尽。达观喝完水,马上挣脱爸爸的怀抱,一下到地面,又开始顽皮地到处奔跑玩耍,就跟平常健康的时候,没有两样。达观的父母,这才松一口气。一直处在大师身旁的明道法师说:
“这是师父加持的大悲水,真灵验啊!不知治好了多少的危难病症呢!”
- 大师曾说:凡是皆以至诚为根本!持大悲咒水,若是不贪名、不贪利,只为救人病苦,则灵验。若持灵验之后,贪名利或破戒就不灵了!
原文见《永思集续编·追述学佛因缘并以纪念印公恩师》
谢绝来信启事
当印光大师的圣德,渐渐远播之后,写信向大师请法的居士,如雪花纷飞,不断而来。年纪已经七十五岁的大师无法负荷这么沉重的负担。因而写了一封谢绝来信启事:
印光乃一庸僧,没有什么大学问。十多年来,很多人谬认我是善知识,趁寄邮件很便利,所以信件不断而来。印光不自量力,有来信即回复。
去年冬天夜晚回信的时候,我的眼睛旧伤复发,所以我在回信的末端,提醒他们不要再写信来了,但是未产生效果,来信的人,并没有比以前少。现在不得已,我登报通知大家,以后不要再来信。如果你们还要写信来,我不拆信,也不答复。如果是挂号信,将原封不动退回;平信将置纸篓中。我希望自己能安心静养,让眼睛得到休息,可以保持见到天日之光。
如果还有人,谬认印光是善知识,希望你们直接向上海书局或苏州报国寺弘法社,请阅《印光文钞》、《嘉言录》,你们所获得的利益,相信会比书信往来多出百倍。再进一步可以读《净土五经》以及古大德所著述有关于净土的书籍,这样一定可以成就的。
谢绝来信启事
当印光大师的圣德,渐渐远播之后,写信向大师请法的居士,如雪花纷飞,不断而来。年纪已经七十五岁的大师无法负荷这么沉重的负担。因而写了一封谢绝来信启事:
印光乃一庸僧,没有什么大学问。十多年来,很多人谬认我是善知识,趁寄邮件很便利,所以信件不断而来。印光不自量力,有来信即回复。
去年冬天夜晚回信的时候,我的眼睛旧伤复发,所以我在回信的末端,提醒他们不要再写信来了,但是未产生效果,来信的人,并没有比以前少。现在不得已,我登报通知大家,以后不要再来信。如果你们还要写信来,我不拆信,也不答复。如果是挂号信,将原封不动退回;平信将置纸篓中。我希望自己能安心静养,让眼睛得到休息,可以保持见到天日之光。
如果还有人,谬认印光是善知识,希望你们直接向上海书局或苏州报国寺弘法社,请阅《印光文钞》、《嘉言录》,你们所获得的利益,相信会比书信往来多出百倍。再进一步可以读《净土五经》以及古大德所著述有关于净土的书籍,这样一定可以成就的。
- 悲心无限的印光大师,虽然写了此信吁居士们勿再来信,实质上大师直至八十岁往生那一年,依然以信件开示许多大德、居士。虽是一封拒绝来信启事,但大师诲人不倦的弘法精神于此中卓然可见。
原文见《印光法师文钞三编》卷四,页九〇〇
一个将军的故事
有一位姓续的将军,因为痛恨政府腐败,悲愤报国无门,于是到中山陵剖腹自杀,幸好被人发现的早,救活了过来。
续将军的一位朋友是佛弟子,看他因为忧愁国家大事而去自杀,于是劝他到苏州找印光大师。续将军听从这位朋友的劝告,带着他的妻子、女儿、仆人到苏州找大师开导,预计在苏州住几天。
有一天,他带着女儿及仆人去见大师。续将军的女儿已经十来岁,仆人大概将近三十岁。续将军与大师谈话时,他的女儿与仆人却在一旁大声嬉戏。续将军大声呵斥女儿,女儿却是无动于衷,他见状再次大声呵斥,女儿只安静了一下,便又开始嬉闹,无视于父亲的不悦。
印光大师观察此现象,叹道:“续将军只知道愤世,却没有治世的才能。只是一个小女孩,在印光的地方尚且不能使其服膺,何况要统理一大群士兵呢?一个人不能教导儿女,又如何能训练士兵?”
原文见《印光法师文钞续编》卷上,页一二
不平凡的梦
民国二十六年,印光大师七十七岁,扬信芳居士偕同友人来拜访印光大师,并请求皈依。她来皈依大师的因缘是她作了一个奇怪的梦。
信芳原本没有学佛,她有一个最要好的同学名字叫张孝娟,孝娟的母亲张太太也把信芳当成自己的女儿一样疼爱,所以信芳放学后,常跟孝娟一起回张家,一起吃饭,并在张家过夜,有一天晚上她在张家做了一个很奇怪的梦:
她梦见观世音菩萨在一个小岛上,她自己在一只小船上,小船慢慢地靠近小岛。
观世音菩萨告诉她:“大势至菩萨现在在上海教化众生,妳为什么还在昏迷当中,不去听闻佛法?”
信芳没有说话,观世音菩萨又说:
“印光和尚是大势至菩萨化身来度众生的,四年后他在这个世界化身度众的因缘就要结束了。”
观世音菩萨说完话就不见了。之后,海突然起大风浪。信芳大叫救命,孝娟将她推醒:
“信芳!妳做恶梦了吗?”
信芳将所做的梦告诉孝娟,孝娟只笑了笑。
隔天清早,她把这个梦告诉张太太,问张太太是否听过大势至菩萨?是否有一位叫“印光”的和尚?张太太因为已经学佛,听到这个梦感到很惊奇,她告诉信芳:
“大势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,至于印光和尚,我曾经听过孝娟的父亲提过,好像是普陀山的得道高僧。”
“印光和尚现在在上海吗?”信芳问。
“这个我就不知道了!”张太太说。
信芳心理觉得纳闷。隔日信芳阅读《申报》,看见报纸上登了一项通告说上海将举办护国息灾法会,并敦请印光和尚主持,这才知道自己做的梦不平凡。
后来她们三人去听法,并皈依印光大师,也把这个梦告诉大师,大师驳斥他们,还对他们说不可以把这件事宣扬出去,否则就不是他的弟子。遭到驳斥的信芳,在大师有生之年,未曾公开提过这件事。
这个不平凡的梦一直到大师往生后,信芳写纪念文,才把这件事说出来。从她做这个梦到大师往生刚好四年,应验了观世音菩萨说的话,也证明了印光大师确实是大势至菩萨的应化身。
一个将军的故事
有一位姓续的将军,因为痛恨政府腐败,悲愤报国无门,于是到中山陵剖腹自杀,幸好被人发现的早,救活了过来。
续将军的一位朋友是佛弟子,看他因为忧愁国家大事而去自杀,于是劝他到苏州找印光大师。续将军听从这位朋友的劝告,带着他的妻子、女儿、仆人到苏州找大师开导,预计在苏州住几天。
有一天,他带着女儿及仆人去见大师。续将军的女儿已经十来岁,仆人大概将近三十岁。续将军与大师谈话时,他的女儿与仆人却在一旁大声嬉戏。续将军大声呵斥女儿,女儿却是无动于衷,他见状再次大声呵斥,女儿只安静了一下,便又开始嬉闹,无视于父亲的不悦。
印光大师观察此现象,叹道:“续将军只知道愤世,却没有治世的才能。只是一个小女孩,在印光的地方尚且不能使其服膺,何况要统理一大群士兵呢?一个人不能教导儿女,又如何能训练士兵?”
原文见《印光法师文钞续编》卷上,页一二
不平凡的梦
民国二十六年,印光大师七十七岁,扬信芳居士偕同友人来拜访印光大师,并请求皈依。她来皈依大师的因缘是她作了一个奇怪的梦。
信芳原本没有学佛,她有一个最要好的同学名字叫张孝娟,孝娟的母亲张太太也把信芳当成自己的女儿一样疼爱,所以信芳放学后,常跟孝娟一起回张家,一起吃饭,并在张家过夜,有一天晚上她在张家做了一个很奇怪的梦:
她梦见观世音菩萨在一个小岛上,她自己在一只小船上,小船慢慢地靠近小岛。
观世音菩萨告诉她:“大势至菩萨现在在上海教化众生,妳为什么还在昏迷当中,不去听闻佛法?”
信芳没有说话,观世音菩萨又说:
“印光和尚是大势至菩萨化身来度众生的,四年后他在这个世界化身度众的因缘就要结束了。”
观世音菩萨说完话就不见了。之后,海突然起大风浪。信芳大叫救命,孝娟将她推醒:
“信芳!妳做恶梦了吗?”
信芳将所做的梦告诉孝娟,孝娟只笑了笑。
隔天清早,她把这个梦告诉张太太,问张太太是否听过大势至菩萨?是否有一位叫“印光”的和尚?张太太因为已经学佛,听到这个梦感到很惊奇,她告诉信芳:
“大势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,至于印光和尚,我曾经听过孝娟的父亲提过,好像是普陀山的得道高僧。”
“印光和尚现在在上海吗?”信芳问。
“这个我就不知道了!”张太太说。
信芳心理觉得纳闷。隔日信芳阅读《申报》,看见报纸上登了一项通告说上海将举办护国息灾法会,并敦请印光和尚主持,这才知道自己做的梦不平凡。
后来她们三人去听法,并皈依印光大师,也把这个梦告诉大师,大师驳斥他们,还对他们说不可以把这件事宣扬出去,否则就不是他的弟子。遭到驳斥的信芳,在大师有生之年,未曾公开提过这件事。
这个不平凡的梦一直到大师往生后,信芳写纪念文,才把这件事说出来。从她做这个梦到大师往生刚好四年,应验了观世音菩萨说的话,也证明了印光大师确实是大势至菩萨的应化身。
- 真正佛菩萨再来人,一定不愿意显露身份,不求名闻利养。现代有些人实是无明凡夫,却狂傲自大,自称是佛菩萨再来人,显异惑众,为求名闻利养。相对于这些人,力求平凡的印光大师显得多么不平凡!
原文见《永思集》
以道伏虎
近代有名的画家张善子不但擅长画老虎,还养了一只活老虎在苏州网狮园。印光大师知道后,告诫张善子:“当心养虎为患,老虎生性猛烈难驯,以后恐怕会伤害到人。”
后来张善子将老虎牵到印光大师的面前,请求印光大师为老虎皈依,大师慈悲为老虎说三皈依,并且赐它法名为“格心”。老虎从此变得十分柔和温驯,过不久就病死了。
这件事情传开之后,许多人认为是大师的德行高深驯服了这只虎,也使这只虎在短期间内就能脱离虎身、畜生道。于是打老远写信给大师,希望大师能将“以道伏虎”这件事情的经过,详细的说给大家听。大师接到信之后却是轻描淡写、三言两语回复他们:“你说的这只老虎,是张善子从小养大的,哪里是因为我有道行而降伏它的?”大师在信的最后再次提醒:“这件事绝对不值得对别人转述、宣说,你们千万不要无端生事。”
原文《印光法师文钞三编》页一二九
正气凛然
一九三七年,日本正对中国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,当时苏州已经沦陷。某天,几位青年僧人看见有人带着日本军官到灵岩山寺找印光大师,日本军官拿出当时日本修订出版的《大正藏》赠送给灵岩山寺。印光大师当面拒绝他:
“我们这里的僧众都是念佛、诵经的修行人,不是研究经文的僧人,请你们把这么好的大藏经,转送给其他有心研究佛法的人吧!”就这样不卑不亢地给对方碰了一个软钉子,拒绝了日本军官的赠品。
大师如此不客气地对待日本军官,如果他们恼羞成怒,可能会惹来杀身之祸,后果不堪设想。但是大师态度严正,立场鲜明,毫无畏惧保持了民族气节,激发了僧众民族尊严及爱国热忱。当时在旁目睹此情此景的青年僧人感动不已,上了一堂深刻的爱国教育课。
以道伏虎
近代有名的画家张善子不但擅长画老虎,还养了一只活老虎在苏州网狮园。印光大师知道后,告诫张善子:“当心养虎为患,老虎生性猛烈难驯,以后恐怕会伤害到人。”
后来张善子将老虎牵到印光大师的面前,请求印光大师为老虎皈依,大师慈悲为老虎说三皈依,并且赐它法名为“格心”。老虎从此变得十分柔和温驯,过不久就病死了。
这件事情传开之后,许多人认为是大师的德行高深驯服了这只虎,也使这只虎在短期间内就能脱离虎身、畜生道。于是打老远写信给大师,希望大师能将“以道伏虎”这件事情的经过,详细的说给大家听。大师接到信之后却是轻描淡写、三言两语回复他们:“你说的这只老虎,是张善子从小养大的,哪里是因为我有道行而降伏它的?”大师在信的最后再次提醒:“这件事绝对不值得对别人转述、宣说,你们千万不要无端生事。”
原文《印光法师文钞三编》页一二九
正气凛然
一九三七年,日本正对中国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,当时苏州已经沦陷。某天,几位青年僧人看见有人带着日本军官到灵岩山寺找印光大师,日本军官拿出当时日本修订出版的《大正藏》赠送给灵岩山寺。印光大师当面拒绝他:
“我们这里的僧众都是念佛、诵经的修行人,不是研究经文的僧人,请你们把这么好的大藏经,转送给其他有心研究佛法的人吧!”就这样不卑不亢地给对方碰了一个软钉子,拒绝了日本军官的赠品。
大师如此不客气地对待日本军官,如果他们恼羞成怒,可能会惹来杀身之祸,后果不堪设想。但是大师态度严正,立场鲜明,毫无畏惧保持了民族气节,激发了僧众民族尊严及爱国热忱。当时在旁目睹此情此景的青年僧人感动不已,上了一堂深刻的爱国教育课。
- 护国卫教是每一位僧人必须承担的责任。只有国家安定,人民才能获得利益。大师的爱国主义,始终与他热爱人民的大慈悲胸怀连接在一起。他对那些不顾国家安危,不管人民死活,搜刮民脂民膏,供自己挥霍享受的当局政府权贵们深恶痛绝。因此即使是面对恶势力的胁迫,大师依然正气凛然,心无所惧。
原文见《名僧录·回忆印光法师二三事》、《印光大师年谱》页三三四
学忍辱
有一天,一位居士带着自己的小儿子,前来拜见印光大师。他的小儿子名字叫开本,从小很得父母的宠爱。开本因为一件小事跟别的小孩吵架,因而大发脾气,印光大师知道了,把他叫过来对他说:
“你年纪已经不小了,应该学习做人的道理。‘忍’这个字你曾经听过吗?我回想童年的时候,我们村庄每年秋天农作物收成了以后,村里面的人一定会请人来演布袋戏,这是村子每年例行要做的事。有一年,村里的人请了布袋戏团要来表演布袋戏,当戏要开演的那一天,我提早拿着椅子,到舞台前面的正中央放着,预备待会儿开演时,有个好位置观赏。结果村里面有一个粗壮的少年,用充满怒气的语调问:
“这张椅子是谁放的?”
“是我放的……”我话都还没说完,他就走过来连续掴了我两个耳光,然后把椅子抛到数尺之外。我当时被他打得头昏眼花,几乎快晕了过去。事后我仍然忍痛吞声,不敢把这件事告诉我的父母。因为我怕父母爱子心切,他们如果知道了这件事一定会心疼,也会去找对方理论,彼此会为此发生冲突。经过这件事情,我更加勉励注意自己的身行,不敢有一点点的疏忽。我长大成人后,村里的人都相当爱护我。
有一天,我走在路上,遇到了以前打我的那个粗汉,他主动对我微笑,并邀请我:
“来我家坐一坐好吗?”
我也微笑着,回答他:
“好啊!”
这件事,我生平还没有对别人说过,今天说出来是希望你能有所警惕。”
虽然那时候我的做法就像一个弱者,但弱者又何妨呢?我希望你学习谦弱,不要跟现代的年轻人一样,喜欢‘竞争’,把自己当作是圣人,任何人都不可以侵犯。知道吗?”
原文见《永思集·印光大师轶事二》
悲心无限
曾经有人来信问大师:“久婚不育怎么办?”寺里有一位僧人知道后,认为这样的问题不必回答,所以向大师建议不要回信,不必理睬这一类的问题。大师郑重地告诉他:
“病由身生,身由业生,众生有病,不论什么病,都是由心而起。若是依法修持,他的病就可治。况且你作为一个修行人,下次不可以再如此对待在家学佛的居士。”
这位僧人听了大师的话,羞愧得一脸通红。大师提笔为这位居士回信,告诫他:
“欲生儿育女,第一要修性,第二要节欲。”
居士收到信后,遵照大师的劝诫生活,几年后果然喜得贵子。
原文见《印光大师传》页二一五
印光精神
在印光大师近八十岁的时候,佛教界以及大师的皈依弟子,计画为大师庆贺八十寿诞。大师听到后,当下坚决反对。他说:
“我一生不与世俗人一样,做一些颠倒的举动,什么八十不八十!如果有人要为我祝寿,我非但不领情,且深恶痛绝,还会以这件事情为耻辱。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再对我提起这件事。如果还有人想为我祝寿的话,就是把我看成世俗一般人了。我是宁愿受斩头的酷刑,也不愿意听到有人要来为我祝寿。”
后来,大师召集灵岩山寺的全体僧众以及在家居士,正式对他们说:
“听说各位道友正在为我筹办八十寿辰祝寿活动,感谢大家的一片诚心好意。但请不必办了,因为我个人反对搞这种祝寿活动。社会上有些人为显示权势、扩张势力而办寿;也有些人为了敛财、扬名而办寿。他们都把办寿引为光荣,可是我印光以为可耻!”当大师说到“可耻”两个字时,面红耳赤,声音宏亮,堂内一片肃静。大家都为大师这种精神,深为敬佩,以此激励自己。
《印光法师年谱》页三九〇
惜福习劳
印光大师虽然身为一代高僧,但是一生作风极其俭朴廉洁,惜福习劳。
他住的房间自己打扫,穿的衣服自己洗,一直到八十岁临终,仍然如此。
他住上海太平寺的时候,一天关絅之居士去拜访他,楼上楼下到处找遍,最后在天井中找到他,他正在洗衣服。当时大师已经七十几岁了。
印光大师在普陀山寺时,关絅之居士到山中某寺打佛七,请他早课来开示,关居士在后半夜请轿子去接他,那时大师已经走了一半的路,坚决不肯做轿子。
在苏州报国寺时,真达和尚请他到灵岩山去看看,已经替他准备了轿子,但他坚决不肯坐轿,从上山到下山,宁愿拿着拐杖一步一步走。
弘一大师曾经在普陀山跟着印光大师生活了七天,他叙述印光大师生活中的细节:
“大师一生最注重惜福一事,无论食、衣、住等都是极为简单粗劣、力斥精美。民国十三年,我到普陀山住了七天,每天从早到晚都在大师的房内,观察大师的一切行为。大师每天早餐仅吃一大碗白稀饭,没有菜。他告诉我:
‘我刚到普陀山时,早餐有稀饭,也有咸菜。但因为我是北方人不习惯吃咸菜,所以只吃白稀饭。这样的饮食习惯,已经有三十几年了。’
大师每次吃完饭,都以舌舔碗,将饭粒吃得很干净,一点饭渣也不留。然后再把白开水倒入碗中,荡涤干净之后,将水喝下,唯恐轻易浪费掉剩余的饭粒。午斋,大师也跟大众师食用一样的饭菜,白饭一碗、菜一碗,大师依然将饭菜吃完,又将开水倒入碗中,荡涤后将水饮尽,惜福的情况,就跟早斋的时候没什么两样。大师自己如此惜福,也极力劝勉别人要惜福,如果见到客人饭后碗内还留有饭粒,大师也会严厉呵责:
‘你有多大的福气?竟然如此糟蹋食物!’
如果有人将剩余的冷茶倒掉,大师也会严厉诃责。”
由这些事例,可以想见大师为人作风,清廉俭朴如是,实为后世学佛弟子之模范。
原文见《印光法师年谱》页二八、《印光大师传》页一六七
往生佛国
大师往生佛国,预知时至。民国二十九年,他在回复张净缘居士的书信中即提到:“我今年已经八十岁了,朝不保夕。”又说:“光将死之人……”。
该年冬天十月二十七日,这天是寺里沐浴的日期,清晨七点多,大师拄着拐杖往浴室,没想到因为步伐稍快,跌了一跤。侍者连忙扶大师回关房休息,并请医生来为大师诊治。医生判断大师毫无损伤,可不必担心。
二十八日,大师早起,精神跟平常没有两样,午餐也照常进食。下午一点时,召集全部领执僧众及居士共三十多人,告诉他们:
“灵岩山寺的住持一职,总不能长久无人担任,我想请妙真老和尚担任。”
于是大众选在十一月初九这一天为妙真和尚举行升座大典。大师说:
“太晚了些!”
于是大众再重选日期,改在十一月初四。大师仍说:
“还是晚了些!”
最后选定为十一月初一举行。大师说:
“这个日子可以!”
这件事情说定后,大师照样进食晚餐,随后便休息了。到了后半夜大师一连泻肚六次。隔天,精神有些疲倦的样子。但是过了午后,又恢复了正常。行动也跟平日没有两样。
十一月初一,这一天,大师早上起来精神还很好,与大众详细地讨论妙真和尚升座仪式的事情,后来这天真达和尚回来灵岩山寺,所以就由真达和尚送座。
来山的贵宾、信众来关房问候大师,大师都还能一一与他们详谈。这天大师只吃了一点东西,入晚就睡了。
十一月初二,早晨,大师的精神跟体力都不是很好,几位学医的居士研究了一下,开了一帖药方让大师服用,大师服药后,休息了两、三个小时。晚上大众师为大师助念,大师安卧而睡。
十一月初三,白天精神状况很好,行动自如,佛前礼佛。晚上,吃了一些粥。饭后,对真达老和尚说:
“修净土法门,没什么奇特的方法,只要至诚恳切,一定会蒙佛接引,带业往生!”
当晚十点后,大师脉搏微弱,体温降低。
十一月初四,上午一点三十分,大师由床上坐起,对大众师说:
“念佛见佛,决定生西。”话说完,随即大声念佛。
二点十五分,大师坐在床上,想洗手,请侍者端水来,大师洗手后,站起来说:“蒙阿弥陀佛接引,我要去了。大家要念佛,要发愿,要生西方。”说完,就坐在椅子上念佛。
三点多,妙真和尚来到关房。大师嘱咐他:
“你要维持道场,弘扬净土,不要学大派头!”
此话说完后,大师不再开口说话。只有唇动低声念佛而已。五点正,大师如入禅定,笑容宛然,在大众的念佛中安详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他往生数小时后,依然端身正坐,面貌如生。
- 大师荼毗后,获舍利子、舍利花无数,三十二颗牙齿完整无缺。其示现生西的种种瑞相,带给后人无比的信心与希望。大师所留下之文钞与遗训,亦为后人的无价至宝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