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0 June 2023

因缘观

(此观修成时,洞彻三世烦恼根本,是为爱水穷源方便门。)

(按)众生畏苦果,菩萨断恶因。恶因既已断,苦果自难侵。十二因缘内,首恶在无明。各各跏趺坐,听讲《法华经》。
《法华经》说:无明缘行,行缘识,识缘名色,名色缘六入,六入缘触,触缘受,受缘爱,爱缘取,取缘有,有缘生,生缘老死忧悲苦恼。无明灭,则行灭;行灭,则识灭;识灭,则名色灭;名色灭,则六入灭;六入灭;则触灭;触灭,则受灭;受灭,则爱灭;爱灭,则取灭;取灭,则有灭;有灭,则生灭;生灭,则老死忧悲苦恼灭。(过去无明,即现在爱取。若观一切无常,破灭现在爱取,则过去无明亦破。简要之至啊。)
补充:十二因缘,又叫做十二有支、十二缘起,这是依三世因果法则,阐明了一切生命三世相续的真相。
十二因缘,即是无明缘行,行缘识,识缘名色,名色缘六入,六入缘触,触缘受,受缘爱,爱缘取,取缘有,有缘生,生缘老死。“无明”是过去之惑;“行”是造作,因为无明而造业;“识”即是心,它是生命的种子;“名色”是指心识投胎以后初步形成的精神和物质的胞胎,名指受、想、行、识四蕴精神方面的内容,色包括五根(眼耳鼻舌身)等物质方面的内容;“六入”即六根(眼耳鼻舌身意),胎儿渐渐长成,心识攀缘外境,眼耳鼻舌身意攀缘色声香味触法,六根圆满形成;“触”即接触,出胎后六根与外界接触;“受”即感受,因六根与外界接触,好恶刺激而形成苦乐不同的感受;“爱”即贪爱,即对色声香味触等五欲的贪爱;“取”即执着,因贪爱而生执着心;“有”即积集善恶业种,因贪爱而执着造作出善恶之业;“生”指因善恶业力而招致未来所生五蕴之身;有生必有老和死,如此循环,永无终结。从“无明”到“行”是过去之业;由“识”至“受”是现在苦果;“爱”、“取”是现在之惑,“有”是现在之业;“生”和“老死”是未来的苦果。这样由惑造业,由业受苦,由苦而复惑,因惑复造业,复受苦,就是有情生命流转的恶性循环。在这循环中因业受苦的根本,就是心,即梵文阿赖耶识。
生命的来源,由于无始以来本性因染成识,因妄想执着造作之业力寄托于识中,此识复受业力支配,在六道中轮回升沉,因此,我们可以在此说出生命的奥秘,那就是,生命的根本,是阿赖那识~~也就是俗称的灵魂。生命自六道而来,复往六道而去~~事实上也无所谓来去,只是这个识,受着业力的牵引,在这六类众生的生命之流里,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。一旦因缘会合,生入人道,那就是成了五蕴和合的我。
其中,识与名色结合的生命,并不一定就是人,不过三界六道,以人为中心,所以我们在讨论生命问题时,亦假设以人为对象,假设说,神识以过去业力生入人道,那么在十二因缘的现在果报上说,就是倒识入胎,与父精母卵结合而成生命。生命发育至六根具备,出生人间,渐次成长,由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对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六尘的感触,而有苦乐不同的感受。有了苦乐的感受,就会避苦求乐。因为避苦求乐,就生起贪爱心,贪爱永无止境,执着而不放,造下堕落的苦种,在业海中浮沉。有人醒悟了这生命的原理,就会努力行善,以求得未来的福报。但是,如果不发大乘心,普度一切众生,那么未来所得的福报是很有限的。若在下世因大富大贵而为所欲为,那么则又种下第三世堕落的因子。因此,佛阐明十二因缘的目的只是要我们识破生命之源,截断轮回之因。这个源就是要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发起永无休止的大悲心,这样才能真正求得生命的解脱。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目的,也正是为了永远保持这种永无休止的大悲心。

资料来自:
《安士全书白话解(下卷)~欲海回狂集卷二●受持篇》,承印处:福峰图书光碟有限公司, 印赠处:阿弥陀佛净宗学会 Amitabha Buddhist Society(No. 51A & 52A, Jalan Pandan Indah 4/6B, Pandan Indah, 55100 Kuala Lumpur, Malaysia),流通处:莲池净宗学会(No.16, Jalan Temenggung 19/9, Bandar Mahkota Cheras, Batu 9, 43200 Cheras, Selangor, Malaysia),2010年7月印刷
***  备注:
以上的内容每一字一句皆来自《安士全书白话解(下卷)~欲海回狂集卷二●受持篇》一书,完全不含个人意见。
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