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 May 2024

哈尔滨同学学习心得报告(下)

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~学习班心得报告选编(第一册)

甲二:贤公和尚

乙一:老实、听话、真干。丙一

丙一、老实、信足。

信不足:一是科技发达的因素。科技的好多成果大家都是看到了、享用到了;而极乐世界好,大家没看到,只有往生去了的人才知道好,这是对极乐世界信心不足的原因之一。二是近百年来伦理道德的下降。若一个人对其父母不孝、兄弟之间不和睦,让他对别人的老人去孝,对别人的兄弟比自己的兄弟还要好,这从伦理上是违背道德的。「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,谓之悖德」。这让人会想,他的行为是真的吗?以此类推,使人与人的信任程度乃至在父子之间、夫妻之间也不断下降,若一个人对至亲的人都不相信了,对极乐世界能相信吗?

下面从伦理道德的角度,看贤公的老实,从老实看贤公的信足。贤公说:「有一段时间,有人诬陷自己的清白,说的那个难听啊,咱也不敢吭气」。不敢吭气,就是八德里的忠德,他忠厚老实,心中淡定,不做辩解。没过几天,一师兄从外地回来说:「那段时间我和贤师弟住在一起」等话,让大家相信了贤公的清白。先德说:「信居五常之后,而贯八德之中」,所以贤公的信德已在他的老实忠厚里了。再来,从贤公的老实知耻看其信德。一村民偷掰玉米,贤公说:「你掰吧,别害怕,别不好意思,捡那大的掰」。说完就赶紧躲开了,贤公替他羞耻了。这里让中语想起《德育课本》上的一则《元琰避盗》的故事:南北朝时,有一个叫范元琰的,他最喜欢读书,且博通经史。朝廷屡次召请他去做官,他都不去。他家很贫穷,就靠卖园里种的蔬菜来生活。一次要出行,恰巧看见有人在偷他的菜,元琰立刻退回来。他母亲问其原因,他说,「畏其愧耻故也」。又有人趟著水沟来偷他家的笋,元琰就伐木为桥,使其渡过水沟。

这两则公案,从时间上差一千五百年;从文化上,一位是没上过学,一位是满腹经纶,可两位仁者对事情的处理却是相同,即先贤所谓,「教人知羞愧,归於天良也」。圣人知耻,凡人不知;慧人悯恶,愚人不懂。贤公、元琰有耻德,相信用羞耻不好意思的老实做法,会善导启发盗贼原本善良的德性,相信他们会被感动而生羞耻心的。结果偷玉米的,以后每当见到老和尚时,眼神里都充满钦佩和敬仰;偷菜偷笋的人生大惭愧,一村的人就再没有偷窃的事情发生了。通过上面公案可知:贤公有老实知耻德,他相信自己的善行能感动对方,所以他的信德已在老实知耻德中了。

贤公小时种个大冬瓜被堂弟偷了,他就小声念诵(不敢大声喊叫,是老实的表现),「谁偷了我的冬瓜,叫他长疮害病」。结果堂弟真的病了,婶娘找他说:别再念了,你弟弟疼得喊爹叫娘的。他就赶紧念诵:「快叫他好了吧!快叫他好了吧!」堂弟很快就好了。哇,人的念头竟有这么大的威力、有这么大的作用啊!贤公通过自心的念力能在别人身上发生变化的道理,对他后来学佛起了很大作用,贤公百分之百的相信极乐世界,即信足矣。通过上面几个例证,老实与信德是相辅相成的。所以贤公在娑婆世界老实念著阿弥陀佛(自身念),结果现在身在极乐世界(他土显),给我们做了老实信足的最好证明。


丙二:听话、愿足

贤公的八妈秉性霸道厉害,后来遭受恶报,当时母亲说:「为人要和善宽厚,千万可别作恶遭罪啦!」贤公听母亲话,愿意并且做到了和善宽厚的好人。后来出家又接母亲来寺里孝养,贤公除种地外,还要挖药、做饭洗碗等「活多,累呀,所以拜佛都拜的头昏眼花呀」。有一天母亲突然说要回老家,贤公在寺里活很忙的情况下听母亲话,顺从母亲返回老家,母亲让她女儿和侄女都回来,吃了自己亲手包的饺子后,说了声:「我走了!」见她头一歪就真的走了。贤公的听话成就了母亲心无挂碍自在往生的心愿,同时更增强了自己求往生的愿力。

贤公二十三岁受具足戒,戒师唯传他六字洪名,嘱其一直念去。贤公听师父话,干活也念佛,从不间断。贤公从小就在很苦的环境中生活,他说:「小孩儿不长到十二岁,不知磨难,不知人间太苦。」十八岁贤公腿生痈疮,一场大病苦;后来母亲往生,虽然贤公修行得很好,毕竟是至爱亲人,所以又是一次大的爱别离苦的伤痛,他尝尽了世间苦。苦是愿的动力,愿有几分,就会听话几分,就像一件事情在常态下,愿意做就会听话,高兴而努力去做;若不愿意做,即使面上听了话,做时也会不努力而不圆满。贤公老实忠厚、苦多愿坚,百分之百的听了师父话,实现了离苦得乐的大愿,所以听话与愿力也是相辅相成的。


丙三、真干、真念佛(不间断、不怀疑、不夹杂念佛)

老实听话的人能真干,信足、愿足的人能真念佛。这个道理如同某人骑自行车到某地,信愿分别代表前后轮胎,若信或愿有一个不足,即有一个轮胎的气不足,则骑车时一定费力,即念佛时往往有自身烦恼或外缘而干扰。若两轮胎气足,即真信切愿,那念起佛来自然妄想就少,则烦恼随之也少了,加紧用功。人以群分嘛,不是一个群的,干扰也就少了。

贤公说:「念佛修行要能吃苦,以苦为师、以戒为师。」这个苦不是单指干活的苦,还指对种种烦恼的克服;这个戒也不是单指五戒十戒等,这里还指念佛为戒,好好念佛是最好的守戒。贤公又说:「回西方极乐世界。你像我这几十年了,早起都是三点起来,起来烧香,我坐那儿念佛,干著活儿念佛,瞌睡了歪那儿还念佛,那不是一会儿就修好了。」贤公早起,不贪睡眠,歪那儿还念佛,就是瞌睡著了还在念佛,是不间断的念佛,真干哪!贤公真干的另一示范是,「白天开荒、挖地、种芋头、种红薯,晚上拜佛,拜的头晕眼花呀」。尤其文革期间,「不让念佛,他就默默的念;不让拜佛,他就在夜里偷偷的拜」。所以贤公的真干就是老实念佛,老实念佛就是真干,相辅相成。


乙二、贤公的四个公案启示

丙一、冬瓜的启示

贤公十二岁时种个大冬瓜,被堂弟偷了,他说:「谁偷了我的冬瓜,就叫他长疮害病。」弟弟真的病了,婶娘找他说:「你别再念了,你弟弟就摘了你个冬瓜,你就咒得他浑身长疮,疼得喊爹叫娘的。」婶娘说的话稍后再讨论。先来看一则汉●晋时期《陶侃母教》的故事:陶侃刚参加工作,是在外地的一个公家鱼粮库当了库管官,一次下属回乡,陶侃让他捎回一坛子母亲最爱吃的一种咸鱼。母亲对下属说:「难得我儿有此番孝心哪!稍等,我写封信,请把信和这坛咸鱼带给我儿。」信上说:「侃儿,你真让为娘的放心不下呀,你才当了几天的鱼粮小吏,就差使人大老远的送来公家的咸鱼,如此公私不分,将来怎能为官清廉、造福一方呢?」陶侃受了母亲的教诲,大生惭愧心,从此一生真的成为一方百姓的父母官,这是母亲给儿子一生的幸福。回头再看贤公的婶娘,她给儿子的病苦,甚至是一生的穷苦。师父上人一再讲的德行教育的重要,可说是母亲的德行更重要了。

贤公丢了一个冬瓜,获得的价值似乎像是丢了一粒芝麻,捡了一个大西瓜,其实还要比这多得多的价值。正如贤公所讲,「哇,人的念头竟有这么大的威力,有这么大的作用啊!以后再也不敢恨人怨人了」。不但不敢恨人怨人了,正如师父所讲,感激伤害你的人(堂弟偷他瓜),感激斥责你的人(婶娘责备他),他从逆境中能找到给他人生的价值,把烦恼转为菩提。这些道理对贤公后来老实念佛往生极乐起了很好的作用。


丙二、拐杖的启示

张军居士供养贤公的拐杖,他老人家没用,还是用那个旧的;生日时也只吃一碗芝麻叶面条,点点滴滴都是惜福的示范。一根旧棍儿不舍得扔掉,说明贤公爱物的程度,更体会到了他爱人的真诚,「总是满脸慈悲,亲切和蔼」。从他老人家小的举动,一根拐杖,看到他老人家大境界了,他爱虚空法界的一切,即大慈悲。拐杖另一面的表法:拐杖,年岁老了,用它比较稳当,它还有依靠的意思。下面中语用顺口溜形容一下(娇妻、丈夫):

    世间人生三件宝,娇妻儿女金钱好;
    若靠娇妻靠不住,尸骨未寒她又找。
    若靠儿女靠不了,儿女靠你干到老;
    只剩金钱还没用,一吸不来钱无效。
    出世也有三件宝,觉正净三是总要;
    清净平等生智慧,放下一切弥陀靠。

日本有位亲鸾圣人九岁时说,「想到明天尚有盛开樱花满山野,有谁知道半夜将有狂风暴雨来袭」。如师父老人家常告诫的:「念佛人,今天是最后一天,不要去想明天。」又说:「一心一意专信阿弥陀佛,完全投靠阿弥陀佛,得阿弥陀佛的保佑啊!」(科注九十六集)。是呀,不要依靠其它的任何拐杖了。


丙三、狼的启示(五欲之狼)

大狼的出现,吃人的野性,贤公泰然念佛,母狼得到感应,活了,且产下五只小狼。这验证了贤公的功夫,非凡人也。大狼的愚痴贪欲「痴欲所迫」,派生出五只小狼。狼有吃人的习气,人有要降伏狼的智慧,才不能被狼所食。这里把五只小狼喻为五欲:财色名食睡,即为财狼、色狼、名狼、食狼、睡狼。我们的生活环境时时被五狼所包围著,即使有大大的警备,也会在疏漏空隙钻进来,不知不觉中吞噬著我们的法身慧命。「从小微起,成大困剧」,你转不了它,它就转你了。贤公有大定力,用念阿弥陀佛的大智慧降伏了狼。今天我们也在念佛,要能降伏五欲之狼,必须老实念佛,不然五狼随时在我们身边而服侍了。贤公有德行,使死狼活了,恶性的狼此刻转回一层善性,点头哈腰的感谢贤公,贤公趁此机会教诲狼:「你要少做点恶,多行点善,以后别来畜生道了,成就佛道多好哇!」一次,中语又听到这段话时,愣了一下,啊!贤公不是说狼,这次是针对中语在教诲:「你要少打妄想多念佛,以后别在六道里打转了,成就佛道多好哇!」《无量寿经》上说,「调伏诸根,身心柔软。深入正慧,无复余习」。看住六根,正慧念佛,成就佛道。


丙四、王德旺免难的启示(感应)

杀人犯杀人后到王居士家躲藏,王居士不在家,他又到了支书家。第二天公安局抓到杀人犯,支书当了窝藏犯,也抓进牢狱一年多,还罚支书八千元钱。在农村十里八里的,一般人见面了都认识,杀人犯为什么第一家就选择了王居士家来躲藏?佛家讲缘,说明他俩过去生中的缘较近。但王居士今生学佛了,学得有感,来到了贤公身边,侄子当兵的缘催他回家,贤公不让他回家。若王居士学佛不虔诚,即使贤公有神德,也不会在他身上应验。所以学佛想感召,必须自己要努力,才能感召佛菩萨给你应。这是王居士学佛感应,老和尚给他免去了一次大灾祸的事案。

再来看一则积福於儿孙的公案(简摘部分)。明朝的王用予,一天晚上作梦,梦到文昌帝(神)君指示下属说:「速查明阴德之家,有仁厚之子的,报上名来,替换未合格的名额。」且对王用予说:「你祖父非常朴实严谨,自食其力,从来不欺负人,已经注记你为乡科的前榜,以彰显你祖父忠厚传家的果报;又因你遇到神佛就作礼,但都为自己求功名,又为妻子病痊愈,夫妻白头偕老。而你年老的母亲,你从来没有替她祈求神佛保佑过,因此把你的功名降了二级,你中下榜的五十三名。你应该改变自私的心态和行为,不要再触犯天心了。」王用予听了,一直向神君叩头谢罪。再向神君叩头问道:我同社俞麟、郁从周(两位才子)考中了吗?神君脸现不高兴的样子说:「俞麟应考中一科,他对父母言语举动虽然露出服从孝顺的样子。但他内心真性日离,伪装出来的孝顺是欺世盗名,最触怒神明的,所以要惩罚他(没考中)。郁从周,本是天纵的英才,二十六岁就该中进士,三十岁出头做到中丞官位,四十五岁晋升为大司空,且还兼领司农司寇的职务,五十四岁在少保位上退休,活到六十九岁,且将得到善终。但因他从十七岁为诸生后,就恃才傲物,经常讽刺讥弹、语带双关的戏谑调侃他人,上帝震怒,已注记在阴恶的黑籍中,除去他命中所有功名。倘若仍不悔改,就要夺去他的寿命,并且还要处罚他的子孙沦为乞丐」。因为口过会伤了天地间的和气,这种口业的罪过与杀生和邪淫罪过相等。

神君又说:「你同社的周吉是今科本省的解元。」当时社中的成员,唯有周吉最恂懦,且学问文章也比别人差。王用予听了,相当惊愕,就叩问周吉考中解元的原因。神君说:「周吉的父亲和祖父都是读书人,从来没有一字入公门涉讼,也没有犯过邪淫,周家沿袭三代未曾说过一次别人的短处、暴露别人一件恶事,而且周吉的曾祖父,曾作过《百忍说》文章来劝化人,感化了很多人。所以周家的父子祖孙,以简单、朴实、静默在培植福报已有六十多年了,是最上阴德,人皆不知。上帝因而特别的嘉许,已注记昌盛周家三代。现在周吉中了本省的解元,只是周家福泽的开始而已。」这时文昌帝(神)君行宫的大钟已响起,王用予因而惊醒,拿起笔来记下了这个梦境。等到秋天开榜时,周吉果然考中了山西省的第一名。王用予将梦境的记录公诸於世,警惕世人也。

最后看一下贤公祖上、父母积善学佛的感应。贤公不但祖父、祖母、父亲、母亲是乐善好施的人,而且皆为虔诚的佛弟子。贤公小时就那么听话孝顺,十二岁丢冬瓜一事就有很高的悟性,说明他前世是行善修行人,今世到这个家族来。祖父祖母的德土使其家族这棵大树根深肥润,到其父辈代时,假若树干纵向看去,就有十分之一是润泽通畅的,那就是贤公父母积善修佛的结果。贤公这辈儿时,善与善感,只有贤公的善德与祖上、父母一脉相接,所以他独享其德福,加上贤公自修,最终往生极乐世界了。

总结上述:王居士学佛有感,贤公和尚免他一难之应。王用予是祖上积德,神界已注记为前榜,而他孝道缺失,功名降到二级。才子俞麟应考中一科,但他对父母虚伪,而夺去功名。才子郁从周,他的口业已伤天地和气,上帝震怒,剥去他一生功名富贵,且子孙沦落为乞丐。周吉曾祖、祖父、父亲三代行善,感上天昌盛周家三代,周吉只是开始而已。贤公有修行及祖辈父母都行善修佛,感佛接贤公极乐之应。从这六位人生经历告诉我们,别看祖辈父母怎样做,自己要好好做人行善是关键,往上提升是学佛,学佛的行谊,干佛的事业,念佛成佛,最好别求人天那点福报。

下面用不成体的偈文对比一下福报和极乐:
(一) 世间福报如花朵,前人栽种后人得;
        瞬间花落香飘去,几代辛苦无成果。

(二) 祖辈作德没求福,感佛送孙能绍祖;
        亲眷表法贤公看,贤公成佛救家族。

(三) 阿弥陀佛因即果,真心实念就能得;
        贤公得果济法界,德泽众生念弥陀。


乙三、短句启示

一、「这都是持戒精严,老实念佛的结果」。

启示:老实念佛是持戒精严的最方便法。

二、「要学会伺候人哪」。

启示:(一)要学会乐呵呵干活,啥也别打听啊(仆人不能打听事的)!(二)要学会谦虚,不敢为人先哪!

三、「不聋不瞎,不配当家」。

启示:眼耳顾他,心没放下;专经一佛,一生还家。

四、「爱护常住物,如护眼中珠」。

启示:爱护常住觉正净,如获福慧命中珠。

五、「摘菜不留青,胜似诵藏经」。

启示:(一)对亲不听命,伤亲己易穷。(二)对师不诚敬,不能得真经。(三)改过不改净,心中难得定。

六、「出家再返家,不如不开花」。

启示:(一)出家清净披袈裟,续佛慧命业伟大。(二)居士持戒缘在家,火宅定慧生莲花。

七、「印生啊,你看畜生也知报恩哪!」。

启示:中语呀,不如畜生不知报恩哪!精进念佛吧,成佛才能圆满的报恩哪!

八、「历尽磨难,师父的灵骨才得以保存」。

启示:苦修磨炼,磨净无垢,佛性才得以显纯。

九、「想当和尚,会当婆娘」。

启示:(一)若能做到无损害心、无逼恼心和不怨人、恨人,就能得到「和」为贵的高「尚」品行。(二)遇不顺时,反求诸己,从中能缝补自己的疏漏和找到自己的过错。

十、「妙药难医冤孽病」。

启示:医药只能治常病,冤孽来时药无用;诵经念佛解冤仇,弥陀妙药能救命。

十一、「干完了,以后就不再干了」。

启示:(一)嫉妒怨恨干完了,傲慢怀疑不再干了。(二)贪欲是苦尝完了,自私自利不再干了。(三)六道情牵苦没完,尊师一言老实念;随缘六根别随转,心中念佛不唐捐。(四)听经念佛没干完,生西极乐继续干。

十二、往生前二十天,贤公去看多年朋友,铁脚僧上印下强法师,路上,对春生居士说:「我很快要走了,老佛爷喊我去了。」

启示:常人病重眷属皆围绕,贤公终前四方去关照;
            学佛情深慈悲是真情,贤公此番证明道行高。

十三、「以后我不再来了」。

启示:(一)常人命尽眷属哭又叫,贤公往生四众皆说妙;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幢幡宝盖贤公带众行,「二圣永思」后人学做好。

      (二)娑婆犹如大火宅,因爱有苦互当差;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梦醒念佛出爱河,逃出火海不再来。

十四、「六、七天时,眉毛变黑,头发黑了一半」。

启示:贤公圆寂六、七天,眉毛变黑发黑半;示范后人老实念,命终也放七日间。助念藉此佛七练,亡者藉此大改变,改变藉此度众生,最妙还靠己真干。

十五、「做和尚,修行好了,到极乐世界去,永远不再转生了」。

启示:贤公修得好,拿到《若要佛法兴,唯有僧赞僧》为上的往生证书后,三天就往生了。我们现在也拿到一本珍贵的证书《来佛二圣永思集》,师父讲:「《无量寿经》上说的,他全做到了。」所以我们按照「永思集」证书上说的百分之百做到,也一定会永远不再转生了。

十六、「欢喜往生,灵魂成佛了,全世界都知道」。

启示:贤公成佛去了,轰动了全世界的佛教界。修净宗的四众弟子都知道了成佛之道,即贤公的「干活不耽误念佛」,「好好念佛,成佛是大事,其他啥都是假的」,还有他老人家一生所表的法都是成佛之道。配合言教听经闻法,师父上人总结为,「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,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」,这是该知道的道。

十七、贤公的花:(一、赞贤公和尚;二、赞师父上人)。

启示:(一)养花辛苦开瞬间,如同贤公修行难,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一生在代众生苦,预知往生一念间。

      (二)修行犹如登高山,腿酸气喘挺艰难,
                  坚持不懈到山顶,天上人间收眼帘。
                  又如砖在炉中烧,忍烤忍热才出窑,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修行不经此番苦,怎能法界乐逍遥。


甲三、今后九千年的瑰宝。

师父上人对贤公和尚的修行这样肯定的说,「这个老和尚所表的法,会影响末法九千年」。是的,师父解有理据,贤公证在当前,贤公的行证通过光碟看到了,师父的行证通过讲经说法我们听到了,要靠自己来领悟,如经所说,「世尊能演一音声,有情各各随类解」。二老言教身教的根本:对自己是清净平等,对众生是忠厚老实慈悲。

《无量寿经》上说,「无有虚伪谄曲之心」,「为求法故,不生退屈谄伪之心」,「朋友无信,难得诚实」,「吾般泥洹,经道渐灭。人民谄伪,复为众恶」,等等这些经句是末法九千年众生的主要坏习气。一个人有谄伪的习气,问题大了。为什么?谄伪的人对父母教诲会「违戾反逆」,会「不惟父母之恩,不存师友之义」,何况他对社会的影响;而且越到法末时,这个现象就越严重,即「久后转剧」。所以佛在这个时期有说有演,说演都是一个内容,就是找回众生原有的本分,做真诚老实的人,对修行人来说再加上老实念佛求生极乐。净公、贤公二位尊师来人间一说一演,为众生受苦受难,有缘人一定要珍惜此因缘,抓此时机老实真干。正是:
    二师培植西方莲,莲成花开在瞬间;
    莲子老实是瑰宝,花序念佛九千年。

祝愿:(祖德有感)
    净宗根深观枝茂,念佛源远乐流长;
    法界同天成一本,机逢大德敦化人。

不肖弟子  中语  敬叩
二O一四年十一月二十九日

净空老法师评语:

这一篇我们把它看完了,也听完了。中语同学,中语是他的笔名,他没有参加我们学习班,可能他听了我们学习班有感受。也说明学习班的重要,东西学了,听讲之后确实要拿来研究讨论,我们怎样体会、怎样落实,怎样才得到真实利益。不但自己利益,家庭的利益,社会的利益,国家的利益,整个世界人类的利益,我们都要能想到。能想到整个世界人类的利益,菩提心就发出来了。真诚、清净、平等、正觉、慈悲,这个心发出来了,那修行可以真正与看破、放下、自在、随缘、念佛相应。我们虽然生在这个很艰苦的年代,也能得到法喜充满,也能真正体会到法乐,这就是真实受用。可是决定不能忘了我们的终极目标,要求生净土,亲近阿弥陀佛,做弥陀弟子。希望大家将来都能够生到极乐世界,我们还能共同在一起学习。


以上资料来自:
《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~学习班心得报告选编(第一册)》,香港佛陀教育协会恭敬整理,印赠处:马来西亚净宗学会 (92, Jalan Pahang, 53000 Gombak, Kuala Lumpur, Malaysia),承印处:福峰彩色印刷有限公司,2016年7月版本
***  备注:
以上问答每一字一句皆来自《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~学习班心得报告选编(第一册)》一书,完全不含个人意见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