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解释】沽买虚假的名誉。
【分析】孟子说:“有诸内,必形诸外(意即:心中有所想法,必会表现在外表)。”在《庄子●逍遥游》记载:许由说:“名者,实之宾也(意即:名誉是伴随着实际的作为或品德而来的)。”因此怎可沽买名誉呢?所谓“沽买”,有花钱取得,设计勾引,用权术笼络的意思。每见古往今来的忠臣孝子、贞节妇人、正义之士,他们虽然享有美名,但必遭受困顿压抑;所以会如此,是因为名誉也是一种福报,造物者不可能让人享有圆满的福报,所以常会得此而失彼,这是必然的定数。何况并无实德而沽名钓誉的人,他所遭受的挫折,更不知道要如何了?
于铁樵先生说:“现在有些读书人,他们文章能够刻印成书流传于世,却在考试登科上屡受挫败;有些当官的人,百姓都在歌颂他们的德政,但往往却十年都没调升,恐怕就是犯了沽名钓誉的毛病吧!”
故事:宋朝的陈希夷告诫种放说:“名誉,古今之人都把它奉为美器一般,却为造物者所深切忌讳,所以天地间并无享有完美名声的人。而你渐有名声时,必会有某些事情来破坏。”后来种放晚节不保,果因座车装饰太过奢华,而丧失他的美名。
【再析】以种放的贤能,还都为了享有盛名而失败,则今天那些假名士、假文章、假道学、假节义的人,彼此互相标榜,拼命打知名度,那么他们将来形迹败露时,要怎么办呢?我们常看到知名人士遭到灾祸,往往比平常人还要悲惨,所以徒骛虚名的人,不只是折损福报而已,可不引以为戒吗?至于行善,贵在默默去做,实实在在积累功德,那么上天的回报必定非比寻常。
延伸阅读: 包贮险心
以上资料来自:
《集福消灾之道(原名:感应篇汇编白话)》,王潮音整理,2010年2月最新版,承印处:福峰图书光碟有限公司,流通处:加影净宗学会(96, Jalan Reko, Taman Hijau, 43000 Kajang, Selangor, Malaysia)
*** 备注:
以上问答每一字一句皆来自《集福消灾之道(原名:感应篇汇编白话)》一书,完全不含个人意见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