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 July 2023

三时系念法事讲解

第四集
新加坡1994/6


诸位法师、诸位同修:

请掀开经本第三十六面,我们看最后的两行,这首偈子:

【便就今朝成佛去。乐邦化主已嫌迟。那堪更欲之乎者。管取轮回没了时。】

这是中峰大师对我们提出最好的警策,告诉我们这个成佛的机缘是非常的难得。开经偈:「百千万劫难遭遇」,那是当年武则天为《华严经》所题的。这一个法门要跟《华严经》相比,尤其殊胜,这个话不是我在此地随便说的。隋唐时代,中国、高丽(就是现在的韩国)、日本,许多大德几乎是一致的看法。诚如彭际清居士所讲:「这是无量劫来,希有难逢之一日。」遇到这个法门,无量劫希有难逢,不止百千万劫,一定要珍惜这个因缘。

所以,大师教给我们,『成佛』今天就去!『今朝』就是今天。换句话说,我们一定要在一生当中成就,不要等来世,不要等后世,这一生当中就把这个事情办得圆圆满满,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已经嫌我们太迟了。阿弥陀佛建立西方极乐世界现在已经十劫了,十劫你才来,这已经是嫌迟了。『乐邦』就是极乐世界。『化主』就是阿弥陀佛。我们现在去,他老人家都嫌晚了。这一生不去,那当然更是违背阿弥陀佛的本愿,阿弥陀佛对我们的期望。

底下两句,一般讲通宗、通教,把一生给耽误了,真可惜。『那堪更欲』,「欲」是想要。『之乎者』,之乎者也,这是指研究经教;研究经教是很耽误时间,这是真话。经教,我过去在讲席里面说过很多,就像教网一样,经教像罗网、像迷宫,钻进去之后,再想钻出来,相当不容易。这句话是说许许多多人迷在教海之中,把大好的光阴耽误了。这多可惜!

『管取轮回没了时』,是说这些人的结果。说实在的话,古德也是这么说,通宗通教未必能了生死、出三界,这些话都是真实的。

下面是这一首偈的开导,也就是这一首偈的说明:

【原夫遍十方是极乐世界。山光水色。似空合空。尽大地是清泰故乡。华笑鸟啼。如镜照镜。】

这二句对的非常之好,也是把宇宙人生的真相一语道破。我们会不会?如果不会,不要紧,就怕误会,误会麻烦就大了。会了,很好;不会,也不要紧,万万不能误会。因为这两句话很容易发生误会,「十方都是极乐世界,尽大地都是清泰故乡」,清泰故乡也是极乐世界,那我们还要不要往生?就怕发生这个误会。所以古人告诉我们「生则决定生,去则实不去」,这两句话也是说的事实真相,可是也容易引起人的误会。「去则实不去」,根本没有去,我还念佛干什么?

这些话实实在在是不可以对初学人来说的,怕的是产生误会。对于老修,对经教上有相当的素养,那是没有问题的,多少他能够懂得这里面真实义,这是从理上讲的。理事是一不是二,但是要悟了才是一,明白了才是一。我们没悟,还在迷惑之中,理跟事看起来不是一致的。因此,我们为什么听了这些开示会产生误会,原因就在此地。我们是在迷,不是在悟,不晓得性相一如,不晓得理事不二。假如真的晓得了,真的明白了,我们就不是凡夫了,那是菩萨了。明了就是佛菩萨,不明了就是凡夫,凡夫跟佛菩萨差别就在此地。所以,这些话是明白人说的话,我们听不懂。

【自是不归归便得。】

『归』是回头。换句话说,是我们自己不肯回头,这一回头就得到了。现在这个问题关键就在这个「归」字。

诸位同修们,你们大家都是很虔诚的佛弟子,我这一次在佛七当中,看到作佛的弟子,一入佛门先求「三归依」。大家都受了「三归依」,归了没有?归就得了。从哪里归?从娑婆世界归极乐世界,今天我们讲的主题是这个。我们要回归极乐世界,娑婆世界要离开才行。对这个世界还有留恋,还有牵挂,还舍不得放下,那就是「自是不归」,没有归。

何况「三归」里面,我们解释的很清楚,很明白。我们要从迷惑颠倒回头(回头就是归),依自性觉,觉而不迷,这是「归依佛」。从错误的想法、看法回头,依正知正见,这是「归依法」。我们真的归依了,真的有依靠!从身心一切污染(烦恼就是污染),心里面有贪瞋痴慢,有是非人我,有忧虑牵挂,这都是污染。心污染了,诸位想想,身怎么能不污染?我们要想身清净,先要心清净;心清净,身自然就清净了。所以从一切污染回过头来,依清净心,依平等心,我们晓得从哪里归。这一归,「归便得」,「得」什么?得「觉、正、净」,一回头就得「觉、正、净」。「觉、正、净」是我们自性三宝,是真正的归依处。「觉、正、净」圆满了,就叫成佛了,这是佛法的大纲领,总方向。

我们今天确确实实是业障很重的凡夫,用通途的方法,我们做不到,我们有困难。佛教给我们念佛求生净土,我们只要用这个方法,舍弃娑婆,归向西方,「觉、正、净」你也就得到了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「觉而不迷,正而不邪,净而不染」,一到那里就得到了,「归便得」!这在佛法里面称之为「易行道」。易行道是对其他法门说的,其他法门是难行道,这个方法容易。下面是比喻:

【五湖烟景有谁争。】

中国大陆我们向来一般称「五湖四海」,这就是称中华的国境。这句话的意思,实在就是形容「回头就是」,只要我们肯回头。这个就是解释第一句「便就今朝成佛去」,这一「归、得」,就是成佛去了。

【黄金臂昼夜常垂。惟许行人独委。】

『黄金臂昼夜常垂』,这是乐邦化主,阿弥陀佛垂着手臂接引。我们修净土的同修们供养的西方三圣,我们供的佛像多半都是西方三圣站着的像,阿弥陀佛垂着手臂接引,这个叫「垂手接引相」。我们见到这个相,念佛的心格外的恳切,佛垂手在那里接引我们,我们还不赶快回去!有这个意思在。

『惟许行人独委』,「行人」是修行人,是发愿求生净土的人。「独委」,就是一心委身归命的意思。「委」就是委托,我把我的生命委托给阿弥陀佛,通常我们讲「一心归命」,就是这个意思。

【白玉毫古今不昧。】

这一句是说阿弥陀佛白毫放光,佛光注照十方世界,接引一切愿生的众生。只要你发愿往生,佛光就注照你,就加持你。佛的慈悲达到了极处,问题就是我们肯不肯去。

【全凭愿者承当。】

换句话说,「佛接引众生」是决定没有问题,不需要怀疑的。现在问题在哪里?在我们肯不肯去,愿不愿意去,是不是真的想去,问题在这里。

【所以道。万法是心光。诸缘惟性晓。本无迷悟人。只要今日了。】

这几句话说得太好了!理事都说到究竟圆满,要以现代科学家的眼光来看,那真正是不可思议!『万法是心光』,科技一直发展到现代才发现,比过去进步很大。过去总还认为物质是确实存在的,纵然最小,小也存在,像科学所讲的原子、电子、粒子、基本粒子这些东西,它还是一个物质。而近代科学家发现,原来不是的,是波动的现象。换句话说,根本就没有物质的存在,物质是波动现象所产生的,这就是「心光」,一直到近代科学家才发现。所以,我们佛门讲十法界依正庄严就是心光的波动,宇宙是这么一个现象。

『诸缘惟性晓』,真性、习气全是属于幻觉。这个事实,佛在《楞严经》、《圆觉经》上说出了真相。《圆觉经》虽然不长,里面所说的道理,事实境界,几乎跟《楞严经》完全相同,所以《圆觉》可以说是「小楞严」。

『本无迷悟』,「本」,就是在真心本性上没有迷悟,迷悟都不是真实的。因为众生有「迷」,所以佛才相对建立一个「悟」。迷没有了,迷没有了还有一个悟,那就又坏了,那就变成「头上安头」,毛病又出来了。诸位要晓得,迷没有了,悟也不存在。就好比一个人生病了,病了要吃药;病好了,药也不要了,药就没有了。病好了,再天天吃药,这个人不又吃出病来了。这个比喻,诸位细细想想不难懂。所以没病的人,也没有药,有病才需要药;药治好了病,药也不要了。就是这个道理。

所以,佛在《金刚经》上说:「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。」佛法是干什么的?帮助你破迷的。你开悟了,迷没有了,佛法也不要了。再执着佛法,又迷了,迷到佛法里面去了。所以佛说法不容易,怕世间法你舍掉了,你又迷了佛法,那佛就喊冤枉!这个佛法也不能执着。我们现在迷要用它,觉悟了不用它,也把它舍弃掉了,这就是对的。所以六祖大师讲:「本来无一物。」「本来无一物」也没有,如果你要执着「本来无一物」,你又有一个毛病了,又有一个执着。所以,到最后给你讲:「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」、「开口便错,动念皆乖。」这个东西开不得口,一开口就错了,一动念也错了,不能够动念的那个境界才是真实的,所以「本无迷悟」。

【只要今日了。】

『了』,就是完全明白了。所以大家要晓得,学佛学什么?学作一个明白人。明白什么?明白自己,明白自己生活的环境,如此而已。果然明白了,就称你作佛,称你作菩萨;你不明白,就叫你做凡夫,就这么一回事而已!佛法里面没有迷信,佛法是破迷开悟。

佛说世间所有一切苦难根源,就是从迷来的,你不明白自己,不明白宇宙的环境,你就有痛苦,你就有灾难。如果真相完全明白了,你这个苦难、灾难完全都消除了,所以叫「离苦得乐」。佛法真乐,这个不是假的。世间人这个乐不是真的,佛法乐是真的。世间之乐,为什么不是真的?因为他迷,他还没明白,所以那个乐不真实,乐里有副作用。只有明白人,这个乐里没有副作用,那才叫真乐。所以这个「明了」非常重要。


【琉璃池上悬明月。菡萏华间戏水禽。】

这两句是形容明白人生活的快乐。『琉璃池上悬明月』,这一句是形容「明心见性」,就是对于宇宙人生,也就是对于自己以及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完全明了,就是这个意思。禅家讲「明心见性」,这个话一般人听不懂,不知道「明心见性」是什么意思。『菡萏华间戏水禽』,这一句是「游戏神通」,你看这个生活多自在!多惬意!这是真乐。

【是心是佛将心念。】

我们先看这一句。「念佛成佛」这个法门,它的理论就是《观无量寿佛经》上讲的两句话:「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。」释迦牟尼佛在《观经》上为我们说出来的,这两句实在讲就是「念佛成佛」最高的理论依据。这两句话要是明白了、懂得了,你对这个法门绝对不会怀疑。所以,第一句『是心是佛』,『将心念』这三个字就是「是心作佛」。我们的心本来是佛,现在又念佛要作佛,哪有不成佛的道理!决定成佛。

何况佛在大乘经上常讲:「一切法从心想生。」这一句话要紧!法相唯识宗的经论可以说就是解释这一句,几十部几百卷的经典都是在解释这一句话。一切法,确确实实从心想生,我们想佛就作佛,想菩萨就作菩萨,想什么它就变什么。因此,大乘佛法修行里面,观想就非常重要,因为「一切法从心想生」。你要懂这个道理,你们不要去想苦,想苦,苦就来了,那怎么不苦?想灾难,灾难就来了。想老就老了,想病就病了,想死,焉能不死!想什么就变什么。所以,一天到晚胡思乱想,这是心理不健康。我们讲心理卫生,这是心理不卫生。为什么不想阿弥陀佛?想阿弥陀佛,你决定往生成佛。同样是在想,为什么不想去成佛?却要去想老、想病、想苦这些无聊的事情,大错特错!

你们这些同修,我们的缘分很深,今天参加这一会,一个佛七打下来,果然再不胡思乱想了,你们这个法会七天的受用就不可思议,这七天的法会确确实实带给你身心健康,长生不老,这一点都不假。明白这个道理,有理论的依据。所以,不要胡思乱想,让自己的心清净,让自己的心里面没有杂念,没有妄想,没有分别、执着,没有烦恼,心常清净。要想,就想一句「阿弥陀佛」。

「阿弥陀佛」是我们真心自性的德号,这个名号它的含义、它的解释不能在此地细说,因为解释这个名号,七天都讲不完。我们在《阿弥陀经疏钞》里面讲过,在《阿弥陀经要解》里面也讲过,这些录音带此地都有,诸位有兴趣的话,你可以把这些录音带找到多听几遍,你就明了了。「将心念」这个很重要。「是心是佛」,这是性德,「将心念」是修德,性修不二。

【念到心空佛亦忘。】

这就是刚才讲的病好了,药也不要了。佛号是药,病好了,药就不要了,佛也没有了,这是我们真如本性圆满的显露。
  
【撒手归来重检点。】

『撒手归来』,是回归自性。重新再检点,那个境界跟以往完全不一样。以往是「迷而不觉,邪而不正,染而不净」,现在完全回过头来了,是「觉而不迷,正而不邪,净而不染」。

【华开赤白与青黄。】

这一句是形容「法尔自然」的现象,回归到法尔自然。『赤白与青黄』,四色莲花是《阿弥陀经》上讲的,用这个来作比喻,这是自然的。这个话如果还难以体会,我们现代人常说自然生态的平衡,自然生态平衡就是佛经上讲的「法尔自然」的意思。我们今天观念当中,这个生态平衡只指这一个地球;地球以外的外太空,我们知道的并不多,我们的智慧、能力还达不到。佛经里面讲的境界是尽虚空、遍法界,要能保持这一个平衡,才叫真正的平衡。这就是「华开赤白与青黄」这一句所表的深义,这个意思是无量的深广。

后面这一段开示,就是解释这四句偈。

【教中道。】

『教』就是经典,佛在经典里面这样说。

【惟心佛亦尔。惟佛众生然。心佛及众生。是三无差别。】

这四句是佛说的经文。『惟心佛亦尔,惟佛众生然』,这个「心」是讲的体,我们今天所说的「本体」,《起信论》里面所讲的「本觉」。佛是现相,心性在觉而不迷的时候所现的相叫佛。众生也是真心所现的相,这个相是迷的时候现的相。觉的时候现的相叫佛,迷的时候现的相叫众生。因此佛跟众生都是心,一个是悟的相,一个是迷的相。生跟佛都是现相,都是作用。体是一个,体上没有迷悟,就没有觉迷;相上有迷悟。因此,『心佛及众生,是三无差别』,一而三,三而一,所以众生一定能成佛。为什么?「心、佛、众生」是一体的,哪有不成就的道理!现在关键是要把这三个分清楚,什么是佛?什么是心?什么是众生?我们把这三个搞清楚了,修学就有了下手之处。

【所谓心者。心有多种。曰肉团心。乃现在身中。父母血气所生者是。】

第一是『肉团心』。这个「心」,就是我们身体里面的心脏,这个东西也叫「心」,这个心不管用。佛经里头讲的心,不是说的这个心。

【曰缘虑心。即现今善恶顺逆境界上种种分别者是。】

第二是『缘虑心』。缘虑心是能够思惟想像的,现在人以为这是脑。就是你能够思惟,能够想像的,你把这个东西当作「心」,这也不是真心。

【曰灵知心。】

第三是『灵知心』。「灵知」是灵敏觉知,这才是真心。

大师在此地说的简单,大乘经上说的心就说得很多很多,不止这三种。但是说得再多,也不出这三个范围。既然不出这三个范围,说这三种就可以把经上所讲的种种心都包含了。

【是混千差而不乱。历三际以靡迁。】

第一句讲它不乱,第二句讲它不变。也就是我们常讲「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,不来不去」,就是这个意思。这是真的,这一点不假。

【炳然独照。卓尔不群】

这两句是形容它是独立的,它不会随任何境界转的,这是真心。我们有没有?有,个个人都有。有,你不知道!你用不用它?一天到晚都用它,你要睡觉作梦都用它。虽用它,也不知道这个东西是真心,冤枉不冤枉!天天用妄想心,用缘虑心,不晓得用真心。这两句关系很大。

『炳然独照』,「炳」是火烧得很盛的样子,在此地是比喻我们的真心灵知独立,不受任何干扰。这个事情,世尊在楞严会上用了很长的一番开示,《楞严经》上很有名的「十番显见」,就是解释这一句话,解释这八个字的。当时波斯匿王听清楚了,他快乐的不得了。为什么?找到真正的自己,原来真正的自己是不生不灭。生灭是幻相,轮回也是幻相,真正把自己找到了。

「灵知心」是什么?佛用最浅显的话,为我们说出六根的根性。六根的根性是真心,就是真如,就是本性。六识是妄心,六识是前面的缘虑心。我们要把它辨别清楚。佛菩萨是真心作主,缘虑心作用。好比真心是主人,缘虑心是它的佣人。佛菩萨自在!我们凡夫缘虑心当家,就是佣人当家,主人听佣人摆布,可怜!苦!颠倒!佛经常讲:「迷惑颠倒。」你迷在哪里?你颠倒在哪里?你不知道。佛为我们这一说出,我们晓得我们迷在哪里,我们哪里颠倒了,这才知道了。

所以,佛教给阿难尊者,《楞严会》上是阿难尊者当机,阿难尊者是代表我们大众,给阿难说就是给我们说,教我们「舍识用根」。「舍识」,不是不要识,不要不行,不要就不起作用了。要!要它作佣人,我自己作主人,这就对了。「用根」,就是根是主人。所以教给我们,眼见色要用「见性见」,那是真的,你就会用真心。不要用「眼识见」,「识」是什么?识有分别,识有执着。性没有分别,没有执着。所以佛说我们睁开眼睛第一念是「见性见」,眼睛一张开像一面镜子一样,外面东西照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还没起心、还没动念,所见外面的境界相叫「实相」,是平等相,是清净相,是真实相。第二个念就坏了,第二个念是什么?你家奴才当家了,奴才分别这个好、那个不好,就有了分别,有了执着,那是缘虑心,所以我们自己当不了家。第一念是主人,第二念奴才就当了家,主人就不起作用,这才有轮回,这才有生死,这才有无尽的苦难。

我们果然做到眼见色、耳闻声、鼻嗅香,六根接触六尘境界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不起心、不动念,没有分别、没有执着,就是佛菩萨,就得大自在,就是真正的解脱。所以佛在经上常讲凡夫被烦恼所系缚,好像烦恼是绳索,把你捆绑得不能自由。谁捆绑了你?没有人,就是你那个缘虑心,你那个妄想心。

佛菩萨得大自在,妄想心变成他的受用,自受用、他受用。教化众生要用妄想,不用妄想的话,就是「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」,怎么能教化众生?所以众生说这是毛巾,佛也说这是毛巾。佛有没有执着?佛没有执着,佛是随顺你的执着而执着,这就是佛他的灵知心作主,缘虑心起用。我们凡夫是缘虑心作主,灵知心不见了,没了;不是没了,是忘掉了。虽然存在,没有人注意它,把它疏忽掉了,就是这个情形。

【在圣不增。在凡不减。】

『圣』是佛菩萨,佛菩萨没有加一点点。我们博地凡夫乃至于地狱众生,也没有缺少一点点,完全是平等的。诸佛菩萨觉悟了,这个菩萨是大菩萨,明心见性的菩萨觉悟了,佛不得已给他取个名字,不取名字就不好说法。在教学上,名相是教学的工具。它不是目的,是工具。目的达到,这个工具就不要了,这就是《金刚经》上讲的:「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。」你要知道这个东西是工具。所以,「觉悟」给它取个名字,叫「心」,叫「性」,真心本性。迷了的时候,叫它做「识」。经里面最后的一行:

【众生迷之。便成妄识。】

这是佛家的名词,叫它做「识」。法相唯识里面讲「八识」,八个识。由此可知,「心」、「识」原来是一不是二,只是迷悟。给它取个不同名字,悟了叫「心」,迷了叫「识」。「识」就是前面讲的「缘虑心」,「心性」就是前面讲的「灵知心」,就这么回事情。

【是以佛即众生。】

因此,佛就是觉悟的众生。

【众生即佛。】

众生是迷惑颠倒的佛。

【且心外无佛。亦无众生。】

佛跟众生都是真心变现出来的相分。

【唯迷悟之有间。故凡圣而迥异。】

迷悟虽然是一体,但是你不知道是一体的时候,那个受用差别就很大。差别在哪里?众生是苦不堪言。这种苦,我们大家亲身感受日子过得好辛苦,人人都苦,没有一个不苦。我们贫穷人苦,你去问问富贵人,富贵人他有他的苦处,他比我们还苦,一点都不假。贫穷人忧虑,忧虑什么?没饭吃,没衣服穿,没房子住。富贵人比我们还要忧虑,忧虑什么?忧虑怕钱财贬值,怕房子被火烧掉,怕遇到强盗、土匪,他的忧虑比贫穷的人忧虑还要多,还要可怜,还要苦。没有一个不苦。人间苦,天上作了天王还苦。佛在经上讲天王怕阿修罗抢他的位子,阿修罗也跟他打仗,他也苦不堪言。佛说六道都苦,这是真的,一点都不假,要把苦的根源找出来。所以,迷就有苦,觉悟了苦就没有了。

【岂知心佛众生。三无差别。】

这是讲的事实真相。

【永嘉云。梦里明明有六趣。觉后空空无大千。】

永嘉大师在《证道歌》上有这两句:「梦里明明有六趣,觉后空空无大千。」「梦」是迷,迷的时候,真的一点不假,有六道轮回;悟了之后,就没有了。我们要问,悟了之后是不是轮回真的就没有了?不是的。你要认为悟了之后,这个轮回真的没了,你这个想法是错误的。轮回没有,是在我们自己观念当中没有了。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,不是「事」没有了,是我「心」里没有了。事上有轮回,我心里没有轮回,我在轮回里面就游戏神通,自由自在,想到哪一道就到哪一道,想现什么身就现什么身。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身,你们在《普门品》里念过,这叫「游戏神通」。

我再举一个比喻,一般人作梦,不知道自己在作梦,所以在梦里面生烦恼。有一些人,少数人作梦的时候知道我在作梦;既然在作梦,就不妨继续再做下去,快快乐乐做下去,那个梦就不一样,没有苦了。他知道了,他觉悟了。觉悟之后,就是《华严经》上讲的「理事无碍,事事无碍」。当你迷而不觉的时候,理跟事有妨碍,事跟事有妨碍,样样都是障碍,那就苦了。悟了以后,事事无碍,所以神通自在。

「神通」,诸位也要搞清楚,绝对不是现在一般人观念当中迷信的那些神通,佛经上讲的不是这个意思。「通」是通达,没有障碍,样样明了,样样清楚。「神」是神奇莫测,普通一般人常识想像不到的。他真的自在无碍,这个境界叫「神通」。所以「神通」的意思非常之广泛,非常的深远。

【既然如是。则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。有世界名曰极乐。其土有佛号阿弥陀。今现在说法。总不出唯心净土。本性弥陀也。】

这就是净宗常讲的「自性弥陀,唯心净土」,理事才能够圆融,这才是事实真相,我们念佛人不能不知道。清楚了,明白了,我们念佛自自然然就不会怀疑了,心就清净,心就定下来了。下面有一首偈:
  
【大圆镜里绝纤埃。】

『埃』是尘埃,『大圆镜』是比喻真心本性。「大」是广大而没有边际,「圆」是圆满,「镜」是比喻照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尽虚空、遍法界,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没有一样不清楚,这叫「照见」。所以,佛法修持到了高级的修学,不能用思惟,不能用想像,不可以分别。换句话说,缘虑心完全舍弃,纯一真心,这是「照见」。落在思惟里面,就有界限,就不会圆满,你能够明白的是局部,很小的一部分。

所以佛法教我们修定,定中的境界,这个定心没有分别,没有执着,他的真心容易现前。定中是有境界的,就是十方世界,过去、现在、未来都在定中看见。这个定要愈深,见的境界就愈广,那个境界叫「现量境界」。亲眼见的,那不是推测的,不是想像的,是亲眼所见的,所以定里有境界。这个境界现前,不能分别,不能执着。一执着,你着魔了;一执着,你心就坏了,真心就没有了,妄心当家,就着魔了。

所以无论什么境界现前,佛在《般若经》上教给我们一个总纲领: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统统不执着就对了。何况这些境界相,它是会变化的。为什么会变化?因为它从心想生。一切众生,那个妄想无量无边,千变万化,所以这个境界相,它不是一定的,它是会变的,都是幻相,不必去计较,不必去执着。

【碧藕华中有圣胎。】

这是比喻,就像经上所讲的净极光通所现的清净宝相。这是讲西方极乐世界的状况,你在清净心之中能够见得到。

【遥望金沙池沼外。宝光常照玉楼台。】

这两句就是赞美西方世界环境的优美。

【十方三世佛。阿弥陀第一。九品度众生。威德无穷尽。我今大归依。忏悔三业罪。凡有诸福善。至心用回向。愿同念佛人。感应随时现。临终西方境。分明在目前。见闻皆精进。同生极乐国。见佛了生死。如佛度一切。无边烦恼断。无量法门修。誓愿度众生。总愿成佛道。虚空有尽。我愿无穷。】

这一段是发愿回向偈。这里面有一句很重要,「我今大归依,忏悔三业罪」,这两句很要紧,这两句是这一篇关键的所在。什么是「大归依」?我们真正发愿求生净土,这一念就是「大归依」,无上的归依。怎样「忏悔三业罪」?念佛。经上讲得很清楚,诚心诚意,也就是我们用真诚心、清净心、恭敬心念这一句佛号,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。念佛灭罪,这个效果功德之大,不可思议!诸位要是看莲池大师在《阿弥陀经疏钞》后面往生咒的那一部分的开示,你就了解,他说得很透彻,引经据典,告诉我们念佛功德不可思议。所以一定要以真诚心,求生西方。

【法宝实难量。】

这是赞三宝里的法宝,赞法宝,『法宝』是经典。佛现在不在世,我们唯一依靠修学的,就是佛留下来的这些经典。『量』是思量,难思量就是不可思议。真正不可思议,将宇宙人生的实相讲得这么清楚、这么明白,实在是难得。

【如来金口宣扬。】

这些经典是佛说的。

【龙宫海藏散天香。】

这是当年世尊说法,大龙菩萨是一个有心人,他老人家把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,都收藏在龙宫里面。所以,龙宫的图书馆,才是最完全的。龙树菩萨曾经去参观过,见到佛所说的一切经。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有多大的分量?他告诉我们有「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,一个四天下微尘数品」。这一部经要是拿出来,我们整个地球都都容纳不下。所以他从龙宫里面带出来这个《华严经》,就是我们现在所读的这个本子,这个本子叫下本。下本是《华严经》的大纲,不是全经,是大纲,有十万偈,就是我们现在读的这个本子。全本在龙宫里面,我们这个世间人受不了,太大太大了!这是赞叹他。

【觉者诵琅涵。】

唯有真正觉悟的人,才欢喜接受,才肯去读它。读它,真正觉悟的人,真正聪明人。

【玉轴霞条金写字。】

这是赞叹我们世间对这个经典的宝贵,看到这个经典非常尊重,把它当作珍宝来看待。『玉轴』,从前经典是卷子的,像我们现在画画的卷子,卷当中这个轴是玉的。『霞条』是绢,绢是丝织品,用金粉写在卷上,这是对经典的宝贵。

【似排秋雁成行。】

这一句是形容书法写得非常精美,一行一行,整整齐齐,就是赞叹经卷之美。

【昔因三藏取来唐。】

这是用玄奘大师作代表,过去唐朝时玄奘大师到印度把这个佛经带到我们中国来,三藏取经大家都知道的。

【万古为敷扬。】

流通万世,广利众生,就是这个意思。

末后有一段开示,是大师苦口婆心的劝导我们。

【愿如日月灯光明。】

『日』是光明的,『月』是光明的,『灯』也是光明的,用三个比喻无所不照。日照白天,月照晚上,日月照不到的灯可以照到,这就统统都照到了,所以用日月灯光明遍照。

【依光照烛见分明。】

「日月灯」就是比喻佛所说的经教。我们唯有得到佛的经教,就像得到日月灯的光明,我们把人生,我们把世界,我们把宇宙的真相,这才慢慢的看清楚了,看明白了。

【行者方能达前境。】

我们修行人才能达到我们理想的愿望,达到我们修学的目标。

【是以念佛之人。若不发愿往生。纵有功行。亦成虚设。以不顺佛故。】

这句话非常要紧,这个法门真信切愿,老实念佛。如果没有愿,佛念得再好,也不能往生;不能往生,就是不顺佛愿。佛的愿望是希望我们快快生到极乐世界,佛对我们的教导,也是希望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圆满成就。如果我们对这个世界还有所贪恋,还不愿意专心一意求生净土,这是违背了佛的希望,违背了佛的教导,这是我们不可不知道的。真正明白了,当然我们会顺佛的愿望,顺佛的教导,不辜负佛菩萨对我们的大恩大德。好,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。

延伸阅读:三时系念法事讲解(第5集)

以上资料来自:
《三时系念讲解》,讲述及著作者:净空法师,流通处:华严净宗学会(48, Jalan BS 14/1, Taman Bukit Serdang, 43300 Seri Kembangan, Selangor),承印者: 立成印务有限公司
***  备注:
以上问答每一字一句皆来自《三时系念讲解》一书,完全不含个人意见。 
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