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学分享
Dharma Buddhism
Pages
(Move to ...)
首页 (Main)
放生、戒杀护生 (Life-Liberating Knowledge)
佛书/ 善书(净土宗)
经书讲解
Dharma Books
▼
Showing posts with label
安士全书
.
Show all posts
Showing posts with label
安士全书
.
Show all posts
1 July 2023
统论淫业类(八问八答)
›
【问】从原始混沌之气,产生天地,有了天地,就产生四时,于是就诞生了人类①。如此看来,男女形体,实际是天地所创造的。既然创造了男女,又痛恶男女之事。这是什么原故呢? 【答】男子有家室,女子有归宿。这是父母的最大的愿望。若不听从父母之命,偷鸡摸狗,私奔出走,则又使父母痛恶,认为太低贱...
因果析疑类(八问八答)
›
【问】大富贵人往往多造淫业,为何不见有报应? 【答】宿世善缘已经成熟,今世虽恶,也应当先享福报,将苦果留到来生。譬如虽在凶年,但有储备粮,可以顺利度过。若今岁田园荒芜,则来年就会受苦。(见《说本业报差别经》) 【问】风流之事,偏偏与功名水火不相容。道理在何处? 【答】风流之事,最...
杂问防淫类(十问十答)
›
【问】《普门品》说:“若有众生,多于淫欲,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,便得离欲。”为什么会这样呢? 【答】色使人迷路,佛使人觉悟,好像黑暗中的灯光,这是定理。孔子说:如果有志于求仁,他就没有恶了。不是这样吗? 【问】梦中所见天榜,名次往往奇验。固然无须怀疑。但世间每一国土,都有一种字体。...
受持破惑类(十问十答)
›
【问】戒淫实在是一件难事,实行起来,又如此曲折周详,不太强人所难了吗? 【答】立于中道,能者从之。儒有礼仪三百,威仪三千。释有三千威仪,八万细行。难道是为一人制订的吗? 【问】君子不近声色,“不近”只不过是心中淡一些就行了。若将声色比之毒蛇猛虎,不也太严重了吗? 【答】死于蛇虎之...
胎娠类(十二问十二答)
›
【问】男女未会以前,从无生子产乳之事。一经配合,便有子女。试问那投胎的人,每天都在男女之旁,观察他们的动静吗?还是偶然相遇,突然入胎呢? 【答】业报因缘不可思议。若业缘当为其子,即使神识在千世界以外,此间男女会合,他处即见光明,一弹指间,乘光入胎,帝释梵王不能阻,须弥铁围不能隔。...
形灭神存类(六问六答)
›
(此篇参见《安士全书白话解》上卷“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”) 【问】善恶报应,只是在生时受报。若人已死,则形神消灭,即使有罪业,从何处受报? 【答】身有败坏,性无败坏。譬如五谷根茎虽枯,其籽落地,来春复生。修福生人天,造业归恶道。道理本来就是这样。贾谊说:“千变万化,无始无终,忽然...
中阴异同类(七问七答)
›
【问】经上说的“中阴身”,是什么意思? 【答】即是魂识。如《涅槃经》说:临命终时,眷属哭泣。其人惶怖,不能自持。一生善恶,俱现目前。暖气尽后,过去五阴①灭,现在中阴生。入胎之后,现在中阴灭,未来五阴生。如灯生暗灭,灯灭暗生,相续不断。 注:①即五蕴,蕴是积集的意思,五蕴就是色蕴、...
性学阐微类(七问七答)
›
【问】季路问生死之说,孔子拒绝回答。您独喋喋不休,不也使人觉得太奇怪了吗? 【答】“未知生,怎能知死?”这是孔夫子婉转启发的话,并非随便拒绝。孔子还说:“死生亦大矣!”(出《庄子》)。 【问】佛教所谓性,即是无善无不善之说吗? 【答】无善无不善,就是顽空断灭了。世人不是执着于“有...
恶道缘由类(十问十答)
›
【问】鸳鸯鹑鸽,因宿世造淫,故今世为淫鸟。而飞雁丧偶,至死不合,宿世不淫就很明白了。为何也堕落为鸟身呢? 【答】十恶之中,淫仅仅是其中之一罢了。十恶都可堕落为畜生。鸳鸯鹑鸽,从淫业而堕落,孤雁之报,从他恶而堕落。如《俱舍论》中说:“人若造业,当堕畜生,各自差别。其中淫欲盛者,生鸽...
忏悔往生类(七问七答)
›
【问】已经造了淫业,要消除罪过。应当在佛前忏悔呢,还是从自心忏悔呢? 【答】心即是佛,佛即是心。佛前忏悔,不妨碍自心忏悔,自心忏悔不妨碍佛前忏悔。 【问】今世所犯淫业,当然应当忏悔以消除。若过去世中所犯,渺茫无知,何须忏悔? 【答】我们从无量劫以来到今天,凡是四生六道之身,一一受...
如来应化类(七问七答)
›
【问】世人产育,必由阴道。菩萨入胎,必从右胁。为什么呢? 【答】凡夫有欲,故由产门。菩萨无欲,故从右胁。 【问】三界至尊,莫如天帝。而如来降生,四王忉利天子,都恭敬奉承。是否太夸大其词了呢? 【答】经上说的六道,诸天也在其中。世人眼光,以为至高无上。佛眼来看,同为未出世的凡夫。故...
4 June 2023
文昌帝君阴骘文白话解
›
清朝周安士居士 著 此书受到印光大师的推崇 文昌帝君阴骘文白话解 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 (发明)篇中所言,皆帝君现身说法。故以“吾”字发其端,曰一十七世。特将吾身中亘古亘今,生生不坏之物,指示后人也。人惟生不知来,死不知去,便谓形神消灭,无复来生,所以肆行罔忌。帝君深惧此种自误...
›
Home
View web version