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空老法师讲述
香港佛陀教育协会恭敬整理
恭录自《二O一四净土大经科注》第三O六至三一五集
「又《游心安乐道》云」,这是元晓大师的著作,「诸佛名号,总万德成。但能一念念佛名者」,此一念即是一心。何为一念?此一念之中是南无阿弥陀佛,或是阿弥陀佛皆可,此一念之中没有妄想、杂念、分别、执着,称为一念。此一念之功德不可思议,因为此一念总万德成,万并非数字,而是代表圆满,自性本具圆满的功德,皆在此一句名号之中。几人知道?天天读此经,天天学习此集注之人也不知道,念头之中夹杂着妄想杂念、分别执着,而非一念心。真是一念中具足万德,「总念万德」。一切时一切处,只要是一句佛号,不夹杂妄想杂念分别执着,此一念即是总念万德,一念统统具足自性圆满的性德。
「又」,还是《安乐道》所言,「无始恶业,从妄心生」。从妄心生,不是真心。妄心是识心,八识五十一心所,是生灭心,生灭心中有恶业。「念佛功德,从真心起」。你念这一句阿弥陀佛的功德,总万德成,即总万德全都念到,从真心起。「真心如日,妄心如暗。真心暂起,妄念即除」。这让我们认识何为真、何为妄。经教之中无数次教导我们,一切要从真心起,此乃真修,真念佛。千经万论劝佛弟子用真心,不用妄心。真心即是一念至诚,真诚到极处。什么才算是真?没有妄想、杂念、分别、执着就是真。用真心生活,用真心待人,用真心接物,用真心工作,最重要是要用真心念佛。这一句佛号,无量无边的功德,一念之间完成了。希望念念如是,道业怎有不成之理?一生往生净土,圆成佛道。下面是比喻,真心像太阳,妄心如黑暗,妄心即是生灭心,前念灭后念生,真心一现前,即无妄念,妄就归真。此二句要记住,非常重要!真心暂起,心中才想念一句阿弥陀佛,妄念就不生。为什么?真心和妄念不会搅在一起,有真就无妄,有妄就无真。下文比喻,「如日始出,众暗悉除」。太阳一出来,黑暗就消失了。
「又《安乐集》引证《观佛三昧经》云:佛劝父王行念佛三昧。父王白佛:佛地果德,真如实相,第一义空,何因不遣弟子行之。」《观佛三昧经》中有一段经文,释迦牟尼佛劝他的父亲修念佛三昧。父亲问他,大乘经中常说,佛地果德,究竟圆满,真如实相,第一义空,为何不教学生修学?「佛告父王:诸佛果德,有无量深妙境界,神通解脱,非是凡夫所行境界,故劝父王行念佛三昧。」这一段谈话很好。
「父王白佛:念佛之功,其状云何?」状就是样子,念佛功德是什么样子?「佛告父王:如伊兰林,方四十由旬」,面积很大,一由旬四十里,四十由旬就是一千六百里,如此大的伊兰林。伊兰有恶臭,气味很难闻,如此大面积的一片森林。他说,「有一棵牛头栴檀」,牛头旃檀是宝树,有香气,古时候供佛用旃檀香,中国人略称为檀香,檀香之中最好的是牛头旃檀,此树林中有一棵树。「虽有根芽」,这棵旃檀树尚未长成树,种子在土中才生芽,还没有出土。「其伊兰林,唯臭无香。若有噉其华果,发狂而死」,伊兰是有毒的植物。「后时栴檀根芽,渐渐生长。才欲成树」,刚刚长成一棵小树,而不是大树,它的「香气昌盛」,将这片森林统统改变。「普皆香美。众生见者,皆生希有心」。佛举此比喻,用旃檀比喻佛的功德,用伊兰林来比喻六道众生,这是有毒的,气味难闻。众生见者,生稀有心。
牛头旃檀不容易获得,现在没有了。因为没有佛出世。佛为何在此世间出世?缘成熟,世间人人都想断恶修善,积功累德,有此念头之人很多,佛就出世。克实而论,诸佛与法身菩萨无处不在、无时不在,众生有感,佛就有应。经典中常说,法身无相,法身遍一切处、遍一切时,无时无处不在。我们今天眼所见、耳所听、鼻所嗅的,这些境界我们都不喜欢。但欲天天见到,这是我们身语意三业都不清净,感得果报即是眼前的六根、六尘、六识。佛劝我们修,就如同劝其父王一般,他是如何劝父王,也是如何劝我们,所用的是平等心、清净心,将一切众生平等对待,一视同仁。
「佛告父王:一切众生,在生死中,念佛之心,亦复如是。但能系念不止,定生佛前。一得往生,即能改变一切诸恶,成大慈悲。如彼香树,改伊兰林」。我们从此段经文中,深深体会到释迦牟尼佛的慈悲,他对一切苦难众生和父王平等看待,希望父王脱离六道轮回,脱离十法界,往生到极乐世界,一生圆满成佛。到极乐世界就是到栴檀林,而不是伊兰林。一得往生,即能改变一切诸恶,成大慈悲,此言重要。我们若想断一切恶、成一切善,只有一条捷径,信愿持名,求生净土,就能做到。在此世间很难成就,或者说根本就无法成就,往生极乐世界,一生成就,不能不去!
下文说明,「所言伊兰林者,喻众生身内三毒」,贪瞋痴,「三障」,三毒三障「无边重罪」。「言栴檀者,喻众生念佛之心。才欲成树者,谓一切众生,但能积念不断,业道成办」。只要此念头不间断,海贤老和尚为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,一切时、一切处,只要头脑清醒,心里、口中就是一句阿弥陀佛,除这一句阿弥陀佛之外,任何念头都放下,此即是香树,即是栴檀。所以此四字积念不断,业道成办,业道是往生极乐世界,亲近阿弥陀佛。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十方世界无量无边无数诸佛如来,这些诸佛如来当中,最殊胜的、最无比的就是阿弥陀佛,特别为我们介绍这尊佛,介绍给父亲,希望我们此生不要忘记,要努力积念不断,一念接着一念,不使之中断,我们往生净土决定成功。
又《大悲经》中说:「一称佛名,以是善根,入涅槃界,不可穷尽。」《大悲经》中说,一称佛名,即是称南无阿弥陀佛,用此善根,是通到涅槃大道,入涅槃界,不可穷尽。在《称扬诸佛功德经》中亦有言,「若有得闻无量寿如来名者,一心信乐,持讽诵念……其人当得无量之福,永当远离三途之厄。命终之后,皆得往生彼佛刹土。」佛在许多经论中都为我们介绍,希望我们深信不疑,发起大愿求生净土,求见阿弥陀佛。
下文又引《文殊般若经》说,「众生愚钝,观不能解。但令念声相续,自得往生。」观是止观,是观想,此法难修。净宗《十六观经》释迦牟尼佛说了十六种,最后一种即是持名念佛,前十五种观想念佛、观像念佛,都不容易。称佛名号容易,只要念声相续,就抓住此四字,自得往生,你自自然然得往生。
「又《净修捷要》」,此小本课诵本是夏莲老所编,编得很好,总共三十二拜就圆满了。所用的时间很少,约半小时,以此来做早晚课,内容非常丰富,涉及到圆满的佛法,很好!我们制作了一盘有声书光碟,希望同学多看多听。因为这部书能帮助你断疑生信,一心求生净土。你读了之后才晓得,名号功德不可思议,大乘、小乘,显教、密教,无量法门都在此一句佛号之中,一句佛号全都包括,念这句佛号全都念到了。不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在其中,即使是过去、现在、未来十方法界无量无边诸佛如来所说一切法,都不出此句佛号之外。此句佛号是大圆满,抓住这个一切全都掌握,不必再从枝叶上下功夫。此句佛号是大根大本,掌握了圆满的佛法,一切诸佛如来所修所学所弘扬的一切法,总在此句阿弥陀佛名号之中,功德不得了!所以,夏老在《净修捷要》中说,「六字统摄万法,一门即是普门」。普门是广大无有边际,只要信愿念佛,都能证得。「全事即理,全妄归真。全性起修,全修在性。广学原为深入,专修即是总持」。广学是为深入,广学深入是前面所走的,深入之后就不必广学,就彻底放下了。
我面半生是广学,用了三十多年时间,并未找到契合根机的法门、捷径。我《楞严经》先后讲过七遍,也讲过《华严》和《法华经》大意。在《华严经》五十三参此一大段经文之中,看到了文殊、普贤菩萨发愿求生净土,亲近阿弥陀佛。我读此段经文非常震撼,文殊、普贤是我们学教、研究经典之人最为崇拜的菩萨。文殊所表的法是学,普贤所表的法是习,「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」。文殊是广学多闻,普贤所表演的是把所学落实到生活、工作,落实到齐家治国平天下。信解行证,文殊表信解,普贤表行证。孔夫子亦如是,《论语》开篇,「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」。习是做到,学了能用在生活、工作,教学上,不亦悦乎,快乐无比。所以学和习不能离开,儒家关于学讲了四个,博学、审问、慎思、明辨,后面笃行是习。这是用在日常生活、工作、处事待人接物之中。用在家庭,家和万事兴;用在社会,社会和谐;用在治国,国家强盛;用在平天下,天下太平。圣贤的学问,若不落实,则无有用处。
专修即是总持,此句南无阿弥陀佛是佛教第一总持法门,全都在一句佛号之中,这是总纲领。「声声唤醒自己,念念不离本尊」。此二句说得好,一句佛号接着一句佛号。为什么要这样念?意思何在?唤醒自己。得功夫到家才能唤醒,要真干。如何真干?就是一句接着一句,不能丢掉,就有办法唤醒自己。海贤老和尚为我们做出最好榜样,他唤醒了。几岁醒过来?我看他的光碟数十遍,看来佛寺三位善知识的《永思集》几遍,我的看法是他应该二十五岁前后得功夫成片(小成就);再提升事一心不乱,应该在三十岁;理一心不乱,四十岁肯定拿到。得理一心不乱,就是醒过来了。功夫成片是将醒未醒,似乎醒过来,翻个身又睡着了;事一心是没有完全清醒过来;理一心是完全醒过来,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,就成佛了。
在极乐世界一生能办到,在此世界也是一生办到。那为何我们没有办到?佛号没有连着,常常断掉,念着念着忘掉了,就又胡思乱想,忽然又警觉到佛号丢掉了,赶紧接上。到何时接上之后就不再断了,称功夫得力;接上去还是断断续续,功夫不得力。怎么办呢?读经是一个办法,听讲经是一个办法。听要专听,读也要专读一种。因为我们对治散乱心的办法是修定,读书千遍,其义自见,这是修定,一门深入是修定。广学多闻是帮助信、愿,我们对净宗为何如此相信,没有一点怀疑?我们听多了,听懂,听明白了,知道此乃真实不虚,所以要声声唤醒自己。多么亲切!念念不离本尊,本尊就是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的本尊。
「又云」,又说,「无量光寿,是我本觉」。无量光佛、无量寿佛就是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四字是梵语,翻成中文意思,「阿」翻作无,「弥陀」翻作量,「佛」翻作觉,觉里面就有光,光表智慧;就有寿,寿表福报。我们希望自己有智慧,希望自己健康长寿,此二句就是教给我们,真能求得到。阿弥陀佛即是无量光寿,是我本觉,他在我心中,不在心外。人人都能修,人人都能成就。为何不肯修?没搞清楚,没搞明白。真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死心塌地一句佛号念到底,不再拐弯,不再有妄想杂念,妄想杂念统统放下,就是这一句佛号。所以,「起心念佛,方名始觉」。你何时开始觉悟?念佛的时候,就是你开始觉悟。觉悟要念念不断,不要觉了几分钟之后又迷了。此乃凡夫之通病,最常见的病态,此病若不治好,功夫不得力。此病一定要治好,使自己功夫得力。
「托彼依正,显我自心。始本不离,直趋觉路」,觉路即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。「暂尔相违,便堕无明」,暂是暂时,很短的时间把阿弥陀佛忘掉了,其他的妄念杂念起来了,即堕无明。所以念佛可以破无明,念到净念相续,一句佛号接着一句佛号不间断,无明破了,功夫就成片。这是念佛人功夫刚刚得力,切莫轻视,于此功夫,佛来照顾你就见到了。阿弥陀佛在梦中、在定中现身,把极乐世界的消息送给你。等于说你在极乐世界已经注册了,极乐世界七宝池中有你的莲花,莲花上有名字,阿弥陀佛大讲堂里有你的座位,座位也有你的名字,你生欢喜心,再加紧用功就可以去了。
下文又引《无量寿经起信论》,此乃乾隆时期彭际清居士的《无量寿经》注解。彭际清居士非常了不起,在家学佛,通宗通教,显密圆融,和夏莲老是同等人物。其《无量寿经》注解中说,「须知持名一法,最为简要。行者初发心时,贵有定课」。这是教导我们,提供给我们做参考,此法门简单扼要,学习者初发心,最好有定课。「每日或千声,或万声,或十万声。从少至多,由散入定。随其念力,俱可往生」。此话说得好,要真干。学经教学如此多年,对极乐世界肯定了,认识了,现在最重要的是要去。如何去?要信愿持名。信愿落实在持名中,因为不持名就是妄念,妄念虽有信愿亦不能往生。所以信愿必须要藉念佛,一向专念。每日定课程,夏莲居老居士所编的《净修捷要》好!只需要半个小时,以此做早课和晚课,早晨起来半个小时,晚上睡前半个小时,一天修两次,不要中断,好!平常用彭际清居士的方法好,佛号定一万声,念四个字,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,一句接着一句。印光大师教我们十念完全是用心记,不用念珠,一口气念十声,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,用此法也很好,总之念得愈多愈好。黄念祖老居士往生前半年真的万缘放下,一心求往生,每天念十四万声,他是计数念佛,念了半年往生了。
古今许许多多大德,都做出榜样给我们看。海贤老和尚佛号不间断,他确实是三种功夫完全得到,功夫成片、事一心不乱、理一心不乱。阿弥陀佛留他在世间表法,否则他早就往生了,留他数十年。为什么?为帮助我们信愿,帮助我们念佛,帮助我们对于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断疑生信。此本是真经,字字都是释迦牟尼佛所说,他会集未曾改动一字,字字是真经。黄念祖老居士的注解,把出处全都标示出来。此注解是会集经论和祖师大德的著作来解释此经,每一段每一小节皆有来处,有出处,所以此注解是正知正见。这部经、这部注解,会留传世尊末法最后八千年。末法一万年,现在已经过去一千年,现在是末法第二个一千年,后面还有八千年,众生能够得度,脱离生死苦海,全靠这部经。希望大家多看多听黄念祖老居士的《净修捷要报恩谈》,你就明白,清楚了。真搞明白、搞清楚,你就死心塌地一门深入,这一生决定成就,到极乐世界去作佛。
「又《安乐集》云:称名亦尔」,称名是一向专念,「但能专至」,专到何种程度?「相续不断,定生佛前」。语气多肯定,念佛的好处!要专而不杂,我劝人是一部经、一部论,一部经是夏莲居老居士《无量寿经》会集本,一部论就是黄念祖老居士的集注。海贤老和尚为我们作证,正知正见。我们用功能专至相续不断,读经相续不断,念佛相续不断,只要做到相续不断,定生佛前,你就决定得生。
「今劝后代学者,若欲会其二谛」,二谛是真谛、俗谛,「但知念念不可得,即是智慧门」。念念相续是俗谛,同时知道念念不可得,就是真谛,真谛不妨碍俗谛,俗谛不妨碍真谛,如此念佛是理一心不乱。如果没有想到念念不可得,一直念下去,念念都有所得,这是事一心不乱。统统能往生,理一心不乱往生实报庄严土,事一心不乱往生方便有余土。凡夫功夫不到家,临终最后一念是信愿持名,一念十念皆能往生凡圣同居土。但是,极乐世界虽然有四土三辈九品之阶级,而事实上他待遇平等。是什么待遇?统统是法身菩萨实报土的待遇,你生到极乐是同居土,可是所享受、受用的是实报土,是平等世界。这是不可思议,一定要去。为什么?这不是自己修得的,完全是阿弥陀佛无量劫修行功德,再加上四十八愿的加持,让你一到极乐世界,智慧、神通、道力就和法身菩萨平等,皆作阿惟越致菩萨,也就是法身菩萨。此乃极乐世界无比殊胜,不可不去,否则就大错特错了。会其二谛,此是理一心,知道念念不可得,但是他又能系念相续不断,这是功德门,智慧和功德同时具足。「是故经云菩萨摩诃萨,恒以功德智慧以修其心」,此是《安乐集》所言。
「始学」,我们初学之人,没有破相,破相即是般若,「但能依相专至,无不往生,不须疑也」,无一不往生。知道念念不可得,而念佛功夫不间断,往生到极乐世界品位就很高,阿弥陀佛一加持你全得到。为什么?你知道《金刚经》所言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」。一切法不可得,无所有,毕竟空,你对一切法不执着,或是执着比较淡,不像一般人如此坚固执着,执着很淡薄,很容易放下。这种人往生到极乐世界,利益无边。
末后这段,「现世行人」,念老指我们现在修行人,实实在在应该「谛信此说」,对于上文所言,即对《大悲经》、《净修捷要》、《无量寿起信论》和《安乐集》所说的要相信,要谛信,谛是完全没有疑惑,完全接受,「不必先求离相」。知道《般若经》、《心经》、《金刚经》、《坛经》中所说的即可,不必依此方法修,还是要一句佛号念到底。「但当老实持名。依相专至,无不往生」。末后是念老说的话,「此实为众生度生死海之指南针也」,它太殊胜了,真实不虚!
后面这段,上面「广引经论」,引用很多经论,「以明持名念佛殊胜利益」。用意在于,让大家知道信愿持名利益无量无边,利益太殊胜了。「至于持念而云专念」,持名念佛,把持念换成专念,又说一向专念,一个方向,西方极乐世界,永远不改变。「如《观念法门》所云:佛说一切众生,根性不同,有上中下。随其根性,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。」阿弥陀佛、释迦牟尼佛慈悲至极,我们在上中下根是属于哪一类,自己要晓得、要清楚。上根对于经教一听就懂,即能契入境界;中根就达不到;下根莫知所云,他听不懂,也看不懂。但是此法门,懂不懂都无妨,只要你能信,愿意到极乐世界,你会念阿弥陀佛四个字,就成功了,如此简单容易,所以佛都劝人专念无量寿佛名。
下文假设问答,再申明其义,「问:五种因缘(指五念门),皆是净业。何特于念佛行,专置一向之言耶?」五念门中只说持名念佛,没有说专和一向。意思何在?「答,此有三义:一、谓诸行为废而说,念佛为立而说」。实际上意思相同,诸行是如《十六观经》所说十六种,我们只取第十六种,其他的十五种我们不修,专修最后这一种。所以加上一向,《无量寿经》讲,发菩提心, 一向专念,念佛为立,一是废的意思,一是建立的意思,这是第一个意思。第二、「为助念佛之正业,而说诸行之助业」。此是正助双修,用此法之人很多。何为正、助?念佛是正业,诸行是助业,有缘可以做,无缘不去找。第三、「以念佛而为正,以诸行而为傍。故云一向也」。
「下释其义。一向专念,有下三义:一者,废舍余行,专立念佛」,一向专念。「单提一句佛号,一门深入,不杂他法。诸行俱废,唯立念佛名号一法。是名一向专念」。这是第一个意思,说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第二,「唯以念佛为正业。为助此正业,而修诸行。念佛为主,余行为助。主摄诸助,助随于主。主助圆融,同入弥陀一乘愿海。故亦名一向专念」。也是一向专念。我们为什么修这一切功德?帮助我们往生极乐世界,做为往生极乐世界的助行。就像我们平常断恶修善,断恶是离三恶道,修善是人天福报,我不求人天福报,只求极乐世界,称一向专念,我修一切福德,也是为求生极乐世界,不是为享人天福报,所以主次分明。「三者,以念佛为正,余行为傍」。或者是持咒,或者是礼佛,或者是诵经,都可以有。譬如现在还有很多念佛同学身体有病,他念《药师经》,求药师如来帮助他恢复健康;念《地藏经》,帮助他消除罪业。那都是余行,是傍修不是正修,正修还是《无量寿经》,还是这一句佛号,这是正确的。所以还是「一向念佛为主」,统统回向求生净土,「虽不舍余修」,亦可称为一向专念。此说很妥当。「是以念佛行人,莫不兼修礼拜、作愿、回向等念门」,这就是五念法。
「依据上说」,依靠、根据上文所说,「则念佛之人,或兼持往生、大悲、准提等咒」。有人诵完《无量寿经》后念三遍或七遍往生咒,此是显密双修,以显为正修,以往生咒为助修,正助双修是可以的。念佛亦如是,我念一万声佛号,之后念七遍或二十一遍往生咒,统统都符合一向专念。很多念佛人兼修礼拜、发愿,很多人都发阿弥陀佛四十八愿,皆可谓是一向专念。甚至于念佛之人,兼持往生咒、大悲咒、准提咒,或者兼持诵《心经》、《金刚经》等等,「只须主助分明,念佛绵密,亦皆不违于一向专念也」。统统都能算一向专念,此一向专念意思很广泛。
如果我们如经所说,其他的经论、咒语统统放下,就一句佛号念到底,一部《无量寿经》念到底,此是一向专念之中第一义,第一个意思。第二、第三个意思,可以修其他的法门,但是统统都是要回向往生极乐世界。到底哪一种好?三种都好。因为各人根性不相同,道理在此地。有人根性很利,有人根性很钝,无论是利钝,只要专持一部经论,或者附带还加几部经论,只要目标方向不错都行,我不求人天福报,专求往生极乐世界,都可算是不违背一向专念。
「论曰」,彭际清居士《无量寿经起信论》把这段的意思说得更清楚、更明白,「行者既发菩提心,当修菩萨行。于世出世间,所有一毫之善,乃至无边功德,悉以深心至诚心回向极乐,亦得名为一向专念。不必弃舍有为」。我行此善事,断恶修善,是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我把断恶修善的功德,统统回向帮助我往生极乐世界。念老说,「此论甚契时机」,《无量寿经起信论》很契我们这个时代人的根机,「当前世人,世事繁多,颇难摒除净尽,终日念佛」,现在社会由于科学技术发达,人愈来愈忙碌,愈来愈没有时间,不可能让他从早到晚念一天佛,念一天《无量寿经》。那怎么办?「但能深信切愿,求生净土。事来便做,事去即念」。此八个字妙极了!确实,非常适合于现代人,无论男女老少,各行各业,事情来了我就做事情,事情做完了就念佛,念佛不妨碍工作,工作没妨碍念佛,这是好方法。「世法本无碍于佛法」,世法不碍佛法,「何况更以世出世间一切善行,以至诚心回向极乐,故亦名一向专念」,这都是念老的话。所以很多种说法都可以参考,只要方向目标是一,统统都算是一向专念。
「据《起信论》」,根据《无量寿经起信论》,「兼行世善,尚得名为一向专念,更何况兼修余出世法」,当然更没有问题。下文举例子,「例如:蕅益大师《梵室偶谈》」中说,「又禅者欲生西方,不必改为念佛。但具信愿,则参禅即净土行也」。参禅之人若想往生到极乐世界,是否要把参禅放下改修净土?不必要。我相信真行。为什么?往生极乐世界的条件只是信愿,蕅益大师所言,往生极乐世界完全在信愿之有无,有信有愿阿弥陀佛就接引你往生,品位高下在念佛功夫的浅深。我不用念佛的功夫,用参禅功夫,我用信愿取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资格,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品位,我以参禅功夫同样可以取得,说得好。「又大师曾掩关结坛」,他曾经闭关修密法,「持往生咒,求生净土,并作长偈为誓」。偈子说,「我以至诚心,深心回向心,然臂香三炷,结一七净坛」,这是七天,「专持往生咒,唯除食睡时」,吃饭、睡觉时咒就停止了。「以此功德力,求决生安养」。这种做法、修法,「足证但具往生信愿」,则参禅持咒统统都是净土行。
「又着《弥陀圆中钞》之幽溪大师」,老人家一生,「修《法华》、《大悲》、《光明》、《弥陀》、《楞严》等忏无虚日」,天天修。「临终预知时至,手书《妙法莲华经》五字,复高唱经题者再」。他是否算杂修?此中记载他是预知时至,功夫成熟,知道阿弥陀佛何时来接引他往生。非常难得。因为他是修忏,《法华》、《大悲》、《光明》、《弥陀》、《楞严》诸经都有忏法,他统统修,忏除业障。记住,其中最重要的一句话,这些全是助修,不是正修,正修就是一句佛号,这是正确的。所以说「修忏持经均是净土行也」。「由是可知发菩提心,持佛名号,虽兼修余法,亦得名为一向专念」,一向专念四个字意思非常深广,「亦得往生。但多门兼修,总未若一门深入」。黄念祖老居士劝导我们,总不如一门深入好,一门深入简单而不复杂,此语力量很重。「一心专至,称念弥陀,则易使熟处变生,生处变熟」。此二句是老生常谈,凡夫熟处是烦恼习气,生处是念佛,常常忘掉了。如何把我们熟处烦恼习气变成生疏,把生处念佛功夫变成熟处,念念不间断?像海贤老和尚,一天到晚,睡觉的时候,休息暂断,醒过来就接着念,持续不断。换言之,熟处变生,生处变熟,海贤老和尚做到了,我们应该学习。经教涉及太多、太丰富了,心不容易专注,用它来做助缘很好。因此我就用阿弥陀佛,正修是阿弥陀佛,助修也是阿弥陀佛,正助统统用阿弥陀佛,何必要用别的?
「生处转熟,方有可能于临终苦迫之际,提得起这一句佛号,感佛接引,而得往生」。关键是在临命终最后一句。所以为何找人助念?怕你最后这一句忘掉了,那就六道轮回去了,很可怕!最后这一句不是佛号,也说明你信愿不坚固,信愿坚固就不会堕落,你临终时纵然没有佛念(佛的念头),你有正念,你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信心、愿心没有丧失,只要有人提醒你一句,十句都能往生。这是古今都能找到例子,真实不虚。
「是故善导大师示曰」,善导大师说,「大圣悲怜」,大圣是阿弥陀佛,慈悲怜悯众生,「直劝专称名字者,正由称名易故,相续即生」。善导大师此言说得好,为什么?念阿弥陀佛太容易了。临命终生死成败的关头,成功了就往生到极乐世界,不成就继续六道轮回,多可怕!所以法门愈简单愈容易愈安全。下文说,「若能念念相续,毕命为期」,何时断气,何时终止,「十即十生,百即百生」,十个人修十个人往生,一百个人修一百个人往生。「若舍专念修杂念者,百中希得一二,千中希得三四」。现在是万中难得一二,在今天,若舍专念修杂念者,要记住不容易。所以我们多年来都是提倡专念,一向专念,我们希望不要夹杂这些诵经、念咒。遇到这些可以做,应该做的缘,没人做的更应该做,像我们现在提倡汉学,没人做的我们要做,此功德回向极乐世界。为什么?如果汉学断了,佛法将来会灭亡,它是佛法的根。汉学的根是汉字,佛教大乘经典完全翻译成中文,如果将来不认识中文,大乘经典没有人能读!这比什么都重要。
如果一个民族文化的根要是断掉了,汤恩比说,它顶多在世界上维持二百年,二百年后此族群会消失。文化是根,文化有根,这个根是圣学的信仰,在外国是宗教,在中国是儒释道,这是不可分离的一体。所以我们对儒的复兴、对道的复兴有使命、有责任,这是积功累德,以此功德回向求生净土,这是正确的。有此缘要做,无此缘不要去求,事情来了不能推卸,要真正去做。
延伸阅读: 十、持名念佛,畅佛本怀
以上资料来自:
《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》,净空老法师讲述,香港佛陀教育协会恭敬整理,承印处:福峰彩色印刷有限公司,赠书处:华严净宗学会(48, Jalan BS 14/1, Taman Bukit Serdang, 43300 Seri Kembangan, Selangor, Malaysia),2016年6月版本
*** 备注:
以上问答每一字一句皆来自《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》一书,完全不含个人意见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