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 January 2022

出言要顺人心

(发明)言行二端,君子立身之要务。作事循天理,则行寡悔矣;出言顺人心,则言寡尤矣。孔子曰:“有德者必有言,有言者不必有德。”又曰:“仁者其言也讱(音:认)。”又曰:“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,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,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。”故知立言之道,千难万难。从来道高德厚之人,必不轻于出言;沈机观变之人,必不轻于出言;谦退守己之人,必不轻于出言。轻于出言者,大抵心志浮躁,遇事喜于见长。故其所发议论,但能形之于口,心中未尝三思筹画。纵使得罪于世,贻笑于人,有所弗顾,何暇计其言之当否乎?
(发明)言行两个方面,是君子做人的重要事情。作事遵循天理,则行为很少有后悔的;说话顺从人心,则言论很少有失误的。孔子说:“有德的人必有言,有言的人不一定有德。”又说:“仁者说话迟钝。”又说:“说话说不到地方叫做急躁,说话能说到地方却不说叫做隐藏,无视人家的表情就说话叫做盲目。”所以知道立言之路千难万难。从来道德高尚的人,一定不轻易说话;掌握机会观察变化的人,一定不轻易说话;谦虚退让守本分的人,一定不轻易说话。轻易说话的人,大抵心志浮躁,遇事喜欢表现自己。所以所发议论,只是随便从口里说出来,心中未尝三思筹画。即使得罪于世,贻笑大方,也无顾虑,怎么还会去花时间考虑自己所说的话对不对呢?

人心者,至公至当之心,即苏子所谓,不言而同然之情也。人心所在,即天理所在,故须顺之。然顺亦非谄媚之谓,但须察言观色,质直无欺。出之以详慎,示之以谦和。斯亦慎之至矣。至于大喜大怒大醉之时,必有过情之议论,尤当缄默无言,以防过咎。
人心是极其公正确当的,就是苏东坡所谓不用彼此说明,但大家都一致承认的那个东西。人心所在就是天理所在,所以必须依顺它。但依顺也并不是谄媚,只是察言观色,正直无欺。说出来严密谨慎,态度上谦虚和蔼。这就是最慎重了。至于大喜大怒大醉时,一定会有说过头的话,尤其要注意沉默寡言,以防过错。

前辈有云,凡燕会交接之时,稠人广众之际,其中人品不齐,或者素行有亏,或者相貌丑陋,或今虽尊显,而家世寒微;或前代昌隆,而子孙寥落,以类推之,忌讳甚多。必须检点一番,不可犯人隐讳,使人愧愤。若不能遍识,最忌妄谈时事及呼人姓名,恐或犯其父兄亲戚之所讳,常有意外之祸也。昔有一友,于广座中,谈及一贵客,其人因言,与彼交谊最厚。未几,贵客偶至,其人不识,与之揖让,因问旁人为谁,旁人曰:“此即顷所言与君交谊最厚者也。”举座皆相顾微笑。磋乎!此亦可为轻于出言者之戒矣。
前辈人说,凡在宴会交往的时候,大庭广众,其中人品参差不齐,或者平素行为有亏,或者相貌丑陋,或今虽尊显,但家世寒微;或前代昌盛,但子孙寥落,以此类推,不能说的话很多。必须检点一番,不可触犯别人隐讳,使人惭愧愤恨。如果见识不广,最忌乱谈时事和呼人姓名,恐怕触犯别人父兄亲戚的名讳,以至于发生意外的祸患。从前有一个朋友,在大庭广众中,谈及一个贵客,说他与自己交情最好。没有多久,贵客偶然来到,这个人不认识,与他作揖推让,还问旁人他是谁,旁人说:“这就是你刚才所说与你交情最好的人啊。”满座都看着他笑。唉!这也可作为那些轻易说话的人的警戒啊。

下附征事(原文译白三则)

鲁使对薛
(摘自《左传》)

滕侯和薛侯一起前去朝见鲁国国君,两人争执大小。薛侯说:“我先受封。”滕侯说:“我是成周的卜正官①,薛国是外姓,我不能落后于他。”鲁隐公派羽父向薛侯商量说:“承蒙君王和滕侯问候寡君,成周的俗话说:‘山上有树木,工匠就加以测量;宾客有礼貌,主人就加以选择。’成周的会盟,异姓在后面。寡人如果到薛国朝见,就不敢和任姓诸国并列。如果承蒙君王加惠于我,那就希望君王同意膝侯的要求。”薛侯同意,就让滕侯为大。

注:①掌占卜的官,预测吉凶叫做卜。

(按)薛侯说的话固然太直露,滕侯说的话也太迫切了,只有羽父的话谦和婉转,文采动人。仔细体会他所说的话,应当分作六层来看。头两句,叙明了事情,为以下造宽缓的气氛。用“山有木”一层,衬托“宾有礼”一层,得借宾引主之法,不说宾无礼,反说宾有礼。这里好像子产不说“曲钧”而说“直钧”。多么善于讲话啊!“成周的会盟,异姓在后面”正是说明想要尊滕为大的缘故。要说“君王如果加惠于我”先说“我朝拜于薛”。语气谦虚、婉转、和平,使人听后高兴。正如秦伯回答晋国使者,不说捉命国君,反而说我从而西。也是晋妖梦在这时实现。难道不是善于措词吗?这样说话顺人心,本来就非谄媚奉承可比。


随宜说法
(据《高僧传》)

宋朝高僧求那跋摩,族姓刹利,和罽宾国王是兄弟。元嘉八年正月,来到建业。文帝接见了他,殷勤慰问,非常恭敬,向他请教说:“我常常想要吃斋戒杀,但难于做到,怎么办?”高僧说:“帝王的修行方法与老百姓不同,老百姓根性低下,难以自觉听从上面的号令,如果不让他们用戒律约束自己,怎么谈得上修行?帝王以四海为家,把天下百姓都看作自己的儿子。你说一句好话,天下人民都会高兴;实施一条好的政令,神和人都会倡和;尊重贤人,提拔有才能的人,减免徭役赋税,天下就会风调雨顺,桑麻遍野,欣欣向荣。从这方面来持斋,那么功德就大了;从这个方面来戒杀,是不是更加伟大呢?难道一定要减免半天的饭食,救活一只动物的生命,才能叫做广济众生吗?”文帝拍案赞叹道:“俗人不明白远大的事理,出家人又滞于教条。像你师父这一番教导,真使人恍然大悟,可说天人合一了!”因此就请住在京城祇洹寺。高僧圆寂时,头顶中间有一物,像龙蛇的样子,向上冲向天空,看见的人有数千个。

(按)法师所说,句句是我们读书人所议论的,但佛理也在其中了,正是所谓出言顺人心啊!


巧为讽谏
(据《懿行录》)

明朝时有个尚书叫王友贤,山西宁乡人,曾经因为买妾,被妻子嫉妒,陷入困境。尚书出外时,妻把妾关禁到一座楼上,饿得快要死了。妻的儿子毓俊还只有几岁,对母亲说:“她如果饿死了,别人就要讲母亲的不是,不如每天给她一碗粥,使她慢慢死亡,这样别人也不会认为母亲不贤良了。”母亲听从了他的话。毓俊就偷偷把饮食藏到一个小布袋里面,利用送粥的机会,暗中带给庶母,因此救了庶母的命。第二年,庶母生了一个儿子,尚书就暗中把他放到别的地方去抚养。等到尚书死后,毓俊抚养爱护弟弟,非常周到。

(按)待人接物,说话时固然要顺应人心,对自己的亲人说话时,也不要违背他们的意志。孔子曾经说事奉父母要取悦顺从父母的心。毓俊君劝告母亲,有几个人能够这样做呢?

以上资料来自:
《安士全书~文昌帝君阴骘文白话解》,承印者:和裕出版社,印赠者:华藏净宗学会,2004年10月初版
***  备注:
以上的内容每一字一句皆来自《安士全书~文昌帝君阴骘文白话解》一书,完全不含个人意见。
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