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解释】夺取不义之财的人,就像是吃有毒的肉来救饥饿,喝有毒的酒来止渴一样,不但不能暂时填饱肚子,死亡也会随即到来。 【分析】这一节又申明贪利的害处,因为世人好利心很重,所以不怕用词过重而言语重复,太上的苦口婆心反覆叮咛,已经尽其最大的极限。人世间的淫欲残杀凶恶叛逆等罪行,这种事不容易做得出来,这种人也不多见,只有取财的方法千变万化,无法说得尽。天下没有不须用钱的日子,那么天下就没有不取财的人;天下没有不取财的人,那么他取得的方法,合乎义理的少,而不合乎义理的多,这不用问就可以知道。什么叫做义?就是合乎情理而已!当取得时,他人乐意给我,这叫做近于情理,就叫做义;他人不乐意给我,就不近于情理而不是义。取得时可以告知于人的,这叫做合理,这就是义;不能告知于人的,就是不合理,而不是义。不论多或少,假使所取得的不合乎义,而还可以心安理得地受用,那也不妨随顺人心的方便,而任他去施行。而太上如此地谆谆训诫,就是知道世上有不以义理取财的人,就有不合义理失财的人。一个人称心如意,就有一个人伤心;或一个人快意,而有十个人伤心,百个人伤心,千万个人伤心。天道是会有所回报的,哪会只是厚待称心如意的人,而薄待伤心的人呢?然而冥冥之中的不平等,神明会想办法让这些事情公平,必定都会积极奋起去处理。太上知道其中的道理,而用正直的言词来警戒人说:‘不要贪取。’可是人们却不听从,于是太上用婉转的话来劝人说:‘不可贪得。’人们还是不相信,于是就用警惕的言词劝人说:‘贪得的人不吉祥。’世人还是只贪图眼前的利益,没空往远处思考,不如唤醒他说:‘得与不得的结果都是一样的。’那么世人的贪念,或许会稍为减少,所以就用漏脯鸩酒来作譬喻。漏脯鸩酒,一入嘴里立刻就会死亡,人虽然再疯狂愚昧,也不会有明知它是漏脯鸩酒,却还贪图饮食,举起筷子去夹毒肉吃,拿着杯子去装毒酒喝的。知道非义之财,就是漏脯鸩酒,那么虽然有万千的钱财到手,也将会把它看成是无用之物,而坚持不予使用。这不就是得与不得都是一样的吗?得到之后不用,就像世上没有用处的废弃物;如果使尽坏心术,用尽了机谋,来求取世界上没有用的废弃物,这有什么用呢? 以上资料来自: 《太上感应篇白话精简本》,承印处:福峰图书光碟有限公司, 流通处:莲池净宗学会(No.16, Jalan Temenggung 19/9, Bandar Mahkota Cheras, 43200 Batu 9 Cheras, Selangor),2008年12月恭印 *** 备注: 以上的内容每一字一句皆来自《太上感应篇白话精简本》一书,完全不含个人意见。 |
净空老法师讲述 此段用比喻。 “漏”是腐烂的,“脯”是肉干。“鸩酒”是毒酒。用这些充饥止渴,不但不能聊解饥渴,而且加速死亡。 注解说:“贪利之害,以世人好利心重,故不惮词之重而言之复也。太上婆心,反复叮咛。至矣!尽矣!” 中国古人喜欢简明。《感应篇》中重复之处不多。举凡涉及重要的内容,尤其是杀、盗、淫、妄的业因果报,本篇还是重复了几遍。这是本篇最后一次重复。 佛经译成中文时,为了迁就中国人爱好简明的特性,已经将重复之处减少了许多。现有的重复,不能不保留。如果完全依照中国人的文学标准,佛法就度不了中国人。佛经的体裁,在中国文学史上,称为“变体文”,不属于正规的文法。文学作品重在美感,所以避免重复;圣贤的教诲重在薰修,所以需要重复。 佛菩萨劝导众生,凡是重要的开示,都苦口婆心,不厌其烦的重复教诫。因为众生的习气非常重,绝非听几遍就能回头。《大般若经》中,“无所有”、“不可得”,重复了几千遍。《金刚经》只有五千多字,而“受持、读诵、为人演说”一句,也重复了很多遍。 现在极少人相信圣贤的教诫了,我们却不能因此就不讲。人们愈不相信,我们愈要讲,愈要多讲,愈要普遍地讲。人们听多了,自然就相信了。假话说一百遍、一千遍,人们都会信以为真,何况真话!我们说一千遍、一万遍,人们怎么会不相信呢?怎么会不回头呢?有人担心,我们讲多了,会惹人反感。讲一遍,他反感。讲十遍,他反感。讲百遍、千遍,他就不反感了。讲万遍,他就相信了。佛菩萨教化我们,也是讲了千遍、万遍,我们才相信。我们应该帮助那些不信圣贤教诫的人,让他们从自己的切身经验中体会。我们要不断的重复,认真努力去表演,做给他们看。 佛经说:末法时期“法弱魔强”。“法弱”,指人们修学佛法的信心、定力太弱;“魔强”,指外界的诱惑太强。现代人迷得太久,社会诱惑的力量太强,我们更要天天反复叮咛。当今社会上,不受诱惑,不甘堕落的人,必定是再来人,绝不是凡夫。 古代,人心淳朴,外界的诱惑也不像现在这样强大,稍具道心的人尚能保持定力。在那种条件之下,祖师大德培育人材,尚且要选在深山之中,尽量减少外在的诱惑,让初学者的心定下来。与都市、乡村隔绝,物质供应极不方便,但为了利于初学,祖师们费尽苦心。直到学僧通达了宇宙人生的理事因果,具有相当的定力,能经得起考验了,才让他们下山,肩负起教化众生的使命。如果没有这样的定力,绝不能离开寺院,绝不能离开老师。这是道场提供给学僧殊胜的修学善缘,这是师友的大恩大德。 这种方法古代行得通,现代很难实行。现代的社会风气变了,人们都在讲求民主、自由、开放。 其实,佛法也讲民主、自由、开放,但要在明心见性之后。华藏世界、极乐世界、一真法界,都是民主、自由、开放的,那里没有丝毫的限制。在十法界、六道之中教学,不能贸然实行自由、民主、开放。因为众生没有觉悟,需要严格地管教。这正如现代学校管理学生。小学生无知,管教就很严格,民主、自由、开放的幅度很小。中学生年龄渐长,智慧渐开,开放的幅度就放宽一些。大学生已经能自制,开放的幅度就更大一些。圣贤教化众生,亦复如是。完全的开放,须是法身大士。如果在凡夫地就无限制地开放,会助长贪、瞋、痴、慢,自私自利,障碍修学。凡是障道之法,都是魔毒害众生的方法,不是佛菩萨救度众生的方法。 注解说:“人世淫、杀、凶、逆等罪,其事不易为,其人不多见。唯取财一道,千变万化,不可穷诘。天下无不用财之日,则天下无不取财之人。天下无不取财之人,则其取之也,义者少,而不义者多,不问可知矣。”现代淫、杀、凶、逆之事,也屡见不鲜。非义取财,古代就有,现代更多。欠命还命,欠钱还钱,谁也逃不掉因果报应。欠来世债是最不智之举。 以上资料来自: 《太上感应篇讲记撷要~改过修善灾消福来》,新加坡净宗学会印赠,(净空法师于1999年在新加坡净宗学会早餐开示中讲述录音,整理成书),赠书处:新加坡净宗学会(No. 2, Lorong 35, Geylang Singapore 387934),承印者: C.W. Printing, 第页 *** 备注: 以上的内容每一字一句皆来自《太上感应篇讲记撷要~改过修善灾消福来》一书,完全不含个人意见。 |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