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7 December 2017

《临终助念答问》 ~ (13)临终自在往生及障碍排除

净空法师主讲
华藏净宗学会讲记组整理


临终时,无人照顾助念,该如何自助自救?
:自己认真努力,做到临终时不生病,不需要人照顾,晓得哪天走,走的时候跟大家辞行,告诉大家什么时候走,这样多自在!这种示现,不但对自己有利益,大家看到了,不念佛的也念佛了,不需要讲经说法,就能度化很多众生,这才是真正的自行化他。
李老师曾说,何东爵士母亲预知时至,开往生大会,招待记者。他们全家是虔诚的基督徒,何东爵士很孝顺,家里也设佛堂,各人信各人的,彼此不干涉,和睦相处。老夫人临走的时候,把儿子、媳妇叫来说,“家里宗教自由,彼此不妨碍,非常好。我今天往生,要求你们最后念几声佛号送送我”,儿子、媳妇都同意。往生那一天,老太太盘腿坐着走,以后全家皈依佛门,还把房子捐出来供养佛教,就是现在的东莲觉苑。老太太一生不说话,临终做出样子给大家看,度化很多人,连台湾都受到影响。这样就不需要别人助念,不需要别人关怀。(摘录自21-326-01)
她为什么能做到?没有别的原因,放得下而已,不但世缘放下,佛法也要放下,我们最大的麻烦就是放不下。念佛人除了阿弥陀佛之外,一切都不攀缘,世出世间事稍有一点牵挂就去不成。自在往生的人,福报第一大,一生当中积功累德,断恶修善,福报平常不享,留到临终这一刻来享受。一般人稍微修一点福,就赶快把它享掉,不但享掉还透支。临命终时有病苦,就是福不够,所以临终想走得有把握,一定要断恶修善、积功累德。(摘录自12-17-0101)

临终的时候遇不到善缘,怎样才能保持正念?
:临终时能不能遇到善友助念是一个未知数,大多数人临终时都会遇不到善缘,一生的机缘就错过了,非常可惜。要想在临终时保持正念,平时念佛就是训练,平时是练兵,临终是打仗,成败就在临终最后一念。所以平时要养成,自己才真正有把握往生。近二十年来,有很多念佛往生的好榜样,都是学习的对象。(摘录自20-14-0103、12-17-0186)

:真的很想往生,但往生时没有人助念该怎么办?
:可以用念佛机,日夜不间断提醒自己。实在讲,真正想往生,只要具备“真信真愿,真正肯念佛,想见阿弥陀佛”这些条件而已,同时要把世间的人情世故统统放下,这样就能去得成;虽有真信切愿,但世间有一桩事情放不下,就像有一条绳索把你拉住,就去不成了。世间最难分难舍的,不外乎是亲情及财产,这两样东西要放得干干净净,一丝毫都没有,否则就不能往生;大多数人不能往生,就是放不下。什么时候放下?现在就要放下,不是说临死的时候再放下;现在放不下,临死的时候还是放不下。(摘录自21-253-01)

:命终时没有人来助念,家亲眷属不信佛,不相信这一套,该怎么办?
:我们今天最重要的事,就是往生净土,要把这件事当作此生第一桩大事来办。怎样才能往生?一定要了解现在的社会状况,不能生病,一旦生病,自己就做不了主,要受医生、护士、冤亲债主及别人的摆布,非常麻烦。这时候要有好的同参道友来保护你、照顾你,万一临终时没遇到这种人,你的家亲眷属又不信佛,不信这一套,麻烦就大了。近半个世纪以来,我们亲眼所见,亲耳所闻,许多在家、出家念佛往生,预知时至没有病苦,说走就走,这些都是我们的榜样。这些人给我们做示范,教导我们要有决心、要有信心,这样什么障碍都没有。
临命终时如果生病,迷惑颠倒,许多人来助念也没用,西方极乐世界还是去不成,依旧是随业流转。要有高度的警觉心,不要再做傻事,现在就马上放下,老实念佛,把念佛当作日常最重要的一桩大事,其他鸡毛蒜皮的小事不值一提。我们无量劫来在六道轮回里打滚,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努力,不要辜负这一生。(摘录自12-17-1028)

:怎样才能真正有把握自在往生?怎样的人往生时可以不需要别人助念?
:要想这一生真正能成就,最稳当、最快速的方法,就是去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。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化身来的,他说“万修万人去”,也就是阿弥陀佛亲口宣扬的。我们今天得人身,遇到佛法,又听到净土法门,只要能够相信,能够专心,能够守一,这一生决定成就。临走的时候不生病,站着走、坐着走,不需要别人帮助,这是真自在,这些人往生没有人助念,不求人;只有功夫做得不够,才需要人帮忙。求人帮忙不简单,遇到善缘,大家帮助你往生;如果是恶缘,来助念的人意见很多,那就麻烦了,可能障碍你往生。所以要认真努力修行,把念佛往生极乐世界这件事,看作是这一生的第一桩大事,其余的都是鸡毛蒜皮小事,随缘就好。(摘录自12-47-28)

:家中只有自己修行,请问现前如何修因,临终才能达到不受摆布,自在往生?
:这问得好!修行人应当有这样的志向。过去有许多功夫得力的人,临终时预知时至,自在往生,近代也有,可见这事情是真的。要知道怎样修法,可以仔细观察那些成就的人,他们修行的样子值得参考。
我们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有几位,第一位是谛闲法师念佛的徒弟,没念过书,不识字,没出家前做锅漏匠,一生做苦力,所以知道人间太苦了。他好不容易找到小时候一块在乡下长大的玩伴,谛闲法师,要求出家。老和尚看他不识字,人又很笨,早晚两堂功课都学不会,住在寺院道场会生烦恼。于是给他剃了头,教他不要去受戒,不要学经教,也不必去学经忏法事。叫他去宁波乡下找一间没人住的小庙住,只教他一句“南无阿弥陀佛”,并说,“你老实念,念累了就休息,休息好再接着念,将来准有好处”。他不知道有什么好处,就是老实、听话。谛闲老法师有声望,也有道行,信徒很多,就在附近找几位信徒护持他,给他送米、送油盐,照顾他的生活。他一天到晚念“南无阿弥陀佛”,念累了就休息,休息好再念,这样一门深入,念上三年,他成功了,预知时至。
小庙里有一位护法,是个老太太,替他烧中午、晚上两顿饭,早饭他自己做。有一天,他离开小庙到城里去看亲戚朋友,回来后跟老太太说,“明天不要来替我烧饭”,老太太心想,“师父通常都不出门,明天可能有朋友要请他吃饭,所以不要我来烧饭”。第二天快到中午的时候,她不放心,还是到庙里去看看,看到师父站在那里,叫也不应,走到面前仔细一看,死了,站着死的。她赶紧找别的护法商量,给“观宗寺”谛老法师报信,当时没有交通工具,走路来回要三天,他就站了三天。
他能成功是没有妄想、没有杂念,一心称念阿弥陀佛,业障消除,三年就成功了,这是真有本事,真有功夫,原因就是万缘放下。心里有丝毫的牵挂就没有办法,就不得自在,道理就这么简单,就看自己肯不肯做。
第二位是哈尔滨“极乐寺”的修无法师。《影尘回忆录》里记载,他不认识字,没出家前是个泥水匠;出家后,在寺院里做工,为大众服劳役,平常就念一句阿弥陀佛。倓虚法师在北方建了几间寺庙,哈尔滨极乐寺也是其中之一。寺庙建成后,做了一次传戒法会,请谛闲老和尚当得戒和尚。传戒期间,修无法师来发心帮忙,跟倓老及当家师定西法师见面。定西法师问他能做什么,他发心在戒期中照顾病人。住了两个星期,他找倓老告假,说有事情要离开,倓老非常有修养也很慈悲,并不责怪他,定西法师在旁边听到沈不住气,责备说:“传戒要两个月,你发心到这里照顾病人,才两个星期就要离开,怎么这么没耐心?”修无法师说:“我不是到别的地方,我是要往生到极乐世界去。”问他哪一天去,他说大概不出半个月,请定西法师准备两百斤劈柴,往生后火化用。第二天,他又找老和尚说:“老法师,我今天就要走了。”赶紧在寺庙后面找一间房子,临时搭一个铺,他盘腿坐在上面,跟定西法师说:“能不能找几位法师,帮我助念,送送我?”欢喜帮他助念的人当然很多。助念的时候,助念的人向他说:“从前往生的人,都会做几首诗、几首偈,留给后人做纪念。修无师,你也应该给我们留一点纪念。”修无师说:“我没念过书,不识字,不会做诗,也不会做偈。”最后他说了一句老实话,意思是说,修行一定要认真,这个事情决定做不得假。这个开示虽然很简单,但是听了都觉得很受用。后来给他念佛,不到一刻钟,他就走了。
近代,大概在三十年前,我参加佛光山举办的大专佛学讲座,晚上十几位同学坐在放生池旁边讨论佛法。佛光山工程很多,有长年雇用的长工,一位工人走到圈子里来,跟大家讲了一个故事。
在他住的将军乡,有一位老太太,心地非常善良慈悲,喜欢帮助别人。在世的时候,分不清什么是佛、什么是神,凡是有庙的地方都去烧香、拜神、拜佛。三年前,娶了一位懂佛法的媳妇,家里设了个佛堂,劝她在家里老老实实念阿弥陀佛,求生净土,不要去乱拜。
这位老太太很有善根,听媳妇的话,不再乱拜,一心念阿弥陀佛,念了三年。有一天,晚饭的时候,老太太跟儿子、媳妇说:“你们先吃,不要等我,我去洗个澡。”儿子、媳妇非常孝顺,还是等她吃饭,等了很久,觉得奇怪,过去一看,她确实洗过澡,但浴室里没有人,房间里也没有人,最后看到她在小佛堂,穿着海青,手上拿着念珠,面对佛像,站在那里动也不动,叫也不应,仔细一看,已经站着往生了。
能念到预知时至,站着走、坐着走,自在往生,没有别的,就是万缘放下,一心向佛,就能成就;有丝毫放不下,就是魔障,障碍念佛,障碍往生。这些亲眼所见、亲耳所闻的例子有十多位,听说的就更多了,一点都不假。(摘录自21-090-60)

:临终前时间很短,怎样才能在没有助缘下有把握能自在往生?
:《大智度论》第二十八卷里有一段开示,“临终少时,能胜终身行力,以猛利故,如火如毒”。这是讲一生中虽然没有真正用功,没有修行,但临命终时,时间虽然少,如果真正肯干,就胜过一生的修行。为什么?日夜不间断,集中精力真干,就能成功。
知道事实真相,平常就要积功累德,要靠自己。不需要助念,靠自己成就的例子很多,譬如,谛闲老和尚讲的锅漏匠,没有人助念,站着走的。修无师预知时至,找几个人助念是示现给大家看的,功夫成就了。将军乡的老太太念佛三年,没有人助念,站着往生。旧金山甘太太的老朋友,晚上坐着往生,也没有人助念。最近深圳的黄忠昌居士也是没有人助念。新加坡居士林老林长陈光别居士生病,在家养病,没事就听经,一天听八个小时,听了四年。这四年弥补了他的一生,他真的搞明白了,一切放下,一句佛号念到底,他成功了。所以,临终前时间虽然少,如果肯用功猛利,勇猛精进,就超过一生。(摘录自12-17-1789)

:老法师说过,台湾有一居士曾在念佛堂当过维那,临终时却不喜欢听佛号,把助念的人赶走,应如何防止这种障碍产生?
: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。虽然一生念佛,但对世间有留恋,舍不得离开家亲眷属,放不下财产,在临终的时候,贪生怕死。因此,平常对生死、对世缘要看得淡,世间什么都是假的,决定不能留恋。人老的时候,就要想到快要走了,应该如何处理后事,后事安排好,心就放下,走得才自在,念佛功夫也会得力;最怕的是有执着,放不下,这就很糟糕。
弘法利生也不是真的,不要把它当作什么了不起的事,说放下就放下,才得自在。佛教随缘,绝不攀缘,随缘是恒顺众生,有机缘,就认真努力去做;没有缘,念头都不生,多自在!有些人没有机会,要创造条件、创造机会,这就是攀缘;佛教随缘,随现成的,绝不加一丝毫自己的意思,这叫真随缘。(摘录自21-090-68)

:这一生修念佛法门修得很好,可是临终业障现前,不要人来助念,请问这时候该怎么办?
:只好随他去了!我也曾经见过,平时念佛念得很好,临终时贪生怕死,不肯让人助念,听到“阿弥陀佛”就讨厌,死了以后,依旧搞六道轮回。所以念佛人对于教理不能不通达,生死是一种自然现象,就是今天讲的自然新陈代谢现象,人决定不是只有这一生,还有过去、未来。对于这些宇宙人生真相能明瞭,生就没有什么好高兴的,死也没有什么好恐怖的,生死就像换衣服一样的自在,丝毫恐怖都没有,舍身受身就跟脱衣服、穿衣服没有两样。这件事在平时就要瞭解,临终时就来不及了。(摘录自21-090-51)

:有一位七十岁的老居士,人很老实,皈依时间不长,现在脑萎缩,吃喝都需要帮忙。没生病的时候,她说临终叫我助念,我满口答应。现在病重,我把佛像、念佛机都安排好,她很欢喜。过了一段时间,病不发展了,她也不念佛了。我去看她,她听到念佛就心烦、不爱听,怕她生瞋心,以后就不去了。请问应如何帮助她?
:果真像你所说的,可以不去,或者从侧面探听,看她近况如何。从前圆山临济寺念佛会副会长林居士,他是癌症过世的,临终时跟这位老太太一样,听到佛号就厌烦,不准别人为他念佛,这是业障现前。听到、看到这种现象,就把它当作佛菩萨示现。
由此可知,平常消业障的事情,一定要认真努力去做,到临终时业障现前,就一点办法都没有,真是神仙都帮不上忙。业障的根,就是自私自利、是非人我、五欲六尘、贪瞋痴慢,这个根不断,不把它拔除,念佛不能往生,纵然临终时没有这些魔障现前,也只能生三善道,要想脱离三界往生净土非常困难。念佛堂堂主的口头禅,“放下身心世界,老实念去!”这句话不要轻易看过,非常重要!真正念佛想求生净土,这句话要牢牢记住。(摘录自21-090-42)

:在没有人助念的状况下,平日要怎样做才有把握肯定往生?
:古大德常说三辈九品,我认为如果把《无量寿经》上所讲的道理,百分之百做到,肯定是上上品往生;如果只做到九成,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上中品往生;如果只能做到百分之八十,就是上品下生。这样一级一级往下递减,减到最后下下品往生,至少要做到百分之二十;如果百分之二十都做不到,往生就很难说了,全靠临命终时的运气。运气好,遇到善知识帮忙助念,提醒你,也许还能往生;临命终时缘要是不好,就没有把握能往生。
要想在没有人助念、没有人帮助之下,肯定有把握往生,那就一定要深解义趣,依教奉行。(摘录自02-34-121)

:《地藏经》说,“善男子、善女人临终都会有无量鬼神来障碍,何况带业众生!起心动念无不是罪、无不是业,不要轻视小小罪业,能障圣道”。又说,“若有人每日念千声地藏名号,念满一千天,能得鬼神拥护,临终就不会有障碍”。修念佛法门,为了临终不被鬼神障碍,每天念地藏名号,每日念千声,念满一千日,请问可以吗?是否杂修?
:这个方法可以,也相当的专。这是助修,不算杂修,因为期限是三年,“每日念一千声,念满一千天”。初学的时候,用这个方法做助修,以念佛为正修,正修是尽形寿,就是一生功夫一天都不缺。
不念地藏菩萨名号,专念阿弥陀佛也可以,鬼神都尊敬阿弥陀佛,临终时不会来障碍。新加坡佛教居士林老林长陈光别居士往生时,老居士的冤亲债主很多,看到老居士念佛往生,心里非常赞叹,一丝毫障碍都没有。这些冤亲债主跟着法师们到居士林来求皈依、求听经。陈老居士没有念地藏菩萨名号,专念阿弥陀佛,这也是好榜样。(摘录自21-090-51)

欲知更多关于《临终助念答问》的事项,可以点击这里:目录

以上资料来自:
《临终助念答问》,净空法师主讲,2011年8月出版,承印处:福峰图书光碟有限公司,印赠及流通处:马来西亚净宗学会(No. 90 & 92, Jalan Pahang, 53000 Kuala Lumpur, Malaysia).

***  备注:
以上问答每一字一句皆来自《临终助念答问》一书,完全不含个人意见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