诸位同修:今年是台中李炳南老居士往生十周年,洛杉矶净宗学会,希望我在他们的刊物上,提供一点纪念资料,这是我应当做的。这么多年,许多纪念李老师的活动,我皆因海外各地弘法,所以都没能亲自参加。但是老师对我的教诲,我不但念念不忘;而且在我生活修持中,在弘扬佛法之中,遵循老师教导的原则,努力实践。这是真实的纪念,由此可知,纪念并不限于形式;实质上,依教修学更有意义,最是老师对我们的真实期望。
我于一九五三年初接受方东美先生教导,跟他学哲学。他告诉我,佛经哲学是世界哲学的最高峰,修学佛法是人生最高的享受;指出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是古今中外最好的哲学概论。这些话,我过去从来没听人说过,所以听了方老师的教诲,深受感动,启发我对佛法研习的兴趣。往昔我总以为佛教是迷信,不知道它是最殊胜的哲学。于是我开始访问寺院,目的在借阅佛经。当时台北市最大的寺院是善导寺,藏经也相当丰富。不久,我和寺院里的法师大众渐渐熟悉了,借阅经书很方便。早期善导寺对我初学的帮助很大。我的缘分相当殊胜,接触佛法不到一个月,我的邻居敏孟经,他是清末蒙族的一位亲王,大家称他敏亲王,承蒙他介绍我认识章嘉大师。我与大师见面就感到有很深厚的缘分,大师对我关心、爱护,当时我有工作,唯有星期天去向他请教,他非常慈悲,与方老师一样,每星期给我一至二小时。
章嘉大师教导我,佛法的修学一定要从“看破”“放下”入门,一定要从“布施”下手。这是我最初接触他老人家,所得到的真实教诲。他教我从布施下手,我也能真正依教奉行。他告诉我,“佛氏门中,有求必应”,必须如理如法的求。如果是非理非法之求,就不会有感应。如理如法的求佛菩萨,而得不到感应时,这是自己有业障,必须忏除业障,自然感应现前。忏除业障的方法就是改正自己的过失。忏悔的真实义是知道自己的过失,而后能真正改过自新,这才是真正忏悔。我接受大师教诲三年,承师为我奠定往后修学的根基,恩德永志于内心。
我有幸亲近当代的大德,他们在言行生活中,示现着重实质上的修行,并不重形式上的仪规,对我们这一代年轻人,这种教学方法非常有效果。接受教诲,如坐春风,法喜充满,明白道理、懂得方法,如理如法的修持,也确实如他老人家所说的,有不可思议的感应。我亲近他三年,直到他圆寂。
翌年(一九五七)经当时台湾印经处创办人,朱镜宙老居士的介绍,认识了台中李老师。当时我对于佛法已有相当的认识,知道佛法无比殊胜,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。于是发心专攻佛学,辞去自己的工作,到台中亲近李老师。那年正逢慈光图书馆成立,李老师就安排我在慈光图书馆,担任管理图书的工作。每星期三他在馆内讲经,星期五在台中莲社教学。
我到台中时,李老师正为莲社的同修们开经学班,培养讲经弘法人才。经学班每星期上课一次,李老师劝我参加。当时我自知程度很浅薄,对于上台讲经,从来未动过念头,不敢尝试。老师让我到班上去看看,我遵师命,跟他一道去参加经学班上课,才知道经学班规矩很严,是关着门教学,不让外人参观的,采取中国传统私塾的教学法,效果显著。
听了一堂课之后,我的信心、愿心就生起了。因为我看见班上的二十多位同学,他们的程度与我不相上下,同学中半数的年龄都比我大。其中对我影响最深刻的是林看治同学,当时她已经六十岁,且只小学毕业。
我看到一位小学毕业,六十岁的人,都发心学讲经,非常感动,她给我最大的鼓励,于是我就很欢喜的参加学习讲经。李老师对我们这一班同学非常爱护,教学也认真严格,丝毫不苟。他的教学遵循中国古代祖祖相传的老方法,完全采取小座复讲。他给经学班特别选择一些小部经,以最简单、最浅显的方法为我们讲一遍。我们依照他的讲法学讲。
李老师教学可以归纳为:初学讲经一定要简而不繁、易而不难、浅而不深、明而不昧。由此着手,不断的认真努力熏修;学会一部经,才准许学第二部经。学会的标准是要在大座上讲过,譬如学《弥陀经》,若能在台上当着许多听众,把经从头到尾讲过一遍,这才算及格。如果不能上台讲大座,这一部经就不算学成。
有一次,老师集合我们同班同学,以轻松愉快的座谈方式,对每位学生个别指导。由此可知,他平常对学生观察微密,对于学生的根性都能了解,都能掌握,因材施教。佛法重契机、契理,我们同学二十几人,老师指导的方法皆不一样,但是个个都得真实利益,使我们对老师尊敬之心油然而生。由于感恩,因此对于老师的教诲,都能尽心尽力实行,以期不辜负老师的期望。
老师教我的方法,就是“至诚感通”四字。他告诉我,自古以来弘宗演教的善知识们,必须具备的条件,是要通达世出世间一切法。如果通达佛法,而不通世间法,则不能弘法利生。佛法只说三藏经典,世间法,单讲前清乾隆时代整理的《四库全书》,那么大的分量,决定不是一个人一生中所能尽读的。我们要用什么方法通达?世出世间法都要通达,如只靠读诵、研究是决定不可能的。所以,唯一的方法就是要求感应,求佛菩萨本愿威神加持,才能使我们通达一切法,这才是正路。用什么方法求“感通”?用真诚的心,真诚到了极处,就是“至诚”;唯有真诚至极处,才能感动诸佛菩萨的加持。我接受教诲,学佛至今四十四年,弘法三十七年,今已年届古稀,仍力遵循,感应不可思议!皆得力于恩师的真传。
在他会下听经,我很专心。他不准我写笔记,可是其他同学写笔记,他没有禁止,于是我明了他教导是因人而异的。他告诉我,专心听就好,写笔记会分心,不能专注;会听的要听教理,理明则通达一切经。若力不能,也要听教义。不可听言说名相。我非常感谢受教。以后我体会到这个方法,所以我在他会下十年,无论他在台中讲经,或在外地,我从来没有缺过课,都跟在他身旁,遵守他老人家的方法,因此闻法颇多领悟。几乎是境界月月不同,明显的是年年不同,年年进步,所以我非常感谢老师。他说,你要是写笔记,今年写的笔记,明年就没用处,浪费时间、精力,岂不可惜。所以,我听经闻法就把笔记放下了,这是在李老师会下学到的秘诀方法。
他教导我的原则就是“一门深入”,特别在初学,只能跟随一位老师。我初到台中拜他为师,他向我提出三个条件,而在台中那么多年,从没听说老师这样要求别人过,这也是知遇之德。他的条件:“第一、跟他学习,以他为师,不许听其他法师、大德、居士们讲经说法,只可以听他一个人的。第二、依他为师,以后日常所看文字,无论佛经或世间书籍,都要经过他同意;凡是没有得他同意的,都不准看。第三、你过去所修学的,我一概不承认,一律作废;要从今天开始学起”。当时我听了,觉得李老师这三个条件很苛刻,过去从来没听说过。但是我对老师非常景仰,曾经听到许多大德对他的赞叹。我对他有恭敬心,于是就接受了,这样在台中才住下来。
老师的方法,我认真遵行了半年之后,即体会到很好的效果。因为一切不准听,等于把耳朵封闭;一切不准看,眼睛也遮住。少听,少看,妄想少了,烦恼少了,心确实清净不少。心清净则长智慧。我得到了真实的利益,对老师教导的方法深信不疑。老师要求我五年中要完全遵守,而我得到这种方式的真实好处,又自动延长五年。我向老师报告,他笑笑!所以我严格遵守老师这三条戒,满足十年,这样才在佛法上奠定了基础。
十年之后在讲席中,果然所谓“得心应手,左右逢源”。由此可知,如果没有这种训练,没有长时期的熏习,没有这样坚实的基础,不但弘法有困难,自己修行也必定有很大的障碍。特别是现代一般同修,内有妄想、分别、执着,外有五欲六尘的诱惑,在这样的境缘里想修定、修慧,谈何容易!李老师这种教学法,就是培养我们定慧的根基,使我们将来离开老师,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上,经得起惊涛骇浪,能如理如法的修学,能真正做到续佛慧命,弘法利生的使命。尤其难得的,他老人家将夏莲居老居士会集的《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》,自己的讲述眉注本交给我。这个本子是他于一九五○年在台中法华寺所讲的,他老人家只讲过这一遍。
此经是新的会集本,当时他老人家讲解,并没有很好的参考资料,所以他在经本上用毛笔写的小注,就像古人在书中加眉批、眉注一样。我得到这个本子非常欢喜,他的注解我能看懂。
以后我在台北讲《楞严经》,遇到现在的韩馆长,她是我讲席中的听众,对于讲席非常护持。她五十岁(一九七一)时,请我讲经祝寿;我说这是好事,于是选定《无量寿经》,就是夏老居士的会集本。我到台中向老师报告这桩事,老师告诉我,现在因缘不成熟,还不能讲这部经。他说了许多道理,我能体会,所以当时印的三千册经本,也就赠送结缘了;改讲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。一直到老师圆寂之后,《无量寿经》的眉注本,台中许多同修都没有见过。此时我将它影印一万册流通,作为纪念老师。
海内外同修们见到这个本子都生欢喜心,到处都要求我讲此经。讲时皆有录音,大家听到录音带,于是诸方求法者愈来愈多,所以这十年中已经讲过九遍。有些地方因为时间的限制,不能细讲就略说;台北华藏图书馆没有时间的限制,可以细讲。录音带、录影带几乎流通全世界,特别是中国大陆。
现在台湾、大陆、美国、南洋,有不少同修发心从录音带整理写成文字,少部分是我看过的;大部分的,我都没看过,但是他们已经流通。这些文字当然还是需要整理,因为听录音带写下来的,难免有讹误之处。
既然同学们这样爱好、这样欢喜,我也愿意用一些时间做整理的工作,希望将李老师的愿望,李老师交代我的使命,能圆满的做到,将这部经弘遍全世界。我深信这样对个人、家庭、社会、世界和平,都有很大的利益。我们以真实的修持,真诚、清净、平等、正觉、慈悲;看破、放下、自在、随缘;念佛、求生净土。重实质而不重形式,弘扬《无量寿经》、弘扬净宗。我很欢喜以实践恩师的教诲,与一切同修共勉。以此报答老师,为老师往生十周年作纪念。
延伸阅读: 《无往生心集》(三十八)
以上资料来自:
《无往生心集》,净空法师讲述,承印处:台湾●福峰彩色印刷有限公司,流通处:菩提净宗学会(加影仙水港村 No.22A, Lorong BA 6,, Bukit Angkat, 43000 Kajang, Selangor,Malaysia),2000年1月版本
*** 备注:
以上的内容每一字一句皆来自《无往生心集》一书,完全不含个人意见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