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 February 2025

贪婪无厌

【解释】贪得无厌,难以知足。

【分析】用口来食取东西叫做“婪”,这是说人的贪心,就像口吃东西一样,永远没有满足,没有穷极之时。老子在《道德经●知足章》说:“罪莫大于多欲,祸莫大于不知足(意即:罪恶没有比多欲还大的,灾祸发生的原因,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了)。”懂得知足的人,虽然贫贱,但心中却很快乐;不知足的人,虽然富贵,但心中还是忧愁。世人贪求太多,到最后还是一无所有,这本来就不用再说,如因此又惹上一场祸害,那就更是难以了结了。

故事一:梁朝时的甄彬,品行道德很高尚,曾经以一束苎麻,到当铺典押借钱,后来拿钱赎回苎麻,在苎麻中发现五两黄金,甄彬将黄金送还店主,店主就分一半给他,甄彬不肯接受,并说:“我就像那五月夏天披裘衣负柴薪的古德,虽然贫穷尚能如此清高,我哪里是接受赠金的人呢?”

故事二:唐代宗时,中书侍郎①元载,纵容几个儿子收受贿赂替人关说,因而在京师及地方上,掀起一股排挤忠良,进用贪赃枉法小人的风潮。元载家中非常富有而奢侈,夜夜笙歌欢乐无穷,连皇宫都比不上,皇帝曾经劝诫他,但他仍然不悔改。后来皇帝发怒,将他收押下诏赐死,其妻也被赐死,并且还抄他的家,没收他的家产;其中有钟乳石五百两,皇帝下诏分给中书门下台省②等各部门的官员,还有胡椒八百石,以及其它相当数量的物品。

【说明】
①中书侍郎:中书省次官,参议朝政,宣传皇帝旨意,列位宰相。
②中书门下台省:即是尚书省、门下省、中书省的总称。尚书省乃统六部,分理国政。门下省掌献纳谏正及司进卸之职。中书省总国内机要政事。

【嘉言】郑瑄说:“自古以来,位居宰相之人,何曾死于饥寒?但常都死于贪图财货,也真是可笑!”

故事三:明英宗天顺年间,嘉兴(在今浙江省)的李铭,获得一个宝壶,富人曹瑗要以二十石米和他交换宝壶,李铭没有答应。他又把宝壶拿到怀悦那里,怀悦要用加倍的价钱和他交换,他也不卖。又拿到吴汝辉家,吴汝辉要以一百石米和他交换,条件都已经谈妥了。这时却有一位刘祝,对李铭说:“我有一个计策,可以使你获得大利,如果将宝壶拿去献给镇守(管理防守当地军政事务的官)张太监,向他谋求嘉兴全郡盐钞(卖盐的执照)的经营权,利益定超出百倍。”李铭答应了,刘祝居中牵线,果然获得所要图谋的利益,一共得到三千多两,刘祝分到其中的三分之一,其余由李铭领回。当李铭过江时,船只突然翻覆,所有的盐钞都浸湿毁损了。当时的嘉兴太守杨继宗,很急迫地追捕前盐钞的拥有者,李铭因而被捕,死于狱中,刘祝则变卖所有家产来偿还毁损的盐钞。

【再析】古人说:“世无百岁人,枉作千年计(意即:世上没有百岁的人,却枉费心机作千年的打算)。”如此贪求无厌,到底为了什么?是想为后代子孙打算吗?难道不知俗语说:“如果子孙不如我,要钱给他做什么?如果子孙强于我,要钱给他做什么?”
汉朝的疏广(兰陵人,明《春秋》,征为博士,官至太傅)说:“我难道是年老糊涂了,不懂得为子孙着想吗?我有以前留下来的田地房屋,子孙只要努力耕作,就足以供给衣食;若是增多他们的财产,正是在教导儿孙怠惰而已。如果儿孙贤能却多财富,就会损其志气;若是儿孙愚笨而多财富,就会增其过失。而且富贵人家是众人怨恨的对象;我既然没有什么可以教导子孙,只是不想增加他们的过失而导致别人生出怨恨罢了!”由此可见,宋朝的温国公司马光所说“积金不如积德”的铭训,我们怎可不熟读而力行呢?

延伸阅读: 咒诅求直

以上资料来自:
《集福消灾之道(原名:感应篇汇编白话)》,王潮音整理,2010年2月最新版,承印处:福峰图书光碟有限公司,流通处:加影净宗学会(96, Jalan Reko, Taman Hijau, 43000 Kajang, Selangor, Malaysia)
***  备注:
以上问答每一字一句皆来自《集福消灾之道(原名:感应篇汇编白话)》一书,完全不含个人意见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