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3 December 2021

善人则亲近之助德行于身心 恶人则远避之杜灾殃于眉睫

(发明)善人恶人,分明吉凶二路。言乎气味,判若薰莸;言乎品类,势同枭凤。故曰:“近朱则赤,,近墨则黑。”自然之理也。善人所修者德行,亲之近之,便有熏陶渐染之功;恶人所酿者灾殃,远之避之,自无朋比牵连之祸。自天子以至庶人,未有不以亲贤远奸,为第一要务。良由观感赞助之力,默移人之性情者居多耳。
(发明)善人恶人,分出吉凶两条道路。用气味来比喻,善人就好像薰草的香味,恶人就好像莸草的臭味;用品种来比喻,善人就好像是美丽的凤凰,恶人就好像是凶残的枭鸟。所以说:“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。”这是很自然的道理。善人修德行善,亲近他们,就会受到他们好的薰陶,走向解脱的道路;恶人行恶酿灾,远避他们,就不会有祸害的牵连,走向堕落的道路。从天子以至百姓,没有不把亲贤远奸作为头等大事的。因为不同的环境就有不同的影响,很多人因此就走上了不同的道路。

善人非必时时行善,然动静云为,较之恶自远矣;恶人非必事事为恶,然语默作止,较之善自远矣。且如吾欲作一善事,济一贫人,放一生命,善人见之,必多方赞成,以为此举必不容已;恶人见之,,必无数阻抑,以为此事极其迂阔。言之者既已谆谆,听之者能无跃跃?吾知随之转移者多矣!
善人并不一定时时行善,但动静行为,离恶就很远了;恶人并不一定事事为恶,但语默举止,离善就很远了。例如我要做一件好事,救济一个穷人,放生一个生命,善人看见,一定从各个方面表示赞成,认为这一举措不能停止;恶人看见,一定从各个方面设置障碍,认为这件事情非常迂腐。说话的人既然恳切,听话的人怎能不动心?我看见很多人就是因为这个改变了初衷。

孟母教子,必欲三迁,恶其习也。圣贤尚尔,何况庸人?岂惟人类,即异类亦然。昔华氏国有一白象,能灭怨敌,人若犯罪,彼国令象踏死。其后象廏,为火所烧,移象近寺。象闻比丘诵《法句经》,至“为善生天,为恶入渊”之句,象忽悚立,若有觉悟。后付罪人,但以鼻嗅舌舐,不忍踏杀。王知其故,移象至屠肆之处,象见屠杀,恶心复炽。然则见闻所系,顾不重哉?
孟母教子,三次转移住房,怕孟子沾染了恶习。圣人都是这样,何况普通人?不仅人类是这样,其他动物也是这样。从前华氏国有一只白象,能够消灭怨敌,如果人犯了罪,这个国家就用象踏死。后来象的住所被大火烧毁,把象转移到了接近一个寺庙的地方。象听比丘念诵《法句经》,听到“为善生天,为恶入渊”的句子,忽然感到恐惧,站着不动,好像有所觉悟。后来把罪人交给它踏,象只用鼻嗅舌舐,不忍踏杀。国王知道了缘故后,就把象移到屠宰处,象每天看见屠杀,恶心就又恢复了。因此,周围的影响,我们能不重视吗?

见善人,不独自己当亲近,即教其子弟亦当亲近;岂惟教其子弟亲近,凡系一切亲戚知交,可以与之一谈者,皆当教其亲近。见恶人,不独自己当远避,即教其子弟亦当远避;又岂惟教其子弟远避,凡系一切亲戚知交,苟能进以忠言者,皆当教其远避。何则?善恶两途,不容并立。人若不近君子,必近小人。由善入恶甚易,改恶从善甚难。每见里巷小民,群居终日,言不及义。有以酗酒撒泼,而致破家亡身者;有以好勇斗很,而致破家亡身者;更有溺于赌博,耽于声色,而致破家亡身者。此种招灾酿祸,举目皆是。原其弊,始于二三知己,一时高兴,转相效学而然,初不料其祸之遂至于此也。假令以亲近匪类之心,亲近善类;以结交匪类之财,结交善类;则其进德修业,转祸为福,正未有艾!夫何计不出此?乃以父母妻子甚爱之身家,不思慎于保守,徒供匪类之丧败,良可痛惜!则与其悔之于后,不若慎之于始矣。
看见善人,不仅仅自己应当亲近,还应教育子弟也要亲近;不仅仅应教育子弟要亲近,凡是一切亲戚朋友,只要能够与自己谈得上话的人,都应当教育他们亲近。看见恶人,不仅仅自己应当远避,还应教育子弟也要远避;不仅仅应教育子弟要远避,凡是一切亲戚朋友,只要能够向他们进以忠言的人,都应当教育他们远避。为什么呢?善与恶是两条不同的道路,它们之间是水火不相容的。人如果不接近君子,就会接近小人。从善入恶很容易,改恶从善却很难。常常看见村落城镇聚居在一起的人,无所事事,从来不谈及有道义的事。有的人酗酒撒泼,以致家破人亡;有的人好勇斗狠,以致家破人亡;更多的人陷入赌博,沉迷声色,以致家破人亡。因此招来灾害、酿成大祸的,到处都有。追究这些弊病的根源,开始是两、三个知己,一时高兴,互相模仿学习,当初也没有预料到会引出这么样的大祸。假使用亲近不正当人的心,亲近好人;用结交不正当人的钱财,结交好人,那么人就会进德修业,转祸为福,今后的好处真是无穷无尽啊!为什么不这样去做呢?父母妻子都很爱惜的身家,为什么不去好好保护呢?反而成为不正当人的帮凶,搞得家破人亡,一败涂地,实在太可惜了啊!与其到最后才后悔,为什么不在开头就慎重防备呢?

下附征事(原文译白三则)

执贽十往
(见《本传》)

宋朝马伸,字时中,小小年纪就考得了功名。崇宁年中,禁止一元佑学术的传播,禁止一派的人员担任各路学使,专门查禁这件事。程氏①门中一些博学的老儒,都害怕而解散了。当时马伸从吏部到西京②担任法曹③,毅然前往老儒处依附请教。老先生恐怕拖累他,就拒绝他来。马公备好礼物,前后拜访十次,一次比一次恭敬,并且说:“只要能够听到大道,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憾,何况并不一定会死啊!”从此出入三年,只要马公有一点空余时间,就风雨无阻。同事们有的说他的闲话,马公坚决不退缩,因此在道德修养上,得到了很大进步。

注:①程氏:即指二程。程颢(音:浩)程颐北宋河南人,理学的奠基人,明道学案的代表。
    ②西京:指洛阳。
    ③法曹:司法的官衔名。掌管刑法狱讼事。也称法官为法曹。

当时议论纷纷,扰乱人心,朋友们都担心他会惹出大祸,马伸就准备弃官前往投奔。人们听到他这样做,很受鼓舞,认为只有立志不断学习,才能在道德进程中有所前进。


遇恶不校
(娄东人述)

太仓县知识分子王宪尹,名吉武。康熙壬子秋天,金榜题名,夜里从远路回来,将近村门,忽然遇到一个酒醉颠子,抓住他问道:“你是什么人?”拿起刀来就要杀他。王严肃地说:“我是王某,就是新科考取的人!”这个人说:“我正要杀新科王某。”更加疯狂地向他扑来,幸亏邻里人飞奔救护,才得逃脱。回家后,不与家人说这件事。第二天,酒醉者醒来,回忆起昨夜的事,非常惊慌恐惧,认为一定会报告官府,绳之以法。急忙同邻里数人,登门请罪。先生关闭大门,不予接见,好像昨天晚上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。这些人不知道是什么意思,迷惑不解地退回去了。

注:①校(音:叫):计较。

(按)有道德的人一定能够宽容,因为他的涵养很深;有福气的人一定能够忍耐,因为他的度量很大。一个少年得志的人,在晚上就要回来的时候,忽然遇到暴徒的攻击,不仅不与他计较,还不使家人得知,这不仅仅是见恶人就远避的事了,已经是进入以平等心待人的很高境界了。


党恶杀身
(昆山人共知)

昆山县甫里镇的马继,凭借自己的拳棒功夫,结拜兄弟,组成团伙,每天喝酒闹事。邻近有一个商人,家里本来比较宽裕,两个儿子交友不慎,误入团伙。有一天,马看见客人钟聪,在镇上收了很多钱,计划抢劫,邀集同伙一同进行,两个儿子不知道是干什么事,也去了。乘船过了莲花墩,追上了客船,几个人从后面把船钩住,抢劫钱财。钟聪上岸大喊抓贼,靠岸的乡民,从四面八方跑过来,追赶抢劫犯。这个时候正碰上捕盗船到,齐心协力,把这一团伙全部抓住,没有一人漏网。马继等人先后死于狱中,只存下陈贵、顾祖、朱二,在康熙十一年七月在半山桥上杀头。商人的两个儿子,虽然不知道是去抢劫,但加人了团伙,有口难辩,也被杀头。

(按)又有一个人,接受了别人送的衣服,不知道这衣服是盗来的,后来因为被失衣服的原主抓住报告给官府,竞然死在狱中。如此看来,遇见恶人,怎么能不提高警惕呢?

以上资料来自:
《安士全书~文昌帝君阴骘文白话解》,承印者:和裕出版社,印赠者:华藏净宗学会,2004年10月初版
***  备注:
以上的内容每一字一句皆来自《安士全书~文昌帝君阴骘文白话解》一书,完全不含个人意见。
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