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 February 2025

嗜酒悖乱

【解释】喜爱饮酒而背理乱性。

【分析】饮酒容易使人乱性,如果有人酷爱喝酒,他的损害就太大了。观看古人对劝诫饮酒所作的《酒诰》,就知道古人的顾虑非常深远;看到古人所作的《酒颂》,就知道古人对饮酒的寄情意境之高深。就如古礼上所说的互敬一爵酒,主人和宾客要相互交拜,目的是为预防酒后失礼。世人喜好饮酒而无节制,致使身体颠颠倒倒,礼法丧乱,咒骂同座客人,醉卧街道,违法犯上。久而久之,就会丧心败德,能使读书人身败名裂,当官者丢掉官职,农人荒废田地,商人丧失财产,更严重的甚至丧命亡家,这岂不令人痛心吗?
宋朝鲁国公范质,告诫儿子说:“告诫你们不要太喜欢喝酒,酒是让人发狂的药而非美味,能使平时谨慎憨厚的人,变成凶顽不化的人。”曹月川先生说:“养性勿贪昏性水,成家宜戒破家汤。”(意即:要修身养性,就不要贪喝这种让本性昏昧的魔水;要想成家立业,就应戒除这种令人破家的毒汤。)而且世间一切淫乱的根源,多起因于喝酒,所以“酒色财气”人生四戒中,以戒酒为第一优先。
酒醉的人善念会完全丧失,恶念会盛发,人在清醒时所不敢做的事,所不敢讲的话,酒醉时就会放肆地做、放肆地说。所以对饮酒能节制的人,就称酒为“太和汤”,或称它为“忘情友”;对饮酒不能节制的人,就称酒为“柔魔”,或称它为“甘毒”。
酒是助燃淫火的柴薪,放纵饮酒而不淫乱的人,还真少有!要知道内在的心火正炽盛时,淫欲暴发,就已经很难预防,何况纵情喝酒来加强心火呢?而在醉饱之后行房,使得五脏气血紊乱,容易得到大病,尤应痛加惩戒。更有人因喝醉酒后,宣说他人淫秽之事,因而受辱甚至丧命,此时后悔都来不及!
世间最可笑的事情,莫过于在酒筵上争胜负。待人处世本来就是事事应要懂得退让,况且亲友之间偶尔相聚欢叙,行行酒令比较划拳,也只不过是让大家得到短暂的欢乐罢了!胜了不足以为光荣,败了也不足以为耻辱;输了没有损失,赢了也没多得。就像下棋的人所说:“胜利了固然高兴,失败了也很欢喜啊!”那些昏头昏脑的人不知个中道理,一定要获胜才肯罢休,所以导致不喝醉就不停止,真是太愚笨了!
又有些人自夸酒量很大,认为无人能及而引以自豪。不知道自己道德文章、科第功名,正有多处远不及人,而偏以酒量大来自夸,这不也是很荒谬吗?更有一种人,自夸执行酒令严明而甚为得意,没去深入思考,喝酒是为让大家高兴,应随各人酒量,何苦强令别人多喝,以致伤害身体呢?俗语说:“苛政猛于虎(严苛的政令比猛虎还厉害)。”我则说:“严苛的酒令也是如此!”若在酒席上有这种人,就应藉故赶快回避。
在《大智度论》中,列出饮酒有卅五种过失。就是:“一、现世的财物耗尽,为什么呢?因为酒醉之后,心无节制而花费无度。二、产生众病的根源。三、打斗诤讼的根本。四、全身赤裸,没有羞耻心。五、恶名昭彰,令人讨厌嫌弃,不被尊敬。六、蒙蔽了智慧。七、应该得到的东西不能得到,已经得到的东西却又遗失。八、隐匿的事全都对人说出来。九、种种事业因而荒废。十、醉酒为忧愁的根本。为什么呢?因为醉中造了许多过失,醒来则又惭愧忧愁。十一、体力减少。十二、身体、气色都变得很差。十三、不知道尊敬父亲。十四、不知道尊敬母亲。十五、不知道尊敬沙门。十六、不知道尊敬婆罗门。十七、不知道尊敬伯叔及尊长。为何如此呢?因为酒醉精神恍惚,无法清楚辨认。十八、不尊敬佛。十九、不尊敬法。二十、不尊敬僧。二十一、与恶人结党闹事。二十二、疏远贤明、善良的人。二十三、变成破戒的人。二十四、没有惭愧心。二十五、喜怒哀乐爱恶等六种感情,没有办法控制。二十六、放纵色欲而无节制。二十七、为众人所恼恨厌恶,大家都不喜欢见到他。二十八、被家族中的重要亲属和世间的善知识所共摈弃。二十九、做不善的事情。三十、舍弃善法。三十一、不为有智慧的人所信任,为什么?因为饮酒没有节制。三十二、远离涅槃。三十三、种下了痴狂的恶因。三十四、身坏命终后,堕入恶道地狱中。三十五、若是得而为人,所生之处,精神时常痴狂。”酒醉之后,就会有像上面所说的种种过失发生,所以不能饮酒!

【说明】《智度论》:即是《大智度论》的简称,凡一百卷。为印度龙树菩萨所著,姚秦鸠摩罗什大师翻译。系诠释《大品般若经》之论注,亦称《大论》。

故事一:福建有位读书人刘某,一向品行端正严谨,他的学生很多,经常教导学生要戒色欲。有一天偶而喝醉酒,和朋友因为一位妓女而争吵;酒醒之后非常悔恨,羞于见到自己的学生,因此闭门三天,搜集许多古今受到酒害的实例,用来自我警惕,书名叫《百悔经》。
又江苏有位读书人叶某,生性就很孝顺父母、友爱兄弟。有一天喝醉酒后,和弟弟起争执,而叫骂不停,父亲出来调解,叶某竟然口出一两句不恭敬的话。等到五更时分酒醒之后,妻子告诉他昨天醉酒的情状,叶某悔恨欲绝,赶快前往父亲房前叩头痛哭,跪下等候向父亲请罪,父亲的怒气才得以消除。

【再析】唉!刘叶两位读书人平时为人淳厚严谨,都难免醉后放肆,何况那些放荡邪僻的人,酒醉后就更不知道会放肆到什么程度了!因而酒被称为“祸泉”,实在很有道理。

故事二:宋朝的吴育,在担任枢密使(为枢密院的长官,权同宰相)时,当时陈执中被罢除宰相职务,就推举吴育接替自己。吴育因陪侍皇帝饮宴,喝醉酒睡着了,忽然拍着床铺呼叫随从,皇上非常生气,将他降职为西京①留台②。又宋朝的郭贽在当参知政事时,皇帝召见他,当和皇帝对话时,由于满口酒气薰到皇帝,因而将他贬至南京。

【说明】
①西京:北宋共有四京,以开封府为东京,河南府(今河南洛阳东)为西京。
②留台:是指古代帝王因故离京,奉命留守京师的官及其机构)。

故事三:酒后失言,常会招来大祸。江苏无锡有位名士,年纪很轻颇多才华,酒醉后当面揭发他人的闺房丑闻,这个被揭发的人却坦然地笑说:“他只是在说醉话罢了!”一副毫不计较的样子,在座的人都很佩服他的雅量。有一位老成练达的人,等他离去后,就向同桌吃饭的人说:“被人羞辱而生气是正常现象,如果还满脸笑容,心中就很难猜透了。”半年以后,这位年少名士竟然被人谋害,大家都怀疑杀他的人,就是以前被他羞辱的人。

【再析】唉呀!喝醉酒造祸竟会到如此地步!若因喝醉酒跌到河中或坑洞里,致使头面损伤,遗失财物,或泄漏机密,触犯鬼神,这种种灾殃罪过,都因酒醉而起,为何不戒除呢?

故事四:宋朝的苏易简,在当翰林大学士时,因为大量喝酒,导致鼻孔出血,后来感染疾病而死。又有一位王全,官当到殿中丞,因为喝酒大醉,肚脐裂开而死。

【再析】须知酒如狂药,浸淫其中的人,很少不发病的;若是病发得早,病就浅,如果发得晚,病就深,到最后没有不因而病死的。所以遍观古今能享有高寿的人,都不嗜好喝酒,为何有人竟然把祖先遗留给他有用的身体,付诸于醉生梦死中呢?

故事五:明朝的陈镐(浙江会稽人,官至右副都御史,后为湖广巡抚),很喜欢喝酒,在当山东提学(相当今日的教育厅长)时,父亲写信给他要他戒酒,陈镐于是命工人特制一只小酒杯,并在杯上刻字说:“父命戒酒,只饮十杯
。”

【嘉言一】浦江(今杭州市西南)的“郑氏家规”规定:“子孙年龄未满三十岁的,酒不许沾唇。到壮年虽准饮一些酒,但因而沉溺其中和酒后喧闹的,一定要鞭打处罚。招待客人,只要尽到诚意,不可勉强客人喝酒。家中妇女不许与客人同饮,但年过五十岁,就可随她方便。”这些规定,可以作为治家的法则。

【嘉言二】古人说:“所谓‘酒’,就是‘就’(亲近)的意思。亲近于『是』,就是『是』;亲近于『非』,就是『非』了。(若人常亲近有德之人,则能存心正直做正当的事,如接近邪僻之人,则存心邪恶做非法之事)所谓‘酒’,就是‘造’(到)的意思。如果向善处去就是善,若是向恶处去就是恶。”所以酒不能左右人的是非善恶,而是人自己在造就是非善恶;因此“节省”这两字,对爱喝酒的人来说,本来就是不能缺少的!

延伸阅读: 骨肉忿争

以上资料来自:
《集福消灾之道(原名:感应篇汇编白话)》,王潮音整理,2010年2月最新版,承印处:福峰图书光碟有限公司,流通处:加影净宗学会(96, Jalan Reko, Taman Hijau, 43000 Kajang, Selangor, Malaysia)
***  备注:
以上问答每一字一句皆来自《集福消灾之道(原名:感应篇汇编白话)》一书,完全不含个人意见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