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5 July 2018

【慢其先生。叛其所事。】

慢其先生。
【解释】轻慢教导我们的师长。
【分析】所谓的先生,就是传授道理、教导学业、解除疑惑的老师。父母亲生下我的身体,更须倚靠先生来成就我的学业,所以对他的尊敬要和对待君王父母一样重要。现代人请老师教育孩子,往往只是流于形式,吝啬钱财、欠缺礼数,甚至出言不逊,礼貌违反常态,故意轻视老师,这种人和禽兽并没有差别。
【故事】有一户农家生了一个儿子,希望老师教导孩子读书的心意非常殷切,但他对待老师却非常随便而不尊敬,饭菜只有简单的蔬菜,礼金也给得很少。老师尽心教了很久,但孩子阅读他人文章时,都能够清楚地瞭解,等到自己做文章,就没有一篇可取的,这实在是一件奇怪的事。后来这孩子只好从事农业,无法进取功名。

叛其所事。
【解释】背叛自己所应服事的上级长官。
【分析】事,是指下位者奉事上位的人,例如下属对长官,士兵对将帅,仆妾对于主人都称为事。所谓叛,不一定是很明显的背叛违逆,只要是上级危急时不主动帮忙,利害关头不去关心,就叫做背叛。
【故事】三国时代,吕布奉事丁原就像自己的亲长,后来替董卓杀害丁原。既已奉事董卓,并发誓成为义父,竟又替王允杀他。后来他被曹操军队捉住,曹操原想让他活命留用,刘备说:‘明公难道没有看见吕布是怎样对待丁原和董卓的吗?’曹操醒悟,下令缢杀吕布。


以上资料来自:
《太上感应篇白话精简本》,承印处:福峰图书光碟有限公司, 流通处:莲池净宗学会(No.16, Jalan Temenggung 19/9, Bandar Mahkota Cheras, 43200 Batu 9 Cheras, Selangor),2008年12月恭印

***  备注:
以上的内容每一字一句皆来自《太上感应篇白话精简本》一书,完全不含个人意见。


净空老法师讲述

这是恶行之中的大恶。
“先生”,指老师。注解说:“先生者,所以传道、授业、解惑者也。”佛家讲:“人的生命得自于父母,慧命得自于老师。”一个人如果有慧命,生生世世必定不堕三恶道。如果认真修学,还能超越六道轮回,超越十法界。由此可知,慧命比生命更重要。佛菩萨是我们的老师,长养我们的慧命,恩德超过父母。
佛教诫末法众生,如果想使自己的道业有所成就,首要条件是“亲近善友”。南传经典也如此说。佛在《阿难问事佛吉凶经》中教导我们:“亲近明师”。“明师”就是大乘经所讲“善友”、“善知识”。古人修学,必待自己的道业真正成就,方才离开老师。什么是“成就”?佛法有标准:第一、以解门讲,要有能力辨别真妄、邪正、是非、善恶、利害;第二、以行门讲,要有定功,不受外境的干扰、诱惑,也就是“外不着相,内不动心。”具足这两个条件,才可以离开老师。否则,离开老师就很危险,一旦抵不住诱惑,就会堕落。
《高僧传》、《居士传》记载,古来大德亲近善知识,动辄十几年,二三十年,乃至一生都不离开。他们修学已经成就,为什么仍不离开老师呢?他们在为后学做榜样,为老师作助教。直至老师往生了,他们才去教化一方。这种作法将世尊的教诲真正落实了。当然,缘不足者,另当别论。
《地藏经》中说:“六道凡夫,性识不定。”谚语讲:“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。”凡夫易受环境影响,做不到“境随心转”,而是“心随境转”。所以,对凡夫而言,环境太重要了。古来的祖师大德教学生、徒弟时,注重选择环境。因为,学生是凡夫,转不了境界,会受外境的影响。
现代世间,几乎见不到能使学生得慧命的老师了。同学们现在发心求法身慧命,佛菩萨为什么不来帮助大家呢?佛家讲:“佛氏门中,不舍一人。”佛菩萨绝不会舍弃我们。问题在于,我们求道的心是否真切?如果我们求道的心不是真切的,佛菩萨就不来了。如果我们恳切地真心求道,必定有感应。我们求法修行,当生能不能成就,成就早晚,都决定于自己,而非决定于他人。如果我们以真诚心,清净心求法,认真依教奉行,佛菩萨就会来,而且会以不可思议的善巧方便,加持我们。
如果确实找不到善知识,怎么办?以古大德为善知识,以“阿弥陀佛”为老师。阿弥陀佛在哪里?在《无量寿经》中,在净土五经中。每天读诵、讲解、学习《无量寿经》,我们就能不离善知识。
从前,人们非常尊敬老师。我七岁时上私塾。第一天,父亲准备了礼物,带领我去拜见老师。私塾设在一家祠堂。我们进入祠堂,见到老师,父亲奉上礼物,供养老师。私塾大堂的正中,供奉着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的牌位。首先向孔夫子的牌位行三跪九叩大礼,父亲在前面拜,我随在后面拜。之后,向老师行三跪九叩大礼,同样,父亲在前面拜,我随在后面拜。行如此大礼,表示家长把子弟托付给老师,请老师严加管教。老师如果不认真地管教学生,怎么对得起学生的父母?
早年,李炳南老居士在台中办“内典研究班”。学生有八位。老师有六位,我是其中之一。这个班的主任就是李老师。开学那一天,李老师请我们五位老师上座。他代表学生家长,带领八位学生,向我们五位教师顶礼三拜。我们五个人原本都是李老师的学生,却不能不受他拜。
古代,师徒如父子,往往比父子更亲。老师的儿女与自己的亲兄弟一样,一生都互相照顾。做老师虽然很辛苦、清贫,但教出的学生将来如果出人头地,自己的子子孙孙都会有人照顾,他没有后顾之忧。
人与一般动物的差别在哪里?人懂得“道德仁义礼”,其他动物不懂。人为什么懂得“道德仁义礼”?受老师的教导。由此可见圣贤教育的重要。如果失掉圣贤教育,正如夫子所说:人与禽兽还有什么不同呢?因此,对老师怎么可以轻慢!
老师明理,对于名闻利养看得很淡,也无须求他人恭敬。学生对老师的恭敬,是恭敬自己的学业。老师对学生的教学、关怀,确实有等差。什么原因呢?因材施教。老师观察学生的恭敬程度,绝不是看对自己恭敬有多少,而是观察学生的器量大小,能接受多少。印祖在《文钞》中讲:“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”,如果教他两分,另一分他就无法接受。因为,他的器量只有这么小,只能接受这么多,超过的就漫掉了。如果那位学生十分诚敬,有十分的器量,老师就不会只教他九分。学生诚敬,是把自己求学的诚心,恭敬受教的诚心,依教奉行的诚心,显露给老师看到。
我在台湾求学时,生活非常清苦,对于老师,连一分钱的供养都没有。我跟随方东美老师学习,方老师特别拨出时间来教我。我跟随章嘉大师修学三年,也没有过一分钱的供养。有时谈话时间久了,超过十二点钟,他还留我吃饭。我跟随李老师十年,李老师常常照顾我,送给我食品、衣服。对三位老师,我都没有缴过一分钱的学费,还得到老师特别的照顾。什么原因呢?老师看到我诚恳的态度,我真想学。这三位老师都是很有名望的大德,学生很多。我没有听说别人得到过像我这样的礼遇!
我从小受的苦难太多了,没有机会上学念书,但求学的心非常恳切,遇到学习的机会绝不放过。我们尊师重道是出乎自然,出乎天性。现代人的生活条件,比那时富裕多了。日子过得好,求学的心愿往往就淡了。
注解说:“父母生我之身,尤必先生成我之学。”“尤必”两个字用得好,必须由老师成就自己的法身慧命,“故其尊,与君、亲并重。”“今人延师教子,往往多出虚文。”这是清朝末年的现象,请老师教子弟,心不够真诚。当时,西方文化传到中国。人们迷信西方的物质文明,认为自己的传统文化太旧,不合时宜,完全丢掉了。日本人比我们聪明,他们知道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价值,就保留;看到西方的科技好,就学习。日本二者并重,才能以如此狭小的国土,却拥有如此强大的国力。
注解讲述汉明帝尊师的事迹。佛教传到中国,汉明帝功不可没,他派使节到西域迎请佛法。他尊师重道,对老师桓荣的诚敬、礼遇,让别人深受感动。他身为帝王,为臣民做出示范。
注解还讲述岳飞尊敬老师周同的事迹。周同将自己最心爱的一张弓送给岳飞。这张弓很强,有三百斤,普通人拉不动。周同死后,岳飞定时去扫墓,并在墓前用这张弓射三支箭。岳飞念念不忘老师的教导,还要在墓前表演给老师看。“事死如事生”,这份情有多么厚,义有多么高。
注解说:“事师之道,当如子弟之事父兄。”现代人连对父母也没有孝敬,何况对老师。古代讲究家教,父母要做儿女的榜样,让儿女从小就常常看到,自己如何侍奉父母、侍奉兄长,让小孩子记在心中,所谓:“少成若天性,习惯成自然。”现在这种教育被废弃了。尤其是富贵人家,父母都忙着应酬,没有时间照顾儿女,把儿女交给佣人照顾,一个星期难得与儿女见一两次面。儿女与父母没有亲情。
注解列举古代尊师的礼仪:“行随于后”,老师走在前面,学生跟随在后面;“坐列于旁”,就坐时,坐在老师的旁边;“路遇则正立拱手,言谭则倾耳虚心,悔吝忧虞而不易”,无论顺境、逆境,对老师的恭敬永远不变;“吉凶祸福以与同”,与老师同患难;“生则礼严跬步”,老师在世,要以真诚恭敬心照顾老师一辈子,一日为师,终生为父,老师的恩德同于父母;“死则心丧三年,若此则庶几矣!”
对老师的尊敬,不仅限于表面的礼仪,最重要的是依教奉行。这才是真尊敬。
父母教导子弟尊师之道,老师教导学生孝亲之道。父母与老师配合,才能把子弟教育成材,双方缺一不可。
注解举例,有个农家(凡是不善例证,不写姓名,这是古人存心厚道),请先生来教儿子读书,但是对老师简慢,没有恭敬心。老师虽尽心尽力教诲,可是他的小孩学无所长,长大一事无成,只能务农。这是轻慢先生的果报。
注解列举对老师的种种失敬:“吝财亏礼”,供养微薄,礼节不周到,不真诚;“甚或言词不逊,礼貌反常,有心夷落”,轻视,瞧不起老师。
不应轻慢老师,也不应轻慢一切众生,因为其中会有佛菩萨在应化。古籍记载许多佛菩萨在世间应化,难道现在佛菩萨就不来?从理论上说,众生愈有灾难,佛菩萨来得愈多,他们要来救苦救难。只是他们示现常人的身份,我们无从辨认。
老师绝不会因为家长失礼,迁怒于学生,而不认真教学。老师仍旧会尽他的教育责任。老师如果贪图家长的供养,对家长供养多的学生就多教,对家长供养少的学生就少教或不认真教,就不是好老师,将来要负因果责任。总之,各人有各人的因果。我们懂得因果报应的道理,只须尽自己的本份,全心全力去做,努力做得尽善尽美,好的果报必定会现前。
教师在教学之中积德累功。出家人也从事教学,是社会教育工作者。世俗的教师偏重于知识、技术的传授;佛法的教学则偏重于智慧的启发,长养众生的法身慧命。我们的责任更重。我们的工作如果做不好,就是欺诳众生,也是欺诳佛陀,罪过严重。因此,李老师一生不敢劝人出家、受戒,印光大师一生不为人剃度。如果我们做得很好,功德也会无比殊胜。我们一定要勉励自己,对自己的工作一定要负责尽职,尽心尽力。纵然初出家时,自己没想到这些,现在知道了,就要认真努力,一定要把教化众生的工作做好,切切实实为社会大众做个好榜样。


以上资料来自:
《太上感应篇讲记撷要~改过修善灾消福来》,新加坡净宗学会印赠,(净空法师于1999年在新加坡净宗学会早餐开示中讲述录音,整理成书),赠书处:新加坡净宗学会(No. 2, Lorong 35, Geylang Singapore 387934),承印者: C.W. Printing

***  备注:
以上的内容每一字一句皆来自《太上感应篇讲记撷要~改过修善灾消福来》一书,完全不含个人意见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