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4 February 2025

分外营求

【解释】不依本分而一味地钻营求取。

【分析】世人之所以不依本分的原因,只是认为钻营求取就能得益罢了。也不想一想,人生的富贵贫贱,都有定数不易改变,阴司有所注定,阳间受报,都是宿世业力所致,怎可分外营求呢?如果妄心贪图侥幸希求,不但毫无益处,而且恐怕会因妄情而折福。这样何不体会孟子所说“求之有道,得之有命”的道理,和六祖惠能所说“一切福田,不离方寸”的要旨呢?

故事一:唐朝穆宗长庆初年,新平(今新疆尉犁)县尉裴璞过世,他的表兄华元客居陇右,在路上遇到一位武官,旁有骑马的随从很多,仔细一看,原来是裴璞,华元惊喜地说:“表弟已离开人间,为何担任武职呢?”裴璞说:“我的官职是西川刷掠使,专门管理世间财物的增减,世人一饮一啄,都是命里注定,更何况是钱财?在阴府所登载的,都有一定数量,若是超过限度,就会将它刷除。这在世间的现象,有的是自己耗费掉,有的是遭横祸而损失,有的是做生意而亏本,有的是因生病而花费掉,都是我任刷掠使所掌管的。
在世间上,农人勤求米粮,商人努力赚钱,读书人努力获得俸禄,也都只能得到本分中所应有的,不能多得本分内所没有的;若是不勤劳,那么连本分中应有的都会失去。你遇到我也是前定,应该得到白金两斤,如果给你超过此数,则超出部分又会被掠除,所以我也不敢特别优厚你。”裴璞说完就不见了。

故事二:刘颃(读航)很会写文章,自认年轻时就能高中科第,当时翊圣真君在终南山(即秦岭)扶鸾降言。刘颃因此前去求问前途,真君说:“你的文章虽好,命运却太浅薄,若能安分自守,还可安度余年,如果过分营求,必会折损寿命。”刘颃未能听从真君劝告,最后一事无成而死。

【再析】须知科第这件事情,能够光宗耀祖福荫子孙,怎可用智巧钻营求取?若能努力积累阴德,当然可在冥冥中获得功名,这哪能说是过分营求呢?对于钱财的获得,道理也是一样。

故事三:张说(唐朝洛阳人,官至中书令,封燕国公)退休返乡后,就闭门不出,对于一切公私事务,一概都不参与,生活更崇尚节俭,以作为子孙的表率。他曾提到揭屏间先生所说:“客人来访,留在家中吃饭,要节约且合乎人情;菜肴以家中已有的来宴客,水果随当季所产的拿出来。虽是新来的亲戚,也不用丰盛菜肴;虽是招待贵宾,也不宰杀牲畜。这样不但可戒除奢侈的毛病,而且能使福报保持更久远,也可免除烦恼而心安理得。”

【再析】张拱辰先生说:“安于贫穷谨守本分,节俭度日可免求人之苦;若能省事则心地清净,多求只有自招痛苦。而人生所享的福分,上天自有安排;富裕或贫穷,潦倒或显达,都是命中注定。纵使利用智谋可以取得,也是自己时运当来;若能看破这一机关,就可落得轻松自在。若要等到充足,又有谁能满足?能够停止营求,立即就要放下啊!”

延伸阅读: 力上施设

以上资料来自:
《集福消灾之道(原名:感应篇汇编白话)》,王潮音整理,2010年2月最新版,承印处:福峰图书光碟有限公司,流通处:加影净宗学会(96, Jalan Reko, Taman Hijau, 43000 Kajang, Selangor, Malaysia)
***  备注:
以上问答每一字一句皆来自《集福消灾之道(原名:感应篇汇编白话)》一书,完全不含个人意见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