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4 May 2024

《群书治要》论高薪养廉

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~学习班心得报告选编(第一册)

尊敬的师父上人:

弟子刘余莉报告的题目是「《群书治要》论高薪养廉」。

二0一四年九月,习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二五六五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会上,发表重要讲话,他说: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、人文精神、教化思想、道德理念等,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,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,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。」而《群书治要》这部被魏徵称为「用之当今,足以鉴览前古;传之来叶,可以贻厥孙谋」的治国要典,是中国传统治国理政思想的精粹,其中对我们当前热议的「高薪养廉」等问题就有比较深入的论述。学习这些思想,可以深化对「高薪养廉」问题的认识,对我国当前的反腐败工作提供借鉴,并从中体会到《群书治要》一书「古镜今鉴」的价值。


一、高薪养廉的必要性

古人认为,从国家招揽人才的角度而言,对於真正的人才,除了提供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、发挥他们的才能以外,使他们富裕起来、受到尊敬,并给其良好的荣誉也是十分必要的。《群书治要●墨子》中记载:治国之人,都希望使国家富裕、人口众多、民心安定,但是却难以达成。这是什么原因?就是因为治国之人不能以「尚贤使能」的原则来办理政治,他们没有认识到,国家的贤良之士愈多,社会风气就愈淳厚。所以领导者的任务,就是要得到众多的贤才。但是如何才能得到众多的贤才?道理很简单,就像如果想让国家善於驾车、善於射箭的人愈来愈多,就要让这些人富裕起来、受到尊敬,并得到良好的声誉。因此,若想国泰民安,就要使贤德之人富裕起来,受人尊敬爱戴,让他们处於高贵的地位,受到赞誉,这样国家的贤德之士才会愈聚愈多。所以,古代圣王治国理政奉行这样一句话:不让不义的人富裕,不让不义的人尊贵,不亲爱不义之人,不接近不义之人。

《群书治要●韩诗外传》中记载:宋燕在齐国做宰相,结果被驱逐。回来之后,便招了门尉陈饶等二十六个人说:「诸位大夫,有谁愿意和我一起去投奔其他诸侯国?」结果陈饶等人都趴在地上,无人应答。宋燕叹气道:「太可悲了!为什么士大夫容易获得,但却难以使用?」陈饶回答说:「并不是士大夫容易获得而难以使用,是您不能够正确的安抚他们。」宋燕问:「此话怎讲?」陈饶说:「您给士人的薪俸,只有三斗的黍稷,结果他们养家糊口都不够,但是您家的野鸭、大雁却有吃不完的粮食,这是您的第一个过失;您家果园种满了梨子、栗子,后宫妇女用这些果子互相投掷,但是士人却从未尝到过一颗,这是您的第二大过失;您家的绫罗绸缎,华丽的装饰在厅堂之上,随风而破败,但是士人却不能用它做衣服的滚边,这是您的第三个过失。钱财是君主您所轻视的,而生命是士人所重视的,您连自己所轻视的东西都不能付出,却希望士人能够付出他们所重视的东西。这就好比您制造的是软质而不锋利的铅刀,却希望它能像名剑干将那样锋利,岂不很难办到吗?」宋燕一听,便知道自己错了,他不能待人以仁,士人又何能与他共进退、同甘苦?所以尊敬贤才,给予其足够的俸禄,使其过上体面的生活是基本要求。

关於「高薪养廉」的必要性,《群书治要●傅子》中也说,「凡欲为治者,无不欲其吏之清也。不知所以致清而求其清,此犹滑其源,而望其流之洁也。」想要治理好国家的人,谁不希望官吏都很清廉?但是不知道怎样使官吏清廉,而一味的要求官吏清廉,这就像是搅浑了水源,却希望水流很清洁一样。至於如何使官员保持廉洁,《傅子》上做了一个比喻:即使像伯夷、叔齐这样廉洁的人,让他们任官做事,但是给他们的俸禄却很微薄,他们既不能养活自己,也难以奉养家人,结果必定会导致他们营取私利。从孝道而言,他们的做法无可厚非,因为骨肉之道不能亏失;但从国家法制的角度出发,营取私利又触犯了刑法。这样他们便会处於两难的境地,久而久之就会对君主滋生怨恨,怨恨心一产生,仁义的道理也就衰落了。

《群书治要●崔寔政论》上对这种情况做了更形象的比喻:对於俸禄不足的官员而言,希求他们奉公执法,就像是「渴马守水」、「饿犬护肉」一样困难。即让饥渴的马守护水源,让饥饿的狗看护肥肉,若想让它们不越雷池,那几乎是不可能的。虽然世间存在著有傲骨、够清廉的人,但百中难觅其一。仅凭道德修养的约束,不能够使所有官员都洁身自好,圣王必须明白这个道理。因此,国家必须给官员丰厚的俸禄,以防止其不必要的贪心。贪心止住了,为官者便不会与百姓争利。历史上的晏子就是明显的例子,晏子做宰相的时候,他的俸禄足够养活五百家的人口;也就是说,他的俸禄对於自己及家人维持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绰绰有余,因此他不必去贪污受贿、以权谋私。故而,首先要解决官员经济上的后顾之忧,才能使他心无旁骛,安心於本职工作,为国为民竭忠尽智。

《群书治要●袁子正书》也提出,假如官吏的俸禄很厚重,他们靠俸禄便可以奉养自己,就没有必要去与民争利。「无求於民,奸宄息矣」,如果对人民无所求,作奸犯科的行为就不太可能产生。而且在这种情况下,如果因贪污受贿失去官位,就会付出相当大的代价,得不偿失,官员也就不会轻易权钱交易了。


二、「高薪养廉」的前提条件

通过「高薪」达到「养廉」之目的,确实是很必要的。但是即使实行了高薪的制度,也不必然一定就能够实现廉洁的最终效果,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。首先,「有德此有人」,用人之君必须修明道义,尊贤使能。在古人看来,真正的贤德之人(如颜渊、诸葛亮、文天祥等)并不会徒慕高名厚禄而来。要招致这样的贤者,用人之君必须首先有道德,修明礼义。《大学》上说「有德此有人」,讲的就是这个道理。

《群书治要●三略》中也有这样的阐述,「有清白之志者,不可以爵禄得;有守节之志者,不可以威刑胁」。意思是如果这个人志向高洁,就不能够用高官厚禄来得到他;如果这个人坚守节操,便不能够靠威刑来胁迫他。「故明君求臣,必视其所以为人者而致焉」。因此,明智的君主求取臣子,一定要看这一个人的志向,然后才用适当的方式招致他。「致清白之士,修其礼」,对於那些志向清高、道德纯洁的士人,领导者就必须修明礼义,对士人表现出礼敬之心。「致守节之士,修其道」,若要招致坚守节操的人,领导者也要修明道义。「而后士可致,而名可保」,这样,贤士才能够被招致,自己的名声才可以保全。这也是《群书治要●周易》上所说的:「同声相应,同气相求。水流湿,火就燥,云从龙,风从虎。圣人作而万物睹。」

其次,确立「爵非德不授,禄非功不与」的选人标准,确保所用之官为贤能之人。《群书治要●傅子》说:「爵非德不授,禄非功不与。二教既立,则良士不敢以贱德受贵爵,劳臣不敢以微功受重禄,况无德无功,而敢虚干爵禄之制乎!」在古人看来,「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」(《论语》),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富贵的地位,这是人之常情。如何顺著人情引导人们正当的追求富贵的地位?在《傅子》中论述说:封爵授禄,是国家权力的根本,也是实现富贵的正路,不能不予以重视。既然如此,就应做到「无德的不授爵位,无功的不给俸禄」。这两条规矩确定了,贤良之士不敢以微德接受高贵的爵位,敬业的臣子不敢以微小功绩接受重禄,何况无德无功的人,怎敢以虚假追求爵位和俸禄?建立爵禄的原则既已确定,就一定要公开选用合适之人并予以重用。品德高尚、功劳大的人授予重爵高位,享受厚禄高官;德行浅薄、功劳少的人授予低爵小位,享有薄禄低官。

为了确保将贤德之人选拔出来,从汉代开始就实行了「举孝廉」的人才选拔机制。地方官负责把具有孝廉品质之人举荐出来,做为官吏的候补,由国家培养。因为一个人孝敬父母,就会忠於国家;一个人廉洁,就没有贪心,不敢妄取钱财。而为了进一步引导地方官举荐公正,把真正具有孝廉品质的人举荐出来,而不是任人唯亲,徇私舞弊,还有一个制度加以保证,即《群书治要●傅子》上所说的,「进贤者为上赏,蔽贤者为上戮」。如果一个官员举荐的人才为国家建功立业,国家一定对举荐者给予最高的赏赐;相反,如果这个官员手下有人才他却不举荐,反而因嫉贤妒能把人才埋没了,一经发现,这位官员也会受到国家最高的惩罚。当然,如果这个官员所举荐的人做了祸国殃民的事,举荐者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。这样,就保证了德才兼备的人出任领导位置。

再次,「除无事之位」,「并从容之官」,精简机构,减少官员的数量。如果机构重叠、官员位置很多,导致很多官员人浮於事,在这种情况下还要增加官员的俸禄,就必然会加重人民百姓的负担,人民对「高薪」的举措就会产生不满。所以「高薪养廉」的另一个前提就是必须「少其吏」,也就是使官员的人数减少。

《群书治要●刘廙政论》中阐述到:「知重其禄而不知所以少其吏者,则竭而不足。」知道增加官员的俸禄,但是不知道精简官员的数量,就会使国家负担过重,财力就会空虚不足、入不敷出。所以必须精简人员,「使人当於事」。《群书治要●袁子正书》也记载,明智的君主设立官位,都是使人和事相称,不会让人浮於事。人和事相称,官吏数目减少,人民的数量就会增多,从事农业的人多了,物质基础就丰厚;另一方面官吏的数目减少,即使提高官员的薪俸标准,但整体所需的薪俸数目相对而言却是减少的,这样就不至於给人民造成过重的负担。《群书治要●魏志》也说:「除无事之位,损不急之禄,止浮食之费,并从容之官,使官必有职,职任其事,事必受禄,禄代其耕,乃往古之常式,当今之所宜也。」撤除无事可干的职位,减省不急需的俸禄,停发不做事、白领俸禄之人的费用,撤并无事可做的官员。让每一位官员一定有职责,有职责均需承担事务,承担事务一定要接受俸禄,用俸禄代替耕作,这是古代的常规,也是当今社会应该采取的原则。

反之,如果不能精简机构、减少官员的数量,由於职位很多,官员数目庞大,人浮於事,结果官员的俸禄都很微薄,不足以维持自己及家人体面的生活。他们对自己的收入不满意,就可能出现贪污受贿、与民争利的现象。所以,只有精简官员,使人当於事,俸禄充足,官员不必与民争利,官员腐败还会付出很大的代价,他们就会珍惜职位并廉洁奉公,从而走向一个良性循环。

最后,提高官员的责任感和道德感,以尽其力。《群书治要●刘廙政论》指出:「知少其吏,而不知所以尽其力者,则事繁而职阙。」知道增加官员的俸禄,也知道精减职位、减少官吏,但是如果不懂得如何使官员竭尽全力的尽好本分,事情就会繁多而显得职位短缺。所以在精简机构、减少官员数目的基础上,还要提高官员的责任感,让他们能够竭忠尽力、负责、高效的完成自己的工作,这样才不致於显得人手短缺,「高薪养廉」才能行得通。

在古人看来,高薪对於养廉是必要的,但是也同时看到「欲是深渊」,如果缺少道德教育,高薪不仅不会达到养廉的效果,还可能走向骄奢淫逸的反面。例如,《群书治要●文子》说:「生而贵者骄,生而富者奢。故富贵不以明道自鉴,而能为非者寡矣。」所以,在高薪的基础上,还必须加强对官员进行道德教育。因为虽然官员的数量减少了,但是如果官员的贪心很重,欲望没有止境,不知道节省财力物力,那么百姓竭尽全力也无法供养做官之人,结果仍会为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,也会为自身招致灾祸。

所以,要实现「高薪养廉」,既要做到精简职位,还要对官员进行官德教育,使官员明白长久保持富贵的道理:「君子以俭德避难,不可荣以禄。」(《群书治要●周易》)。「在上不骄,高而不危;制节谨度,满而不溢。高而不危,所以长守贵也;满而不溢,所以长守富也。」(《群书治要●孝经》)。「位也者,立德之机也;势也者,行义之杼也。」(《群书治要●中论》。这样,才能使官员做到凡事节约而不奢侈浪费,并能控制自己的欲望,把职位、权势做为建立仁德、施行道义的工具,而不是骄奢淫逸的资本,从而避免身败名裂乃至「富(贵)不过三代」的悲剧。


三、结语

《群书治要》对「高薪养廉」问题的论述深入而全面,从中我们不难体会,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,累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。正如习总书记在二0一四年十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所强调:「历史是最好的老师。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,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,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,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,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。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、政得其民,礼法合治、德主刑辅,为政之要莫先於得人、治国先治吏,为政以德、正己修身,居安思危、改易更化等等,这些都能给人们以重要启示。治理国家和社会,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,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做为今天的镜鉴。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。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,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,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。」

学习这一段讲话,学生的第一感受就是:习主席在呼唤《群书治要》!《群书治要》做为中华优秀传统治国理政思想的精粹集成,对习主席所提及的种种问题,都有全面而深刻的阐述。学习《群书治要》,可以引导人们深入反思社会腐败的根源及其对治、加强官德修养之於国家兴亡的重要性,以及传统文化与圣贤教育的本质蕴涵和当代价值等问题。历史证明,中国传统政治是建立在「圣贤教育」基础上的「圣贤政治」,所有的制度建设和改革,都是围绕著如何把人培养成为一个好人而设计的;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重视伦理道德教育的圣贤文化,以净化人心、长善救失,培养圣贤君子为核心要务。因此,忽视了圣贤教育的制度改革,不仅无法挽救因人的良心泯灭而出现的种种社会问题,反而还会产生「法出而奸生,令下而诈起」的弊端。忽视了圣贤教育的文化建设,不仅无从实现身心和谐、家庭和谐、社会和谐、世界和平的良好愿望,反而还会使人们的人生观、价值观严重扭曲,导致「上下交征利,而国危矣」的后患。

正如师父上人多次强调:《群书治要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,它所承传的圣贤文化教育思想,不仅是中华民族自立於世界强国之林的重要文化命脉,也是全人类各民族实现和平发展的智慧源泉。《群书治要》至珍至贵,果能深解落实,天下太平,个人幸福,自然可得。因此,二0一0年,师父上人委托世界书局重新影印出版《群书治要》一万套,组织学生们编写了《群书治要三六O》系列丛书,并译成英文,赠予马来西亚首相、斯里兰卡总统和印尼、澳大利亚及日本前首相、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使等世界各国有缘的领导人共同学习,结果受到一致好评。我们有理由相信,《群书治要》的普遍弘扬,不仅有助於中华民族圆满伟大复兴的「中国梦」,而且定将贡献於国际社会实现协和万邦、世界大同!

惭愧不肖学生  刘余莉  顶礼敬呈
二O一四年十二月十日

净空老法师评语:

刘余莉同学的报告非常重要,我们这个社会现在的大病,这个报告都说出来了。这病怎么个治法?《群书治要》能治。所以《群书治要》现在被发现了,而且大量的印刷流通,受到各界人士普遍的爱好,这是非常好的一个现象。怎样把这部书讲清楚、讲明白、讲透彻,这是现前最重要的一桩大事。我们这些年来提倡汉学院,在访问巴黎的时候,我跟罗贝尔教授谈到这个问题,那就是我们要有一批好老师来讲解、来传授,这部书的确可以救国家、可以救世界。跟我们接触的人,我们介绍这本书,没有遇到过不欢喜的,没有遇到过反对的,这就是说明这部书是现在一切人之所爱,一切人必须要学习,无论哪一个行业。这里面教导内容非常丰富,从我们个人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,理论、智慧、方法、效果、经验全在其中,真正是人类无价的瑰宝。我们一定要非常非常重视它,努力来学习,贡献给国家,贡献给全世界。这一次到人间来,就没有白来,这一生非常有意义、有价值,我希望我们同学们共同勉励。

延伸阅读: 为我是中国人、我是念佛人鼓与呼

以上资料来自:
《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~学习班心得报告选编(第一册)》,香港佛陀教育协会恭敬整理,印赠处:马来西亚净宗学会 (92, Jalan Pahang, 53000 Gombak, Kuala Lumpur, Malaysia),承印处:福峰彩色印刷有限公司,2016年7月版本
***  备注:
以上问答每一字一句皆来自《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~学习班心得报告选编(第一册)》一书,完全不含个人意见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